- 30.5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浅谈网络时代的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是人类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各种不同的善恶评价。网络的发展提供了道德评价的新媒介,自它出现的那天起就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网络时代的道德评价是利用网络的广泛覆盖性、即时性和匿名性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道德评价的方式。
1、网络提供了道德评价新平台
道德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的道德活动做出善或恶、正或邪、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目的的过程①72。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道德评价变得简单易行。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功能可以让事件在发生的第一时间被传播到地球的任一角落,每个网民均可以匿名通过论坛、贴吧等网络社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评价的过程。利用网络开展的道德评价(以下简称:“网络道德评价”)正是利用网络特点,从当前发生的一个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的特殊问题着手,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进而进行“道德审判”,甚至伴随着一定“道德惩罚”的过程。
网络道德评价以大规模的群体性评价最具代表性,其发起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能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的道德问题,一是具有相当人气的网络社区,即能形成一种群体的声音。大规模“网络道德评价”的对象,几乎都是引起广大网友愤怒,违背社会公众道德的事件或是人物。道德评价的特征在典型案例———“辽宁女事件”上表现得尤为突出。2008年5月21日上午,一女子在其录制的视频中用轻蔑的语言表示了对四川地震、国难日不能玩游戏的不满,该视频现身网络后,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在天涯社区发起,该主题立即成为网友最高点击率、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随即该女子身份被确认,仅用时不到半天,公安机关在一家网吧将其抓获。在此过程中,道德评价借于网络,对这个女子的行为进行旗帜鲜明的道德批判,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攻势,使道德在此过程中被发扬光大。从此例中也可以看出,“网络道德评价”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把触角伸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把由道德教育或社会赏罚所调动起来的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心理动能落实到人们的活动之中,从而实现道德对社会生活的调控作用。
2、“网络道德评价”的特点、本质及作用机制。
“网络道德评价”继承了网络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平等性、即时性和匿名性等,让道德评价变得简单易行,而从实际上来说,“网络道德评价”之所以能够起到巨大作用是因为其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的本质,是通过人的社会性本性而起作用的。
3、“网络道德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广泛覆盖性和平等性。评价主体是广泛覆盖的,范围从城市到乡村、年龄上从青年到老人,只要是有道德意识的网民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道德评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已经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网民数量世界排名第一②。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没有突出的利害关系,作出的评价大部分都是客观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
(2)交互性和即时性。互联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声音、视频等来直观地描述事件,给评价主体大量的信息,能够尽可能地还原评价对象的原貌,有利于评价主体作出正确的评价。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性特点,只要评价事件在网上出现,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听到网友的声音,并且可以实现评价的互动。
(3)匿名性。网络道德评价的发生是随时随地的,评价主体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完全平等地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用受到任何约束和限制。这也是网络上有些道德评价失当的原因。
4、“网络道德评价”的本质。
“网络道德评价”
是通过网络传播的一种社会舆论,属于一种社会性的道德评价,这种类型的道德评价具有巨大的威力,正如平时所说的“众目睽睽”、“众怒难犯”、“众口铄金”。当不道德的行为出现在网上的时候,网友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善恶的评判,当数量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变成一种社会的力量,代表了大众的看法和观点,能够对不道德行为的主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正如有的人虽然不能够从道德的高度认识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但是由于害怕社会舆论的贬斥和谴责,而不得不中止恶行。社会舆论之所以具有权威性,就在于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意志、情感和价值取向,并能给人以荣辱感或耻辱感,迫使人们在行为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社会舆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选择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以“网络道德评价”为代表的社会舆论从功能上来说主要有:第一,行为上的约束作用。这主要指由评价主体的评价性言行构成的道德舆论对被评价的行为者具有一种无形而
巨大的威慑力。它迫使被评价者对那些为舆论所不容的行为有所收敛,并迫使其言行向这种舆论趋同。第二,行为上的示范作用。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评价客体的褒贬,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还可以使未被评价的其他个人或群体也从这种褒贬方向中了解到相应的要求。第三,认知上的提示作用。认知上的提示作用既可以指被评价的行为者通过社会性评价对自己所作的善恶褒贬和价值量之大小的评价,获得认识自己的一个角度,还可以指社会性道德评价给被评价的行为者提供认识环境、认识处理种种关系的准则的参照。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道德评价”可以被称之为“网络道德法庭”。这个“法庭”虽然是无形的,但它确实能督促人、提高道德认识、加强是非观念。它还能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人们控制不道德行为的发展,促使合道德行为的产生。
5、“网络道德评价”的作用的基础———人的社会性。
道德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力量,而所谓社会舆论就是由社会中每一成员对他人的道德评价汇集而成的。社会舆论之所以有改变我们观念的力量,是因为社会性的本能使我们天生就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这种有效性植根于人的心理深层,主要基于两个层次的心理机制。第一个层次的心理机制是人的怀赏畏罚心理。它由功利心、荣辱心和归宿需求等所激发。使人们期待赞扬自己的道德评价,畏惧批评和贬斥自己的道德评价,使人根据社会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第二个也是更高层次的心理机制是人们的良知。社会舆论所具有的“旁观者清”的认识优势,可以使它通过作用于被评价者的良知,使其并非出于对功利、荣辱等方面的计较,而仅仅由于社会评价对良知的鞭策和提示去纠正自己的不当认识和行为。
6、“网络道德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正确的“网络道德评价”是一种抑恶扬善的道德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能够随着网络无处不在的触角渗透于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社会作用。道德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7、对善恶起裁决作用。
“网络道德评价”能判明人们行为的善恶价值,相当于法院的审判工作。社会通过舆论对行为进行善恶裁决,可以看做“网络上的公审”,众多的评价主体通过网络社区表明自己的态度,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善恶评判。这点在“钱军打人事件”表现的十分明显。2007年6月15日,年过六旬的欧阳先生人行道上被一辆倒退的轿车撞倒,并被司机钱军诬蔑偷车,继而遭到拳打脚踢并造成轻伤,司机还要他当众跪下承认“偷车”。这段长达20多分钟的视频被上传至网上后,网友纷纷表示对钱军打人这种不道德行为的极度愤慨。
8、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
“网络道德评价”不是简单作出善或恶的判断就算完结,而是要具体明确道德责任及其限度,说明衡量行为善恶的标准,展示作为行为善恶的动机、效果及相互关系等。因此,不仅是能够使人们从价值判断中了解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而且能够使人们从道德评价中更深刻地了解怎么去正确地选择行为、怎样在行为过程中使善良的动机和有益于社会的效果达到一致。这种直接教育作用,是其他道德活动难以比拟的。在群体性的“网络道德评价”中评价主体在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中,抒发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并且正确的道德评价会得到评价主体们的共同响应和赞同,又能反过来增强评价主体的道德意识。
2008年4月7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在法国巴黎开始环球传递,来自中国的残疾击剑运动员火炬手金晶在传递火炬时遭到不法分子的阻挠,金晶拼命用身体保护火炬,保证了圣火传递的正常进行。事情发生以后,许多网友对金晶的行为做出了一致的高度的评价,并且对不法分子的行为表示了极度的愤怒。这个事件本身就是爱国教育素材,评价主体在进行道德评价的同时可以亲身感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其有效性是其他道德活动难以相比的。
9、突出的具有调节作用。
道德对人们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倡导善行、排解障碍、制止恶行。所以从形式上看“,网络道德评价”所凭借的社会舆论等手段,比起国家机器的暴力手段要温和得多。但是从实际的调节作用来说,往往广泛得多、深刻得多,久远得多。“网络道德评价”代表了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在网络上聚集相当的人气,对一件事情的善恶进行评价,代表了广大网友的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强有力的社会评价,能够造成一种特殊的善恶分明的氛围,使不道德的行为者受到强大的精神压力,感到羞愧、内疚甚至无地自容。罗国杰曾说:“社会道德评价的强弱,往往成为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试金石”①
104当一个社会的道德评价声音十分微弱以至几乎不能为人们听到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就会丧失其权威性,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也就必然会日趋下降。相反,强有力的、正确的社会舆论,则代表着一个社会大多数人道德上成熟的善恶判断,反映着人们共同的感情、意志、信念和愿望,体现着历史进步的要求,这种社会舆论,通过大众传播工具信息的传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使恶的行为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善的行为,不胫而走,对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这样,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风尚风俗,就会不断进步、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