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4-25 发布

音乐(心得)之浅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论文之浅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 ‎    1  前言 ‎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和音乐教育的普及,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而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成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一项重要环节。钢琴是一种对演奏技巧要求极强的乐器,其音域宽广,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钢琴演奏知识和演奏技术、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听觉素质的提高、手指能力的训练、背谱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 ‎    2  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   ‎ ‎ 所谓乐感,是指学生对音高,节奏,调式,调性,和弦,曲式,旋律的感觉或者说是反应的灵敏程度。对于作品来说是指学生对弹奏的曲目,是否能激起满腔的感情,从而创造性地再现乐曲,并通过学生的弹奏传达给听者,使听者通过声音的媒介去领会作曲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最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乐感即是对音乐乐曲本身的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准确而深刻的表现。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乐感,单凭高超的演奏技术,是很难打动人心的。乐感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天赋,有的人对节奏、律动感比较协调,对音高、音强的感知敏锐,而容易感受和表达情绪,这就是人潜在的,与生俱来的乐感。这对于学习音乐是非常珍贵的。另一种是后天培养形成的。‎ ‎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觉得音乐中也有画和诗,有着一切的艺术的美。人一般都有着音乐的某种天赋和灵气,只是这些意识没有经过后天的挖掘而释放出来。因此后天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开发音乐的智慧与后天的艰苦训练相结合,方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乐感的学生。真正的乐感是能够有解释的,符合音乐语言、风格、情感的表达,是能够用理论和审美意识来解释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部分人是经过后天的勤奋努力逐步培养而成的。真正的乐感要从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诸多音乐实践中培养而来,要在理论的支持和引导下,并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课,除理论课上的学习外,专业教师还应在钢琴教学中,结合演奏作品的实际,帮助学生分析和声、曲式,巩固和加强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把书上的知识与演奏实际相结合,易于掌握和理解。‎ ‎   ‎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读书,特别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书,比如说:中外名著,哲学,心理学等等;再如强调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表情记号进行弹奏,在练习时不单是要用手去弹奏,更需要用心去弹,去听,去体会。[1]仔细弹好每一个小节甚至每一个音符。严格按照乐谱上的指法,弹奏技法去弹奏,而且要边弹边在心里唱,要有表情地弹唱。从开始就刻意地去做力度变化,逐渐过渡到能自然地去表现音乐中的强弱变化,进而发展到将自己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由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在乐曲的弹奏中充分体现出音乐的感情特征。‎ ‎    2.1  注重对学生听觉素质的提高 ‎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通过听觉器官来接受、欣赏和鉴别音乐。具备敏感的听觉,是学好音乐的前提。‎ ‎    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进行的主导。起基础作用的主导旋律变成音调,形成具有特定旋律与特征的意义片段时,就形成了旋律的主题音调,并发挥着变化导向作用。决定音响运动的关键在于音高的关系。音高起伏与波动,形成了一定高或低、升或降、平直或曲折等变化多端的音像流动线。弹奏者要感受这些旋律的丰富变化,才能在音色处理中把握变化,用心体会旋律线条,感受其进行方向,处理强弱控制与起伏。根据旋律风格去感受音乐特色,用真诚体会去抒发内心情感,发挥音乐本质功效。任何音乐审美都源自于原始的歌唱。弹奏前,要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创设完美声音意境;对旋律线条加以设计构成初级印象。弹奏抒情乐句时如何把握音色控制,坚定旋律如何进行力量的释放,都需要用听觉去评判。只有用听觉去感受无穷的旋律,才能把最好的音乐奉献给别人。‎ ‎   ‎ ‎ 节奏是音乐的时间形式,是音乐的骨架。音响长短时值与强弱等不同表现,形成旋律的节奏关系。要善于感受和理解节奏强弱力度、长短力度,以和谐有致的弹奏去抒情达意。对不同作品所处不同背景,采用贴切的速度体现。抓住节奏复杂多变的特点,体会强弱效果,适度表现。每个节奏型是一个独立个体,只有诸多个体连接在一起才能形成整体。旋律要依附与节奏,不能离开这个骨架。把握音值长短和强弱、拍位律动规律、作品节奏特征与风格,运用长短、强弱、张弛、动静对比等基本训练,挖掘音响节奏与肢体节奏通感,从而达到肢体节奏与音乐审美融合。‎ ‎    学生要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色,但往往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各种音色注入了感情色彩,并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建立不同音色标准。不同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觉,不同乐器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色审美观念。‎ ‎    和声是多部旋律结构的有机构成体。和声有丰富的表现形态,要善于在多声部组合中明确自身声部的位置,创造有整体和声的和谐效果。和声本身是协调不同声部创造完美统一音响的重要心理素质。弹奏不同的和声,体会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弹奏出和声的色彩变化。用心体会和声进行,品味和声的旋律性和色彩性。‎ ‎   ‎ ‎ 乐曲的层次,包括旋律曲调的本身,和声整体效果,各个声部之间层次。要培养正确声部审美观,就必须培养学生主体内心听觉的主动性,从练习第一个音开始就要学会去听,把旋律本身的和声分出层次,就像在聆听管弦乐作品中多种乐器演奏一样,学生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来表现音乐,这样整个作品才会表现得丰富与生动。‎ ‎    2.2   加强对学生手指能力的训练 ‎    手指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弹奏钢琴时每个手指是否具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在具有独立性的基础上是否灵活和有力。主要表现在实际弹奏中所弹奏出来的音符具有的清晰度、均匀度和流畅度。因此要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让手指灵活起来,功夫长上去,达到所弹奏的曲子能得心应手。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即是技巧、能力,掌握了这个技巧、能力,学生弹奏时才能真正达到心到手到,得心应手。只有加强了手指训练,手指触觉才会敏感起来,并逐渐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2]‎ ‎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弹琴时手指不主动,每个音的弹奏都是靠手腕往下压,特别是稍快一些的段落,学生手腕上下颠动,影响乐曲弹奏的速度和流畅度,而且声音听起来也很笨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手指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训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训练掌关节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束断奏练习进入连奏训练后,就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连奏时每个手指都要主动,决不允许压手腕。在练习掌关节的主动性时,先要慢慢地练,夸大弹奏的动作,以感觉到这个动作。而手指上下弹奏的动作也应慢一点,以求明确,然后逐渐加快手指下贱的速度,并把声音明亮的弹出来。‎ ‎   ‎ ‎ 通过对学生进行掌关节灵活性的练习后,在逐步加快基本练习和技术练习的速度。要求学生坚持用高抬指的方法,并且加大练习的强度,对手指进行强化训练。在掌关节的能力提高以后,就要要求学生逐渐缩小手指的弹奏动作。越是快速的曲子,弹奏时的手指动作应越小。要学生明确这么一个理:慢练是为了更好地快速弹奏做准备。‎ ‎    在练习中还需要注意音弹奏的均匀问题。有的学生弹琴声音很不均匀,有的声音僵硬,有的声音发虚;轻重不一致;速度不均匀。诸如此类问题一般是由于手指缺乏独立、控制能力所造成的。要解决不平均问题,一是要踏实慢练,让每个手指都平均地得到锻炼,不能图快而养成许多毛病。要知道弹得快必须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一下子就想弹得很快,必定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特别要加强四指的训练,一般来说四指的独立性最差,五指容易没力,所以要加强四五指的训练。经过针对性的弹奏训练,手指的弹奏能力肯定会均匀起来。‎ ‎    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级别的提高,对弹奏中的流畅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流畅度是一个综合了多方面要求的问题,首先要求手指的独立和灵活,同时也要结合身体与手臂、手腕的协调,跟着乐曲作律动。根据乐谱上的连线和记号,感受其分句及旋律的起伏感,作出合理的渐强渐弱的表情倾向,以增加音之间的流动感。‎ ‎    2.3   注重对学生背谱能力的培养 ‎   ‎ ‎ 对学生进行背谱训练,是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钢琴是一门记忆艺术,正确有效地背谱是钢琴艺术的表现的需要。背谱能力强,学习钢琴作品就会速度快、数量多,积累也就相应多,也就为更大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熟记谱后,才能更好的把精力集中于消化、表现作品上,以充分表达出作曲家的意蕴。‎ ‎    钢琴作曲家储望华认为“对一首乐曲的识谱阶段完成几乎完成了该作品的一半或一大半”,这说明识谱在学习钢琴中的重要作用。[3]学生识谱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演奏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养成严格准确的读谱习惯。读谱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指法,好的指法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弹奏音乐乐句。再如:乐句也十分重要,音乐的语言和人的语言是一致的,要有呼吸;情绪有高潮也有低落的时候。还有表情记号也是应该认真读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绪。‎ ‎   ‎ ‎ 背谱弹奏能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集中注意力地进行乐曲的感情处理。[4]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背谱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对于一首新的乐曲想要短时间把所有的要求与标记都背下来是很难的。为此,可以分句背,分段背,由少到多背,找出乐曲的规律,分析音乐结构与曲式,这样去背谱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要给学生的听觉方面以正确的记忆,可以多听示范带。有条件时可以让学生听名家的音乐演奏会,让学生从生动具体的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慢慢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当学生对作品比较熟练,且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后,教师应将作品向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又能使学生在最终完全摆脱乐谱弹奏时,做到胸有成竹。俗话说:“欲要记得,先要懂得”不无道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机械的记忆;理解越深,记忆就越快越好。只有这样,背谱这个难题才能得到解决。‎ ‎    3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    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说:“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他相处,与他相处的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的越好。”这说明,紧张情绪对于参加艺术表演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它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它是由于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生理过程所造成的。[5]“怯场”‎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上有压力的缘故。在此,根据经验丰富的演奏家的切身体会,谈几点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1)弹奏者必须把弹奏的作品或还课的曲目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要求学生要合理安排练琴时间,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地去练好每一首作品。(2)不要把目标设定的过高。弹奏的曲目要适合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弹奏难度不能超过自己的现有水平。(3)多弹、多实践,要沉着、有自制力,经常参加比赛或演出实践,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以此克服情绪的干扰,减少因弹奏感觉与听觉上不适而产生的心理影响。当然,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及弹奏技巧较完善的基础上的。‎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等在钢琴教学中,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的期望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会表现出自信自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从而挖掘出学生音乐方面的内在潜力。相反,如果教师压学生,对学生期望较低,或在言语上冷嘲热讽。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卑感,心理素质一落千丈,一到钢琴考试或是还课时,就会产生紧张心理或“怯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