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证明: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学习培训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是课程改革实验成功是关键。
(一)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教师培训程序与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六大现实问题,即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各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重失调;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重“教书”和“背书”,教学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功能;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要使这些改革内容为教师尽快有所了解、认同,并予以实施,需要有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来支撑。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1、教师的理论素质
课程改革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如果用旧教育观念看待新课程体系,将会产生不顺心或看不惯的事,如果用旧教育观念作指导去实施新课程内容,也将会产生种种走样或似是而非的现象。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尽快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以减少实践活动的盲目性,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2、教师业务素质
课程改革后,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如综合课的设立,研究课的出现,评价手段的改变,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凡科学的课程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在高素质教师身上,才能真正体现其实践价值。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3、教师的创新素质
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的在课堂教学中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用新异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教师自身的创新,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和突破。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有效开展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谈不上准确把握新的课程体系,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师队伍中有诸多与实施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情况,如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抄袭传统教学,知识结构单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先天不足,缺乏事业心等等。所以,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乃是实施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在原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把“课程”看作是“学科科目”或教材,甚至就是书面的“教科书”。因此,教师的课程实践无非是“教书”、“讲教材”。而且,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操作模式并能得心应用,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的分数。如果让他们改变这种实践方式,丢弃原有的经验模式,他们就会感到失落、困惑,尤其对于一些优秀的教师,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教学模式,让他们重新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更是极为困难。
新课程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也正在这里,原先讲的更多的是“学无定法”,现在,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新课程,适合于自己的践行之路,因此,教师校本培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四)新课程改革、需要探索,适应农村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体系
传统的教师校本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学科性和针对性差,题材局限。以讲专题和听报告为主,以教师基本功训练为主,起点低,标准低,属于低层次的校本培训。这种低层次教师培训,根本上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校本培训需要拓展、延伸和升华。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型,教学手段的更新,这为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原有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基于上述成因,我们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要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构建新课程理念教师学习与培训校本模式,构建以新课程为核心的实践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学习与培训体系,构建骨干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体系,抢占教师培训制度点,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优秀教师团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研究”关键词是“新课程理念”、“校本培训”, 重点是校本“学习”、校本“培训”。
“新课程理念”
我们通过学习培训,深刻地理解为: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准确理解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进而准确地理解和践行围绕核心理念的一系列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包括: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准确地找到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原始冲动,从而变革校本培训方式,提升教师新课程理念。
“校本培训”的定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有个界定:指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分析欧洲教师教育协会的界定,实际有四个要素。第一,校本培训的出发点是学校;第二,校本培训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第三,校本培训的目标是满足教师的工作和学习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校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需要是解决教师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第四,校本培训的地点。校本培训必然是为学校与教师发展服务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但个别情况下也可在校外进行培训,如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对口交流培训,由学校选派教师参加的区级以上规范性培训等。
由此,可以把“校本培训”定义为:源于学校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学习”与“校本培训”:上述“校本培训”的定义,集中于“校本”含义的探讨,淡化了“培训”的含义在“校本”中的变化。
“校本学习”与:“校本培训”的关系,可从三个角度探讨。
其一是自主性:汉语中的培训,由“培植(培养)”与“训练”二词联合而成。这两个词都是施动词,也就是说,使用这两个词的语境,必然有一个施动者,也必然有一个受动者。在校本培训中,应拓宽视野,不能只把教师发展局限于教学技能的狭窄领域。“学习”就不同了,学习总是表示着自主的行动,学习者在学习的行动之中。尤其是教师的学习,不同于学生的学习,有主动精神、强烈的个体目的及解决问题的愿望,更是主动学习的体现。
其二是连续性。培训是会间歇的一种行动,学习则大不相同。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学习成为了日常正常工作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工作也成为了创造性学习的一部分。学习是终身的,是伴随一生的。
其三是情境性。传统情况下,培训往往是在教室或班级里,是在脱离日常生活实际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师的学习是为了改变教育教学实践,是与日常教育情境紧密相连的,离不开教学的具体情境。
综上所述,在“校本”观念下,就教师发展的角度而言,用
“校本学习与培训”来代替“校本培训”的概念。要搞好校本学习与培训,必须更新观念,把研究的重点置于对教师学习的重新认识与再思考,探索教师学习的特性,按照教师学习的规律创新校本学习与培训的具体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目标: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为载体,教师自主参与学习,在工作中学习,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重点加强骨干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培养在省、市、区具有一定影响的名优教师,以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带动全员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全面实施课改,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进行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二)理论认识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和本质要求。
研究表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源自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学习、培训工作,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必然。因此,构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1、教师的理论素质
课程改革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师必须尽快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以减少实践活动的盲目性。
2、教师的业务素质
课程改革后,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3、教师的创新素质
教师在课程中,要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前提是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素质,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有效开展课程改革的必须条件。
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意味着对教师的培训必须科学合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探索适合农村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体系。
基于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目标是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为载体,教师自主学习,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重点加强骨干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培养在省、市、区具有—
定影响的名优教师,以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带动全体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进行该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新课程理念下,农村教师观念更新研究。
2、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体系研究。
3、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研究。
4、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
(三)实践操作成果
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方案。
构建多渠道校本学习与培训模式
1、以学习为核心的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模式
我们采取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与文本对话——厚积薄发;与集体对话——飞扬激情;与名优特教师对话——弘扬智慧;与学生对话——注重体验。
(1)与文本对话——厚积薄发
与书同行,既要读“理论书”,又要读“实践书”。
读“理论书”。一是读新课程标准,相关理论书籍;二是读全国有名的教育杂志;三是读有关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书籍。储存足够知识以备实践需要。
读“实践书”
。即研读教学案例、课堂实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等。其做法是:a、揣摩优秀教学案例;b、学习观摩,反思自己的课堂;c、研读教学案例,努力做到“两个对照”,案例与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点相对照,案例的研读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对照;d、写好读书笔记,开展读书竞赛、读书汇报等活动。
(2)与“集体对话”——飞扬激情
校本学习与培训中,教师与集体对话,能点燃教师的研究激情,促进教师在积极互动中自己建构实践性知识,提升教学智慧,从而稳定地获得自身专业发展,构建能指导教师实践的“集体对话”评课模式。
(3)与名优特对话——弘扬智慧
一是主动邀请名师、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解答教师困惑;二是主动选派骨于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升教师实践经验。
(4)与学生对话——注重体验
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放下架子,注重激活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因子,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真诚对话,双方能够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培训的过程,实践真实体验的过程。
2、以聚焦课堂为核心的校本学习与培训模式
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核心是教学,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是培养学生素质。
焦课堂,有效课堂研修,实施“六课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活动”即:“规范常态课”、“示范课引领”、“同课异构”、“即兴说课”、“现场授课”、“现场评课”。
(1)规范常态课:年级教研组、教导处每周分学科抽调教师常态课,进行会诊把脉,提出整改要求。教师互听常态课,通过学习、实践、研讨、规范常态课,提效常态课。
(2)示范课引领:骨干教师分学科上示范课,组织教师观摩、讨论、研究、模仿、学习等形式,引导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同课异构:鼓励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努力做到“一课一品”,创造条件,教师上“精品课”。
(4)即兴说课:每期全体教师现场抽课,准备40分钟后,教师即兴说课。通过即兴说课,使教师不断树立并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弄清每一课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5)现场授课:每期全体教师现场抽课,即兴说课后,现场授课。现场授课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实施环节。备课,强调“生成”的预设,而现场授课,强调“预设”的生成及“未预生成”的激发,驾驭和升华课堂。
(6)现场评课:教师即兴说课,现场授课后,开展现场评课。它是集思广益的过程,相互学习的过程,和进一步提升的过程。现场评课一求其“亲”,二求其“真”,三求其“深”,“亲”
:校长及学校中层干部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亲密学术关系;“真”:是教师相互之间真心的研讨,真心评价,真心的学习;“深”:教师努力做到深度观摩,深度思考,深度探索。
3、以教学反思为核心的校本学习与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以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其特点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学活动的不足,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可分为“自学一反思一实践—研究”几个流程。
自学 确定学习内容,教师带着问题做进一步的学习与探讨。
反思 养成时时处处反思的习惯,做到课前反思一课中反思一课后反思。
实践 教师在“自学——反思”的基础上,定期举行教学观摩活动,听课找出得与失后评课,深化实践认知。
研究 通过论文、体会、案例分析、优秀教案、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个体教育风格。
4、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与培训模式
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与培训,主要包括“教学重现合作探究”、“教学日记合作反思”、“教例合作研究”三种方式。
教学重现合作探究:通过录音、录像,将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全过程记录下来,进行课堂重现,开展集体研究,再重现,再研究……反复中,教师认知更为深刻,驾驭课堂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日记合作反思:这是在教师进行教学日记个体反思的基础上促进教师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具体操作程序:a、教师提交计划:计划中列出项目,主要包括学习内容,解决什么教学问题;b、召开会议:教师交流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情况,先由教师介绍自己学习有什么想法,交流自己亟待要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再布置具体任务;c、教师开始自己的学习活动,要求写好学习日记;d、碰头会:教师间相互交流自己所写日记,再在教学日记内容中,选择一个共同关注的主题,全体成员进行思考讨沦;e、学习活动总结,人人写出日记反思体会。
教例合作研究:教师的“教例研究”类似医师的“病例研究”。首先是寻找存在问题的事例,然后把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教例”,接着教师合作,围绕教例展开集体分析和讨论,形成“教例研究报告”,最后通过对特殊教例的分析取得新的发现,或者通过对类似教例的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
5、以科研为核心的校本学习与培训实施模式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人人承担教育科研,人人参与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培养教师教研教改能力,基本程序:确立课题——提供理论信息——实施研究——成果形成——推广运用。教师教育研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研组(或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筛选上升)→校级教育科研课题(筛选提炼)→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筛选提炼)→
市级教育科研课题(上升)→省级(国家级)课题。
(二)构建以新课程为核心的实践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学习与培训体系
我们主要构建了“八种模式”、“一载体”、“一平台”的教师专业化学习与培训体系。
“八种模式”:即导师模式、对比模式、问题模式、沙龙模式、达标模式、校校联动模式、学科联动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载体”:即案例分析实践载体。
“一平台”:即学习、交流、研讨平台。
1、“八种模式”
(1)导师模式:邀请名师、专家来校,给教师上教学示范课,带着研究问题,上“研究课”。
教师在“研究课”中,一要发现教学中的得与失;二要对教学操作成败作分析(是怎样教的);三要对教学效果作审视(还可以怎样教)。
观摩“示范课”、“研究课”,要做到一课一反思。
(2)对比模式:这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对比来研究和阐释新课程理念,探寻适合教学策略的校本学习与培训模式。
①“同教材教法对比”
: 教研活动中,多位教师上同一内容,或是一位教师接连上几次课。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提出改进意见。
②“教材处理对比”: 即新课标教材与非实验教材之间的对比分析;a.理念的异同;b.认知目标的异同;c.实施课堂框架的异同;d.教师需要的技能,需要教法的异同;e.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异同;f.学法指导的异同。
③“中小学衔接式教学法对比”:即分别由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执教同一内容的教材,主要研究在处理教材上的差异, 以备更好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衔接。
(3)“问题模式”:这是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的模式。
问题模式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搜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案例、相关理论依据;二是集体合作,讨论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修正意见;三是选择有关合适的内容,让教师执教研究课,课堂现场诊断观察,课后讨论问题解决情况,研究改进策略;四是人人撰写课堂诊断反思、教学体会,提升教学经验。
问题式模式基本运作程序:提出问题(发现)、诊断界定(探究)、设计策略(实践)、课堂行动(升华)、反思提炼(经验总结)。
(4)“沙龙模式”:具体形式有——理论学习沙龙、问题研究沙龙、课堂教学沙龙、教研教改沙龙。
理论学习沙龙:教师自学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论书籍,用新的课堂理念武装头脑,并用以指导教学。
问题研究沙龙:教师从与教学相关方面遇到的问题着手,建立档案库。定期在集体研讨会上围绕一个主题交流、讨论,探求解决策略。
课堂教学沙龙:确定研讨主题,定期开展小型教研课,做到人人上讲台,集体评课中探讨新知。
教研教改沙龙:教师人人参与课改、科研,提倡每人或几个人合作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激励教师承担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微型课题。在此基础上,教研组筛选教师个体研究,升华为集体研究。
(5)“达标模式”:以教师基本功达标作为切入点,以校本培训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专业技能培训达标。
实施原则: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训练为主;规范课堂教学与提高教学技能有机结合,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为主; 自我培训与校区规范培训相结合,以自培自练为主;课堂教学研究与职业技能提高相结合,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检测备课、说课与上课相结合,以检测上课为主。
实施步骤:第一轮:合格课、规范课培训达标检测;第二轮:优质课、示范课培训达标检测。
实施方式:学校、片区文办、区教研室三级共管方式。
实施措施:立标→学标→申请→校内检测→片区检测→区教研室总检→认定课堂等级。
(6)“校校联动模式”:这种模式是校际之间教师开展的教研教改活动。
既组织“片区校校联动教研组”,又组成“区内校校联动教研组”。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联动学校听课、上课、评课,开展教师交流活动。定期邀请联动学校教师到校说课、上课、评课,或作专题讲座、进行案例研讨。
(7)“学科联动模式”:学科组开展联合教研,围绕高效课堂定时开展主题活动。各学科组深入学习理论提升认识,课堂实践,诊断问题,集体研究讨论,各抒已见,旁征博引。定期开展学科带头人“献艺课、学科组辨论会,我的问题我面对”学术沙龙等活动,确保学科联动的实效性。
(8)“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实践培训,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知识传授不再是教学主要目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教学主线。“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教师合理设计和使用导学案是关键,导学案由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理探究和巩固训练等几个部分组成。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整个课程围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展开,具体流程如下: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研究--学生展示--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实施“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历练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2、“一载体”:即案例分析实践载体
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载体来推动。“实践、反思、交流”是实践智慧生成的基本途径。具体程序如下:
(1)编印相关新课程理论学习资料,开展学习;
(2)聘请名优特教师深入学校作专题讲座,作现场诊断、案例分析培训指导工作;
(3)教师实践:引导教师学会对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并整理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水平考核表,提问行为类型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为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4)引领教师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策略,最终形成教学案例;
3、“一平台”:即“学习、交流、研讨”平台
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学习与培训氛围,建立多个交流平台,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契机,主要形式有:
(1)理论学习平台:编印新课程教师读本,编印新课程家长读本,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读本。
(2)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了教育网站,开设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教育信息、师资培训、教育科研、七彩童年、春苗文学、远程教育等栏目。
(3)教学研讨平台:定期举行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探究。展示形式有:论文、案例、反思、心得体会等理论成果,说课、上课、评课等实践成果。
(三)构建骨干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体系,抢占教师培训制高点
遵循“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农村小学实际,我们构建了“学习系统化——实践真理化——研训序列化——考核激励化”的骨干教师学习与培训模式。
1、学习系统化
以升华人的价值和培养应对新世纪教育挑战的能力为根本宗旨,构建骨干教师学习型团队。
(1)设立名师讲坛,高扬教育理想,汲取人生智慧
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教师讲坛培训,请名师专家在论坛上传经布道。
(2)与大师对话,涵咏经典,实现现代
组织骨干教师读经典、读名作,提升理论素养,与时俱进。
(3)团队学习,不断开放、悦纳、超越自我
一是建立骨干教师读书班,做到学习时间落实,学习内容落实,学习辅导落实,学习措施落实,学习考核落实,学习保障落实。二是“教研教改沙龙”, 围绕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讨。三是每期一次骨干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坛会,交流、推广应用经验。
2、实践真理化
启动校本学习与培训“六项措施”、“十个一”工程。
“六项措施”:
(1)搞好—个“家长开放周”。每学期利用—个星期的时间,开放教育时空,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向教育深处。
(2)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组织教师揣摩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像。
(3)以科研任务为驱动力培养骨干教师创新能力,做到人人有课题。
(4)抓好“四课”达标,即“合格课”、“规范课”、“优质课”、“示范课”,在一年内骨干教师要从“合格课”达到“示范课”标准。
(5)“课堂视导”。骨干教师组成视导队伍,带着研究专题深入年级、班级、学科,调查研究,以“研究报告”形式—面向教师反馈,—面为学校课改小组决策提供建议。
(6)开展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赛课活动,提高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十个一工程”:每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每周写—篇下水作文;每月上交一篇优秀教案;每期撰写一篇教育科研论文;每单元设计—套优秀试卷;每周写一份教学反思手记;每月写一份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一堂优秀课;每期制作一件相当水准的课件;每期跟踪转化一名后进生。
3、研训序列化
根据骨干教师培训的特点,研训学习与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
(1)以科研任务为驱动力培养骨干教师研究能力
基本运作程序是:确立课题→提供理论信息→实施研究→成果形成→推广运用。骨干教师人人承担教育科研,个个参加校、区、市、省、国家级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由线入深,层层推进。其基本模式为:骨干教师个体教学研究(筛选提升)小组合作教育科研课题(筛选提炼)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筛选提炼)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提升)省级或国家级课题。
(2)以教学任务为驱动力,培养骨干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技能
从教学基本技能达标入手,实施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六阶段”方案。
①学习准备阶段。加强骨干教师理论学习,鼓励多读书、多交流,汲取精神食粮,厚积蓄势待发。
②达标阶段。以教师教学技能达标为核心,实施“四课”(合格课、规范课、优质课、示范课)达标。
③巩固研讨阶段。实施“自主创新课堂教学研究”,自学自悟,引发质疑,奠定创新基础;以学定教,自主探究,满足创新的需要;迁移运用,强化实践,显现创新成果。
④深化发展阶段。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典型引路,促进整体发展。
⑤发展提高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让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扎实推进课堂素质教育。
⑥全面评价阶段。学习课堂评价方法,提高课堂分析水平,全面提升能力素养。
(3)加强骨干教师信息化培训,抢占教师培训制高点
骨干教师信息化技能学习与培训,坚持“一个目标”,强化“三支队伍”建设,注重“两个环节”的管理。
坚持一个目标:学校开通校园网,增添足够数量的信息化器材、设备。教师个体三年内分层次达到国家认可的计算机等级。30岁以下青年教师计算机培训达到B级;31—45岁教师计算机培训达C级:46一50岁教师计算机培训达到D级以上。
强化“三支队伍”
建设:聘请省、市、区内计算机专家队伍定期来校进行信息化专题培训;培养校内信息化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懂信息化技术,并能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师队伍。
注重信息化“两个环节”的管理:———是培训管理体制环节的建立;二是信息化考核管理。采取平时考核和结业考核两形式。平时考核采取学分制完成,结业考核,主要以上级人事部举办的考核为准。
4、考核激励化
考核注重标准化、实效性、激励性。每年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符合条件者继续持证,没有履行职责者取消资格。
三、研究效果
学校高扬起前进的风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势头排山倒海,学校业绩名扬市内外。
(一)宝剑锋从磨砺出——特级教师从这里诞生
游仙区共产生了四位四川省特级教师,其中有三位都是由我校的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是“以校为本教师学习与培训”理念的忠实秉承者,均是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能手与先行者,专业化素质很高,业务能力很强,有三位教师分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二)引颈高翔 扶摇直上——教育局长在这里蕴育
自建区以来,有三位同志时任教育局长,为我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继往开来。这三位局长就是由我校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我校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如同风而起展翅高翔的大鹏,扶摇直上,再一次创造了我校教育的奇迹。
(三)腹书万卷 走马天涯——校长成长的摇篮
勤奋学习离不开书。书,让我校成为了校长的摇篮,在近五年中,涌现出了九位名优校长,分别担任城市小学、市级示范小学、区教研室、进修校校长。
从我校教师岗位上成长起的校长们,无不是我校长期开展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结晶,无不是我校教师发展的见证。
(四)群英璀璨——骨干教师层出不穷
长期的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积淀,厚育了二届教育局长,涌现了—批名优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层出不穷,教师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我校教师中有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1人被评为“四川省德育先进工作者”,有8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劳动模范”。有12人被评为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有3人被评为市“青年骨干教师”,有10人被评为“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55人次被评为片区“优秀教师”,25人被评为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66人次被评为我镇“优秀教师”。
(五)满园桃李争芳斗艳
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地提升,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我校走出的十位同学已即将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另八位同学现正攻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还有一位同学被保送至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深造!还有更多的以数百计的我校毕业学生现正在全国各级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继他们之后,我校一大批孩子正跃跃欲试,刻苦学习,欲与他们试比高。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我校校园内到处呈现出“满园桃李争芳斗艳”的壮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成绩取得源于学校长期坚持“以校为本”的策略,坚持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证明了“师高弟子强”这句名言。
(六)绩效显著 誉冠绵州
有了教师“以校为本”的教育观、爱生如子的奉献精神, 自然有了学生广阔的发展天地,这主要体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升位。学校连续十一年荣获区教育质量评估一、二等奖,学校被评为绵阳市“示范小学”。
历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科研兴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办学目标,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实验电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先后获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四川省器乐教学先进学校”、“四川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学校”,“市级甲级校风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小学”、“市级五项基本功训练先进集体”、
“市级教研教改重点联系学校”、“市级继教工作先进学校”、“市级民主管理先进集体”、“市级校务公开先进集体”、“市级体育达标先进学校”、 “区级办学评估优秀学校”、“区级教育特色—等奖”、“区级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先进集体”、“区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区级德育工作优秀学校”、“区级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区级‘尊师爱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我校,这—艘教育之船,正在鼓足干劲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七)居高声自远 乃是借“春”风
新课程改革给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校本研究素材。我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坚持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之路。“花香引得蝴蝶翩翩飞,花香引得蜜蜂采蜜忙。”学校名声高扬绵州大地。
学校先后承担了区继续教育工作现场会;区级村小管理现场会;区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现场会;区级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区级毕业班现场工作会:区级“规范课、优质课、示范课”达标现场会。
学校先后迎来了各级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先后有省师范处领导、省知名教育专家教授、市委领导、市师范处处长、市教育局局长、市教科所专家、市级知名特级教师、名优教师、区委书记、区长、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进修校校长、教研究主任等各级领导、专家一百余人多次到校指导各项工作,特别是我校的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工作,深受各级领导高度赞扬。
开展研究以来,学校先后接待了全国、省、市、区教委、进修校、学校等十余个代表团来校参观、学习、考察。
学校是一所远离县城的乡村小学,在教育前辈们的睿智思想指引下,全体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坚持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研究,成效显著。
我们相信,借助改革的春风,我校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四、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课题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问题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制定更为科学规范完整的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规章制度。更为艺术地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运作新模式与新趋势。
2、认真总结学校开展教师校本学习与培训的经验与成效,开展深化研究,继续挖掘成果的闪光点,并于发扬。
3、如何把教与学的知识和艺术相结合,并作为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方面。
4、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把学习,工作同道德的完善和生命意义的追求相连接。
5、如何将校本学习与培训工作同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化校本学习与培训工作,构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