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5 发布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本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篇一】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本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 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 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 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 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 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 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 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 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 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 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 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 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 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 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 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 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 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 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 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 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 快乐)。 【篇二】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本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 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每 通读一遍《道德经》,对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认识 事物,以此去指导行动,也算是一个独特的角度,看似消极无为,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积极 效果。 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 成,对立统一,而且这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任何一面发展到极致,便会呈现出对立面的样子,“明道若 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 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 穷”的状态,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呢?似乎有如下途径: ——功遂身退之道。在老子看来,强盛的事物难以持久,“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 已”强盛过度不符合规律,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人事言之,“金玉满堂,莫 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处事之盛而不能谦退,必然福转为祸,自遗身殃。因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要效法天道,处于积 极发展的大局中,要善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努力去成就人、成就事,但不可居功自恃,而要弗居谦 退。 ——利物不争之道。为人处世,争强好胜、自利不已者多,但这不符合大道,“天之道, 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人之道是要积极的利益他人而不争自利。他希望我们效法 水的品质,他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长地久。夫唯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能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与天道契合的,“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以柔胜刚之道。在老子看来,天下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 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刚强者 难以持久,而柔弱者可以长久,对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要能知能行。 ——作于细易之道。《周易》提出,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老子讲的更详细,他认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事业要行之于微细, 对于祸患要图之于未萌,如果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反而行之之道。“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很多事情正面努力未必达到理想效 果,但是反面努力往往能实现正面效果。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所以当要追求积极目的的时候,可以从反面去着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 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 败;无执,故无失。” ——大者为下之道。凡是强大的事或人处下无损而且有益于其强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 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 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 大者宜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平衡的,不会允许物极不反、亢龙无悔的状态。“天之道,其 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篇三】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本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 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 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 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 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 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 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 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 中国的范围。 作者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 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 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 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 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 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 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 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 x 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 xx 欲如玉, xx 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 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 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 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 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 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 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 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