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物论文之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摘要: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种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性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的一种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也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笔者对人教版生物新教材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要创设情境必须充分地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稚化自己的思维。初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比较好动,但学习较盲目,一般对直观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置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既可以用于一节课的导言、开篇,也可以用于各个新知识点的引入,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手段,可以让学生得到一种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利于接受新知识。
情境可分多种:如直观情境,教师可通过出示实物、标本、模型、图文资料、投影或录像以及多媒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也可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悟、理解、获得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热点问题的切入带领学生到含教学内容的真实环境去参观、考察,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的体验。总之,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说要遵循难度适宜、因材而异、简洁明确、把握时机四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事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充分的条件,如实物、实验器材、资料、相关的媒介。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操作、使用、活动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上网等途径收集信息,获得知识。探究的过程可以是由分别的、独立的个体完成。
3.关注社会、应用创新
这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社会、体验学习知识意义的过程。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尤为密切,知识来源于生活就应服务于生活。在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广泛谈一谈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影子。此时学生思维就会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达到了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课堂观念,重视过程探索式教学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若不转变传统的课堂观念,将无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笔者经常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把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探索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地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如初一“植物”部分中“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实验,在教学前一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内容,并把学生分组,在家中用不同的种子,如:南瓜、水稻、茶树种子等进行实验,教师则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把每天的观察和记录结果汇总报告给老师。最后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如:有的种子根本就没有萌发;有的发霉并腐烂;有的产生酒味儿;有的萌发后幼苗又很快死亡等。对这些失败组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有意详细询问其实验过程,学生在询问中领会到失败的原因所在。另外还要求他们将失败的实验过程及原因分析也详细地记录在案。通过这一探究性实验,对成功组的学生而言,他们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而对于失败组来说,他们失败的经历同样也在全体同学中受到重视,甚至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更具实用价值。教师则鼓励他们在今后实验中继续努力,争取成功。同样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不会产生不如别人的悲观想法,反而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通过这样的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了生物学原来如此有趣,同时也学习到科学的发现过程,而且无论成败都深得体会。
2.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现行新教材重视科学研究过程的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研究。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书本介绍了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给你提供相关的器材,请你设计一个试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另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通过引导学生对其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纠正实验的不足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材中类似的材料还有很多。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去挖掘,对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很有好处。
三、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几个误区
生物科学探究旨在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中要注意科学探究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真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容易出现偏差,形成一些教学上的误区:
误区一:对探究性学习的滥用和泛化。表现在不深刻理会探究性学习的真谛而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如:一堂课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一言堂”教学,由于有了几个“为什么”,就变成了探究性学习。这样,任何一个普通的教学活动都变成了探究性学习,只是这种偷梁换柱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误区二:对探究性学习的神化。与上一误区相比,这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探究性学习很重要,但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应该追求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采用探究性教学的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误区三:探究性学习的公式化。探究性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一些教师一定要把从问题的提出、做出假设、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到结论的形成以及表达交流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事实上这种公式化的模式有时在落实时,不仅时间不容许,也并无必要。
误区四:不重视问题的提出。科学探究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大部分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提不出自己心中早已构想好的问题,于是首先就将问题摆出,让学生按照既定的轨道去探究。在很多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但长此下去,学生将变得不会发现问题,对周围的一切麻木不仁,更不用说去思索、探究了。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能力是逐步学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探究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也决非一朝一夕可以确立的。教师对此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通过不断地对教学的反思和总结,真正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