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1-04-25 发布

历史(心得)之历史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锤炼 ——以《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为例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历史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锤炼 ——以《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为例 ‎ 历史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锤炼        ——以《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知识是容易忘记的,但情感的体验却是持久的。当学生在成长中随着知识、思维逐步成熟后,我们曾传递给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仍能禁受得住时间的检验?我们该怎样为学生传递禁得住时间考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都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只有还原历史本真,才会定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用细节说话,才会在细节中感悟历史微妙的情感。关键词:   历史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市里举行优质课比赛给众多年轻的教师以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像往常一样,比赛分为片区赛(初赛)和决赛两部分,指定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两课。我有幸参加了片区赛的活动,并听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一星期后,一中学举行开放日活动,我校组织了一些教师前去观摩学习,恰好所听的一课也是《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授课老师也是参加初赛的老师)。这两节课虽在不同的片区,不同的时间听到,但听后难免要将二者做做比较。两节课给我较多启发,让我更明白初中的历史教学如何更接近学生,如何使学生更好的达成既定目标。我把我的关注点聚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所以,听课时用我自己的视角来看待两位老师是如何预设和达成这一目标的。在课前所发的教学设计中,授课者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是这样的预设的:1、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2、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通过台湾问题的讲述,强化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努力学习,奋起直追,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两岸统一的民族责任感。另一位授课者预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等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明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内容标准作了这样的描述:内容标准概括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明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树立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良好形象,从而认识到新中国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上面的目标预设,我们会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 案例一中第1和第3的设计似乎显得多余,70年代以前的外交是《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应体现的情感目标,台湾问题单独列出也显得有些牵强,虽然我们强调我们对于台湾无可置疑的主权,但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对台湾问题的阐述是双方妥协的产物。当然,不是不能提“实现两岸统一的责任感”,而是单独列出会冲淡本该强化的主题。②用70年代的外交成就的取得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没错。但这种自豪感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③在70年代的外交中,能很好地体现“树立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良好形象”这一要求,但上面的设计没有太多涉及。 一、还原历史,定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掐断历史的联系,单纯看70年代的外交,我们或许会自豪。但我们应该知道,70年代初正是文革最狂热而混乱的时候。70年代的中美关系的转折同国际局势密不可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已经有20个年头了,由于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以至于剑拔弩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到广泛的国际交往。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苏联的严峻挑战,自身又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直接威胁。所以,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的愿望。从建国初期美国及其追随者对新中国的遏制,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也是国际局势带给中国的一个机遇,更是中国实力不断提升结果。我们不要给学生这样的错觉,“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是胜利者,而美国是失败者!”‎ 前段时间温家宝总理在谈中美关系时曾说,“我们是朋友,不是对手”。我们希望的是共赢。想更理性的理解新中国外交,可以参考布比尔·沃拉的观点,他把西方的扩展引起不发达国家的反抗归纳为五种形态:即抵抗、屈服、趋同、反叛、协调。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经历了以上五种不同反映,即抵抗(1840-1860年),屈服(1860-1919年),趋同(1919-1949年),反叛(1949-1971年),协调(1971年以后)。这里我们只关注建国后的情况。反叛不仅指反对现有国际社会,还意味着奋力挣脱之,并且力图建立一个在基本价值观念、规则和体制与之不同的心血国家社会,争取最终取而代之。协调则显得较为折衷,即一方面置于国际社会之中,并且尽可能避免与之抵牾,另一方面也不全盘接受其现状,试图对自身和国际社会的歧义加以协调,以便两者达到互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改造自己,同时促进改造国际社会。从“反叛”到“协调”,新中国外交开始大踏步的往前走。70年代出现的建交热潮就是证明。所以,“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含义应该是包含从“反叛”到“协调”的转身-----回归国际社会、置身于国际社会而又力图逐渐改造自己和国际社会。自然,新中国外交要完全从建国初期的那套模式中走出来还尚需时日,转变不是一时三刻就会完成的。直至80年代,思维才从“战争与革命”转到“和平与发展”,国家利益成为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最高准则(之前是“一切以无产阶级利益为前提”),也抛弃了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 的观点,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于以上的理解,我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位为:1、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认识到国际局势的改变对外交关系的影响。2、通过对毛泽东、周恩来、乔冠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实现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正常化而体现出的卓越外交智慧,体味他们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努力,认识到只有交流才会增加了解,才是走向和平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的热爱和平和世界意识。3、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展现细节,细微之处显真情实施情感教育,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和现场教学法等。不管是那种方法,历史细节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运用得好,往往能起到也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历史中的一个细节往往比一大堆空洞的评说更有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课例(节选):设计思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本课的重点。从三个方面让学生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达成预设的情感目标。一是回顾70年代的国际局势,体味“乒乓外交”所蕴含的卓越外交智慧。二是尼克松访华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运用尼克松访华视频和访华期间的细节体现尼克松总统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体味他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作出的贡献。三是透过《中美联合公报》和《建交公报》体现出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灵活的外交策略。分别以合作学习、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通过对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和意义的掌握,学生初步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认识到只有交流才会增加了解,才是走向和平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树立学生和平的意识,战争往往是最坏而又最后的解决之道,告诉学生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而是如何避免战争。1、70年代的国际局势这部分内容课本上介绍的非常简单,但不理解之前的中美关系就没办法认识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所以,我选择了两个细节,一是第一次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代表团握手的傲慢行为,一是中国铺天盖地的反美宣传画面。    问:以上两个图片反映了中美之间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持续到什么时候?中美隔绝了20多年,双方都缺乏彼此沟通的通道。如何沟通?由此引入“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中毛泽东、周恩来以乒乓作为媒介,运筹帷幄,在中美关系的和缓方面显示出卓越的外交智慧。2、改变世界的一周这样的尼克松!一是尼克松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一些塑料筷子和一些塑料球,并告诫他的同僚,如果你不断练习,并能用筷子夹起这些球,那你就不会在宴会上出丑了。二是在尼克松抵达北京机场时,刻意纠正第一次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代表团握手的傲慢行为,特安排其他人员暂缓下机,为稳妥起见,还派了一个高大的警卫把守机舱口。通过以上细节,引导学生试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出现在中国大地的第一位美国总统-----尼克松。3、《上海联合公报》。在中美关系史上有三个联合公报是构成两国关系的基本框架,第一个就是《上海联合公报》,它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开始。如何处理这个重要内容,我主要强调了台湾问题和反霸权主义。利用双方在措辞上的争议来处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中方的措辞是“希望”争取和平谈判解决,美方的措辞是“关心”它的和平解决。关于台湾的美军,中方要求表述为“美军全部撤走”,而美方则提出“逐步削减”。最后双方妥协,定为,“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正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症结,也是讨论的焦点。毛泽东说,“台湾是小问题,世界才是大问题”。所以,在关于台湾问题的某些措辞上有所妥协,目的是为了尽早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反霸权主义一条,把“双方”改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 ‎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让学生找出中美双方在措辞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什么?《公报》能够通过又反映了什么?4、《建交公报》和邓小平访美。中美关系正常化在美国方面还是有阻力的,关于中美建交的谈判是极其秘密地进行的,《建交公报》一发表,美国国会炸开了锅。美国国内反对中美建交的势力相当强大,许多美国人即使不反对建交,但中美对抗隔绝了20多年,他们对中国非常不了解,对于两国建交的意义也认识不足,对于广大的美国民众需要加强沟通。本来卡特总统以为邓小平会在1979年6月访问美国,但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小平同志在建交后不到一个月就出访美国。设问:中美关系正常是否是一帆风顺的?从中美关系的曲折历程你有什么看法?5、情感的升华。我借鉴了《红舞台》(李健著)中的一段内容(有删减)作为情感的升华:(学生看着屏幕有感情的朗读)空军一号徐徐降落……尼克松向周恩来伸出手来……中美《上海公报》在签字……尼克松在祝酒……打开中美大门,是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当然还有外交智慧。小球推动大球。隔绝是暂时的,交流才是永久的。有了交流,才使中美关系越来越好。乒乓外交,曾经为伊朗、朝鲜使用,只不过项目不同,他们是“摔跤外交”、“篮球外交”。中国人在和平事业上启发了世界。朗读完后,然后思考讨论: 你如何看待由乒乓球开始的中美外交?有前面的教师讲解为基础,有这里的情感强化为依托,学生有很多话可以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仅要反对霸权主义,还要加强交流,有交流才会增加了解,才是走向和平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也是如何避免战争。 ‎ 三、课后反思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正因为如此,初中历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使其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具有社会责任感,为其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是历史课程任务完成的重要保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地位是其实现的前提。还原历史,不被课本上节选的内容遮挡了视线。回归课标,从课标的要求出发。在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摆正情感教育中师生的地位,倡导师生间平等的交流;要避免说教和武断灌输,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与反思;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心灵,注重引导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体验与反思。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情感目标教育方面,师生之间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启发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亲自体验和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在心里和情感体验上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 参考文献:①朱汉国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时殷弘 国际政治—理论探讨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第300页③冯一下 从国际主义到世界意识—关于历史课程目标的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9④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 海南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