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数学课堂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活动作为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它以学生之间互动的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或判断,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小组活动对于发扬民主,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新教材特别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然而不管在普通课堂上还是在示范课或观摩课上,数学课堂小组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活动走形式,学生参与率低
在听示范课或公开课时,几乎每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小组活动看上去轰轰烈烈,回答问题冷冷清清,举手回答问题寥寥无几。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也只有大约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在这些小组中也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个别同学举手,其余的仿佛成了旁观者,在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在冷场的状态,课堂小组活动成了教师用来表演的“道具”,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小组交流不充分
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很多教师着眼于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重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想用学生的嘴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教师则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好的套路,甚至情急之下,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从而导致学生的小组活动不深入。另外有些教师不敢让学生独立活动,小组活动走过场的现象更严重,往往小组活动尚未充分展开就被中止,草草收场,影响了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学生思维自由度低
在观摩课或示范课上,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很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对不满意的答案不屑一顾,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学生的思维自由度极地,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4、教师组织效率低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减弱,以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参与小组讨论,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中等生和后进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习惯于听尖子生发言,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中,活动变成了尖子生的专利。
5、教师提问质量低
在小组活动中,有的教师喜欢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提问题,学生根本就不理会;有时教师所提的问题范围太大,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有时教师所提问题太笼统,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学生不明确合作的内容目的;有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问题又过于复杂。低质量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小组活动,还有些学生认为小组活动没什么用,这样就不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法,最佳时机,提高课堂小组活动的效果。
1、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1)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良好的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不应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中学生才会“异想天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善于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
(2)给予充足的交流时间。时间不足就会走过场,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来不及思考,造成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干脆坐在那儿,等尖子生回答,久而久之,不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小组活动的成果应是集体成员的智慧结晶,而不是个别尖子生的专利,否则就没有开展小组活动的必要。
2、适量、适时安排小组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学习的热情。一节课中应安排1~2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宜,做到开放空间和开放时间相辅相成。
(2)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知识产生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运用以后,已经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但又不十分清晰,这是我们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小组交流的兴趣,而且可以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开展小组活动。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小组活动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又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4)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答思路时开展小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好的数学方法往往是朴素的、简单的,成人不具备的灵感,往往对学生来说却是不经意的,所以教师尤其要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加强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1)精心分组。通常4~6人一组,每组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但分组要灵活,对于不难的问题,只需同桌交流便可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通常才前后两桌四人组成一组,开展小组活动。(2)合理分工。在小组讨论中,应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明确活动任务,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还可以指定主发言人、活动记录员,主发言人可以轮流担当,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意见或看法,这样人人参与、人人思考。
(3)恰当铺垫。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交流。
(4)积极鼓励。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多种方式,给予积极的评价与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一月可以评选一次优秀小组、优秀发言人,引入竞争机制。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给每一位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使新的教学理念在“前沿战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