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关注学生的隐性素质发展 ——浅谈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感素质发展的影响
一、鲁迅先生说过:看看现在十来岁的孩子,我能知道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这是对当今教育界的警醒与鞭策。回首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失误,面对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化潮流,我们思索并学习着:
1. 透过现象看问题,从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不断矫正我们的教育思想中残留的误区:用教育的眼光回首社会生活,有人不爱读书,说是一拿起书就头痛,一看到书就昏昏欲睡。原因何在?根子在咱们的教育!有人会说,这不是错误归因吗?怎么能有了问题都“让教育扛着”
?屙屎不出,倒问起毛坑的罪了?请仔细想想,刚入学的儿童拿到课本,捧起书本时的情景,不是怀着兴奋和快乐的吗?正当他们对书籍有着强烈兴趣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的?我们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强迫他们做那些永远都做不完的各种各样的练习题、强迫他们去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辅导班吗?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爱书的感觉越来越淡、越来越找不着了的吗?正是那些书,使他们永远不得快乐,害他们长期起早摸黑,他们不厌书,那才叫怪呢!即便是教人读书的语文课,我们又给予读书多少快乐的感受、教了多少愉快阅读的方法?在学生们的书桌里、书包中,那满满坠坠一大撂课本练习册,怎么还能容得下其他书呢?如此伴读,那书,他们还爱得起来吗?由点及面,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自问如若罗列比较一下我们每天鼓励的话语与批评性的言词孰多孰劣,我们会得出怎么样的结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刚上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差不多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一个个如初生牛犊。可是,几年的“批评”“教育”下来,他们的分化就大了,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逃学。试问倘如是你我,寻不到快乐却整天被烦恼包围的所在,能不叛逆吗?能“亲其师、信其道”吗?伴随着学习兴趣的陨落,调节自我心理的方法你教了吗?随之产生的能不是坏的习惯和品质,成为所谓的“双差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美好情感体验的贬泛导致自尊的失落、自信的滑坡!这期间也许什么时候一句在我们极普通平常的鼓励性话语就能燃起希望、就会拨转心灵的航向。迷乱的时候哪怕是远处的一点微弱火光,也能指引前进的方向。
多萝茜·洛·诺尔特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段令人深省的话: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你身边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点滴积累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鲁迅先生的那句“看看现在十来岁的孩子,我能知道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名言足以引起大家的警醒与思考。
2. 为教育寻找一盏远航的灯: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为“童心”而服务的事业
在WTO过渡期日渐走向历史的时刻,国际化大教育要求我们捡起被经典教育尘封上千年的情感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体现出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能力培养与情感交流,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与交流的思想。要求教育中一切要素的筛选、组合、构建都要放眼人类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未来、立足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精选终生学习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积极的活动参与情感、合作交往情感就是其中不可或缺却被应试教育忽略的重要部分,是今后社会高速协调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二、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契机与平台
1、 为人师表,做有追求的教师,用执着的追求热情感染学生:
教育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陶行知先生说过:“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形象描绘了教师的教育示范作用。只有先燃着自己,然后才能撒播火种给学生;倘若自己一直在冒烟,能给学生什么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及修养,懂得用勇气去开拓,用思想去行走,用智慧去生活,用信念去坚守。
1.1.培养感染学生的点滴情感精华,修炼富有个性的气质与激情:“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好的教师总能给学生以灵气,学生也会从你充满信心的脸上获得自信,常常被你感染。教师怀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炽热的爱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而迸发的激情犹如艺术家强烈的创作欲望,“当你对教材、对学生了如指掌时,当你被学生渴望知识的美好形象点燃激情的火焰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就活跃了。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都富有激情,学生从教师丰富的语言及精彩的演绎中受到感染。一位青年教师在班上的第一堂课是这样开场的:我们班就是一棵树,每个同学是一片绿叶,我愿提供阳光、水分和养料,使这棵树枝繁叶茂,我爱每一片绿叶!当然只有对事业和学生执着的爱,才能焕发教师的激情。
1.2.让爱心永远与尊重结伴同行:欧阳修的千古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教育着代代中华儿女,当前更要求人们融入哲理性的爱:
镜头一:一名学步的娇儿蹒跚而行,忽然跌倒了,身旁的奶奶心疼得伸手要扶,被年轻的妈妈拦住:嘿,宝贝,爬起来!是啊,跌倒了能自己爬起来的孩子日后才更能笑对挫折。镜头二:轮椅上的人奋力转动着轮子,试图越过一段上坡路。一次——退回来;两次,失败……路过的红领巾意欲上前帮忙,被身旁的男青年用眼神止住,他们一起弓着腰微张着两臂,关切地注视着。轮椅终于站上了坡,青年冲他竖起了拇指,会心的笑了。面对“弱者”,别小瞧了他们的毅力和坚强,我们能作的不是怜悯,也不是施舍——溶于血脉的尊重是理解的唯一的哲理。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方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先生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的动手机会,更有对孩子好奇心理驱动下的积极探求的情感、意识的呵护。
1.3.注意锤炼自己的性格、口才及幽默素养:心理学家认为,人更喜欢同外向型性格的人交流。教师的性格也是一泓活水,一种带磁性能“磁化”学生的清泉之水,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意锤炼自身的性格朝向更有利于沟通和交流的趋势发展,让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高超的语言技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识传播的载体,要留心多学、多记、多演讲,以此锻炼自己的口才。幽默就是一种较高的语言艺术,江西永修的李军洪老师教数学图形课时这样说:当年苏老先生(停顿),苏东坡老先生,(学生:啊!)曾告诉我们这些学数学的人(学生笑),看问题要怎么看,要横看、侧看、远看、近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幽默在你的课堂上不时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
2、 关注情感基础,探询孩子的“黄金谷”,培育积极的合作情感与责任心:
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和前途失去信心,再好的教学对他都不会有效。没有生气的,满不在乎的孩子通常缺乏对教育感知的责任心。因此,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就是去激发一个人的热情,挖掘一个人的潜能,树立一个人的信心。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开发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潜在因素。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开放式教学,注重个性培养,讲求人格尊重、独立精神和探索创造能力的培育。
2.1.用热爱建成平等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爱默生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做真人”,首先应当尊重和宽容学生。在现代教育中,个人是重要的,童年是重要的,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具有同样的价值,教育应该“尊重未成熟状态”
,儿童有犯错误和从错误中学习的权利。一节自然课上,老师在做《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玻璃风箱内点燃了数支蜡烛,风箱口原来笔直上升的青烟拐弯进了风箱,老师同时做着讲解。这时,一个孩子提出异议:“老师,我没有看到风!”固执的孩子摆出自己的理由,“那不是风,那是空气流动,没有风的时候,烟也会偏向,我经常看到。”他把风和空气流动分得很清,他没有错,“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二级风人才有感觉呢。孩子有理由相信他的直觉,勉强让他接受烟偏向就是风,孩子恐怕也不会固执到底,但是在孩子没有体验的时候,强迫孩子统一认识,那简直是一种粗暴。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问:“那你怎样才能相信有风呢?”该生回答风车转表示有风,教师便适时的引导大家思考,“怎样改进才能增加风箱内的空气流量,使风车转起来?”带动孩子们一系列的思考和操作,最终看到了风。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培养尊重他们的自主思考,学生在与外界接触交流中发生最有效的互动,从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欢乐与幸福。
2.2.在教学中搭建倾注爱心交流渠道:教学过程充满着人道精神、人文关怀的情感交流,是师生间情意相契、灵魂互答的动态流程。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如若被关注的始终是“空的一半”,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相反积极的关注“一半是满的”——
经常给予肯定,就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如在《连通气球》一课上,路培绮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玩,从玩中学知识,学本领,让学生说出气球的各种各样的玩法,进而介绍新的玩法时,引导学生边猜边玩,一步步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在路老师精心组织下,带着目的地玩,在玩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态度。学生一个个情绪高涨、惊奇、成就感、自豪、求知欲、满足的喜悦,溢于言表。教师通过在学生的心灵世界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通过心灵的全面开放与交融,师生间彼此用信任、理解、尊重拥抱对方,建立心灵的共鸣和行为的默契,有利于学生在舒畅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提升人格境界,塑造完美人性。
又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一部分学生仿佛永远属于沉默一族,对于展现自我的欲望几乎为零。这样的学生能力的形成会有缺陷,影响人格发展、形成。烦恼由心生,可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会审视自己的心路,他们必须寻求帮助。必须学会了解自己,善于观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留有印象,能够分析自我,学会客观的评价自我。不同的学生在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遇到不同问题时反映也会有不同。在这样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体会自己情感、言行的变化。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在系列德育活动中组织开展 “学会关心”、“关心自我”、“塑造自信的我”,在各个年级段组织“说说我自己”、“优点大扫描”、“我相信我能行!”
,创设机会与环境,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从中体验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增进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于自己的正确行为能进行认同。刚开始,需要老师或家长适时适度的提示和鼓励是难免的。比方说: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在活动中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出,给予鼓励或表扬,同时鼓励他对自己表示满意。让他学会面对困难,学会自立,在活动过程中充满信心地说:“我能行!”、“我就是我!”这才是自信的真正源泉,也是自我表现欲望的产生,人格魅力健全的美好起点!我们不妨在少先大队活动中,或在思品和社会系列活动中,开展 “红领巾志愿者”系列活动,如“小小辅导员”、“环保小卫士”、“社区小小志愿者”等,从生活入手,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学会面对各种在平时学习中不能遇见的困难,从而在不断参与中体验,丰富自我,健全个人人格。
2.3. 学会倾听与吸纳: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教会孩子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优点,集中大家的力量,进行小组合作或者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孩子们一定能学得更多、更好。有一个故事: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中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都拿出自己的酒争相夸耀,真是异彩纷呈呀!只有美国人笑而不语。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美国人,想看看他到底能拿出什么来。那美国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大家先前拿出来的各种美酒分别倒了一点在一只酒杯里,将他们兑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我们美国民族的精神——博采众长,综合创造……”——的确,这酒既有茅台的醇,又有伏特加的烈;既有葡萄酒的酸甜,又有威士忌的后劲……
我们的学生——祖国的未来不正需要故事中美国人这样的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与调和能力?相反,低级朴素的生活习惯和幸福观,有时会堕落为愚昧!我们为数众多的家长对待独生子女的“给予”式教养就有这种嫌疑。培养合作意识,也需要有良好的素质,怎么合作,如何合作,合作的如何,最终取决于人的良好的综合的素质。
(字数:5759 蒋桂存2004.5.20于东师附小)
参考资料:
1. http://sq.k12.com.cn/bbs/index.php/《和青年教师谈教育教学》李军洪
2.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教学论坛》/《要让学生爱读书》黄行福
3. 湖北教育报刊社/《科学课》2003年8月上半月 /《老师,风在哪儿》
4. 湖北教育报刊社/《科学课》2003年8月上半月 /《让学生尽情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