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3 KB
  • 2021-04-25 发布

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三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感悟三篇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三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感悟三篇 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三篇 ‎【篇一】‎ 作风问题其实就是党性问题,如果作风出了问题,就要从党性上找原因。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机关干部不妨问一问自己,初心何在?是否一如既往地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问一问初心何在?是否蕴藏在为民服务的情怀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提到: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初心,掏心窝地对待群众,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时刻保持与群众心连心。机关干部要杜绝“衙门”作风,变“上访”为“下访”,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角调研,多听群众意见建议;少些“官僚主义”思想,轻车简从,不惊扰基层干部,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热情接待每一位群众,少些轻视和冷漠,听民怨、解民忧、助民富。人民是最大的创造者,要在心里敬畏群众、尊重群众、爱护群众,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在“一枝一叶总关情”里,激发群众成为干事创业的好能手。‎ 问一问初心何在?是否体现在默默无闻的奉献里?机关干部好比是连接基层和上级的“纽带”和“桥梁”,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机关干部要在第一时间把党的精神传达到基层,也要在第一时间把基层的情况收集反馈到上级部门。因此,机关干部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实实在在地处理好一些“细枝末节”。机关工作虽然没有一线那么艰辛,也不会像基层干部常常风里来雨里去,但是需要恒久的耐心和毅力,同样的工作需要反反复复地做。做好一件事情容易,坚持做却难。机关干部要几十年如一日,甘当“绿叶”“为他人做嫁衣”,默默无闻奉献自己。最是老百姓的问题,最能体现机关干部的初心。机关干部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把每一件小事办实办好,让群众安心,领导放心。‎ 问一问初心何在?是否凸显在求真务实的行动里?前进的道路总是蜿蜒曲折,机关干部要始终牢记肩上的重任和心中的使命,发扬实干苦干的优良传统,主动向困难挑战。当前,摆在机关干部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工作。机关干部每人都分别联系1户以上的贫困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联系的贫困户给予思想和经济上的帮扶。机关干部要发扬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下决心与贫困户一道谋求发展,脱贫奔康,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机关干部,如果你感到苦和累,那就看一看正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的党员干部;比一比长年累月坚守在冰天雪地的解放军战士;瞧一瞧顶着烈日拼搏在工地上的农民工兄弟。‎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愿机关干部常念党恩,恪守党性,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自家人”。‎ ‎【篇二】‎ 今年7月,我入职成为一名组工干部,用网络语言来说,我还是一名组工“萌新”,从校园到公务员,对未来还有点“懵”,直到我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该卷恰在7月发行,从专题一到专题十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深度、有广度、接地气,古诗词引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为“萌新”们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组工“萌新”,快来查收这些“学习指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组织中”,组工“萌新”要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青年人。坚定信仰是对组工干部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有些新人干部受到了“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铁饭碗”等负能量影响,逐渐失去了理想信念,最终碌碌无为。有信仰未必能成大事,而没有信仰却将一事无成,“萌新”们千万不要被社会流言所误导,最终失去信仰,以功利心对待工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始终坚信正能量,将年轻的活力与逐渐积累的阅历结合起来,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组工“萌新”要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克服困难的决心。有的干部甘当“划水党”,一旦遇到难题,就产生畏难情绪,一会儿说这个任务不归自己管,一会儿又说能力有限办不到,总是为失败找理由,而不为成功找方法。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但是新情况、新困难、新挑战依旧层出不穷,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日趋激烈的中美战略博弈等不确定因素都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勇敢坚毅是组工干部的优良品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一定要多钻“矛盾窝”、多接“烫山芋”、多做“热锅上的蚂蚁”,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历经山穷水尽的迷茫、屡试屡败的苦楚,最终把事情干成。‎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组工“萌新”要始终相信“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组工干部应该珍惜发奋努力的时光,杜绝“佛系”思想,谨记勤学苦练才是提升能力的不变法宝。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主动出击,扫除经验盲区。“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我们可以向领导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可以向同事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还可以向实践学习。在苦苦追寻、不懈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身对事件的思考,能巩固学习成效,长此以往就能克服本领恐慌、补全知识短板、提升能力弱项,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出组工干部的奋斗精神和专业能力。‎ 正所谓“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作为一名组工“萌新”,我定将坚定信念、敢试敢为、奋勇直前,在工作中争当先锋、不当看客,在生活中克勤克俭、严于律己,争取早日走过“萌新”路,成长为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组工干部!‎ ‎【篇三】‎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在第十九个专题中,总书记对选人用人工作作出了重要论述,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让德才兼备的干部脱颖而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才会一往无前。在新时代,组织部门势必要谱好选人用人“三部曲”,坚持号准脉,划准线,选好干部;坚持能者上,劣者汰,用好干部;坚持正清源,筑底线,管好干部。‎ 号准脉,划准线,选好干部,谱好选人用人“前奏曲”。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破除积存多年的选人用人制度顽疾,要敢于打破深层次利益网络,要敢于提拔使用改革“闯将”,为优秀人才开通绿色通道,不断完善选人用人的机制。号准脉,严控选人用人标准,选拔真正“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划准线,严守选人用人的“标准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广揽有利当地发展、有利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人才,真正地选好、选对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稳步提升打下一针“强心剂”。选好干部,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才能吸引人才,量体裁衣,有的放矢,为人才做好配套服务,才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才能谱好选人用人“前奏曲”。‎ 能者上,劣者汰,用好干部,谱好选人用人“协奏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新时代,组织部门要练就“火眼金睛”,选拔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好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能者上庸者下,让不作为、怕担当的干部主动让位,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及时顶上,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事,不断培育敢于担当、德位相配的好干部,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优者奖劣者汰,制定干部激励机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受益,推动形成“人人争先、人人奋进”的干事创业氛围,切实激发党员干部干实事、干好事的强烈动力,让干部“敢想、敢干、敢当”成为常态化。用好干部,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让贤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才能谱好选人用人的“协奏曲”。‎ 正清源,筑底线,管好干部,谱好选人用人“警示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选好干部”“用好干部”的同时,更要“管好干部”。一方面,要正本清源,筑牢底线,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组织部门要时刻做好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工作,给党员干部打上“预防针”。“做的事越多,犯的错越多”,这句话流传在体制内,因此,该容的容,让党员干部轻装上阵,该纠的纠,给党员干部改过的机会,容纠并举,让党员干部卸下心理包袱,撸起袖子加油干。另一方面,要做好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考核工作,为培养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坚强保障。扎紧干部监督、管理、考核的制度笼子,切实做到监督体系全覆盖、管理体系严标准、考核体系常态化,方能树立新时代干部管理的良好导向,方能谱好选人用人的“警示曲”。‎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感悟三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感悟三篇 ‎【篇一】‎ 汉献帝兴平年间,有董遇“三余”勤读的美谈,讲的是性格质朴但又好学的董遇,在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期间,每次去打柴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现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反观当下,许多党员干部一提起学习就直摇头,经常以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不愿读书,对不懂的新知识更是难以沉下心来深入钻研。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党的创新理论中有信仰、有智识、有根脉,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在持续学习上见真章,让学习融入日常、成为习惯,真正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以“刻苦钻研”为基。“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党员干部的思维层次和工作水平才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深刻,要想真正学通弄懂,必须深耕深植、深钻细研。浅表化、装潢化甚至功利式学习,学不到理论的精髓要义。要把学习作为党员干部“提神醒脑”的首要任务,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求真务实学、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始终秉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发扬钻劲和韧劲,与懒惰作斗争,学会“挤”时间看书、“钻”进去研读,把刻苦钻研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学习方法,始终牢牢把握、坚持不懈,才能终见效果。‎ 以“学思践悟”为筏。学深悟透,就像在山顶瞭望,看得更远更广;一知半解,则犹如“盲人摸象”,难以消化吸收。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是推动理论创新成果、重大决策举措应运而生、与时俱进的“金钥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就会使学用两张皮、知行相隔离。不能“照本宣科”,必须从理论的根本和源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切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断章取义”,如果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难以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理论,甚至还可能出现以偏概全、歪曲理论本意的错误。只有带着问题,以求破解之法的心态深入思考学,才能真正学深悟透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精髓所在,把科学理论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以“知行合一”为桨。“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践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无字之书”。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难题,只有实干才是立身之基、立功之道。除了传统的理论学习,更要向实践学,提高综合素质,找准工作方向;向群众学,增强创新能力,创造鲜活经验。要从实践中来,用科学理论的“显微镜”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立场坚定、从容应对,分清是非曲直,辨别美丑对错,保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到实践中去,用好理论“指挥棒”,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和改革前沿经风雨见世面,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砥砺奋进的决心勇气、干事创业的方法能力。‎ ‎【篇二】‎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中强调了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自然景观不仅美化眼球、陶冶身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培养怎样的三观。‎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干部们要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培养为民服务的人生观。不管是漫山遍野的鲜花,还是灯火通明的城市夜景,背后都是人民群众的一张张笑脸,党员干部只有以正确的人生观作为认识基础,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李冰太守为使成都平原的人民远离洪涝灾害,历经千难万险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这美好的景色反映出的是李冰太守为人民造福的初衷,他将自己的人生书写在都江堰的滚滚江流中,把传奇刻画在巧夺天工的鱼嘴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党员干部们需要深入基层,在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培养勤政为民的人生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干部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涵养淡泊名利的价值观。陶渊明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脱离了世俗的约束,他生活得更加自在。功名利禄、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换一种角度看待它就能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建设美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优秀的青年干部黄文秀,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与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黄文秀虽然牺牲了,但是她为家乡推进的智能亮化建设工程、修建的硬化通屯路,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她存在的价值。我们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艰苦朴素、真抓实干、甘于奉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干部们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养成依靠群众的世界观。苏轼游览了庐山的瑰丽山水后不禁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摆脱个人主观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就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与运行,有内在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换角度思考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果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客观上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们一定要养成正确的世界观,站稳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凝聚群众力量干大事。‎ 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壮丽景观时,我们不妨也像诗人们一样想想这些景观背后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我们在大自然中涵养出来的三观运用在工作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篇三】‎ 理论创新每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是我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创新和完善党的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顺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近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正式发行,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党员干部,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当成“必修课”,在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上下真功夫,才能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在“学而信”中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定盘星”“指南针”,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走错路,背离党和人民群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学而信”,用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绝对坚定、对党的绝对忠诚。要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案头书”,时时学、刻刻学,用党的理论滋养身心、强基固本。要学在深处、学在实处,切实学懂弄通每个专题、每篇讲话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理想信念的根基筑得更加牢靠。‎ 在“学而思”中提升能力本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党员干部的能力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得以提高。“思”是“学”的延伸,要静下心来,才能思中有进。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工作作了重要安排部署,党员干部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在文中学,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带着思考学,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实践的能力和干事创业的本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讲话精神为标准,深刻反思,查找存在的短板弱项,着力补齐增强,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要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常常对标总书记表扬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在“学而行”中砥砺初心使命。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是理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但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前,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这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路上,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又是一场“大考”,这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和决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决心和意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要主动投身到“两场战役”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加油干,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按时兑现庄严承诺。要切实把理论成果转化成谋划工作的具体思路、破解难题的具体方法,着力化解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切实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