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搭建科学回归生活的桥梁
罗永洪 万江区新村小学内容提要:课堂和生活二者正如知识海洋的两岸,看似遥遥相望,其实一衣带水,互为一体。科学课仿佛就在课堂和生活两岸之间,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桥梁,突破了课堂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我们在开展科学课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学生的自身需求、生活经验出发,做到以下几点:一、拆掉学校与社会的“围墙”,让科学教学趋于生活化;二、体验科学,学以致用,建立自信;三、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享受学科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地在贴近生活的内容中学习,使学校教育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而是和社会紧密结合的。学生就通过科学这座桥梁,真正做到从课堂走向生活,又从生活回归课堂。 关键词:课堂 回归 生活 教育 桥梁 正文: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即是说生活教育认定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履行。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脱离了生活的科学学习,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科学课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只有将科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面对生活,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小学科学正是为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架起了一座桥梁,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使学校教育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后会感到学校即社会,真正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归课堂。一、拆掉学校与社会的“围墙”,让科学教学趋于生活化。古时曾有“秀才不识葱”的笑话,现今也有学生把麦苗当成韭菜的怪事。传统的学科教学将学生禁锢在书本与教室之中,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内在统一,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很大程度上被湮灭、被剥夺。无的放矢是可笑的,而有的放矢更为可悲。正如远航时没有灯塔的指引,可能会迷失方向,即使学科教学设置得更缜密严谨,如果漠视其本质上的生活性、社会性,仍然会导致教学“能指”的苍白单薄。而科学就把生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我们应拆掉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强化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一)取材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可见,科学就在身边。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的现实,学生越能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小学生对什么都想问一问、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向往。例如我在教学《人体的司令部》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来猜物品的活动中,我让学生用身体的各种器官来猜:用鼻子闻香蕉味;用嘴巴尝荔枝;用耳朵听订书机的运作声;用手摸西瓜……
这些实验器材都是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兴趣油然而生,活动效果更是立竿见影。(二)走出学校,融入生活,寻找科学科学只有走出课堂,奔向社会,融入生活,在生活与社会之中才能实现直接经验的体验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跨越。我们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学生们在开放的空间里探索、发现,进行着独具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收获。例如,当学生参与《遨游科技王国》的科技实践活动时,我校利用双休日的一个下午,让学生从校内课堂走向校外课堂。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与当地的自来水厂、科技馆等联系,并邀请他们的科技人员给我们学生作专题讲座,使学生懂得科技与生活的重要联系。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资源,组织学生从教室课堂走向农村大课堂,了解农村科学种田的魅力。这种体验在教室里是找不到的,这样的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当看到学生快乐时,我们教师是最幸福的。此时此地,科学与人文是那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无疑,学生们从社会科学中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技,我们生活离不开科技力量;感受到人的智慧、知识的力量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从社会课堂再回到教室课堂之时,会真正体会到科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 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
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体验科学,学以致用,建立自信科学教学与生活是双向的,当科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儿童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科学,生活中蕴藏着许多科学,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成为能力,在课堂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就应放手让学生们去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我常常欣喜地发现在班级中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一些因成绩平平、默默无闻而导致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科学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找回了自信。例如班里曾有一位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表现,所以很少受到同学关注。在一次主题——“我发明,我能行!”的校内小发明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方面的问题啊?遇到了会怎么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她回忆了妈妈平时炒菜时经常给油溅到手,发明创作了“免烫锅铲”。这个产品既新鲜又实用,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后来她在我的鼓励下,参加了东莞市的科技创新大赛,结果获得了二等奖。她因此而赢得了同学们对他的敬佩,更找回了快乐和自信。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科学,密切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活需要科学,学习科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同样也有一些经常让大家“头疼”的顽皮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却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能耐,动手能力特强的一面,从而激发了兴趣,使他们从不自觉到自觉专注于做好某一件事,进而抑制了他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一些缺点,使他们的优点得以发扬。当这些经常“调皮捣蛋,不思进取”的学生充满自信地站在科技活动的颁奖台上,镇定自若地接受着大家羡慕的眼光时……
不正彰显了教育的成功吗?三、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享受学科学的快乐科学探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课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更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当然,要布置生活化的作业首先要激发同学们进行课外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于你布置的作业有兴趣了,学生们才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去。在学习《种子和幼苗》一课后,我让学生自行制定观察记录表,定期的观察自己喜欢种植的植物生长情况。由于这些植物都是学生自己种植的,每天都会看到,而且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所以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们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都很乐意接受。所以在进行这一活动时,学生们只是在享受的过程中带着我们研究的目光去观察……这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能力,又完成了观察任务,同时也不增加学生们的课外作业时间,真是一举多得啊。又如我在上《清清的水》布置的作业:想让同学们为我调一杯糖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用最短的时间让教师能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调糖水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家里做好实验后,马上给我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把糖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作业出发,然后再引入到下一节的新授课教学中,便使教学的内容生活化了,带着成功的喜悦再来学习,就容易多。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让科学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让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因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就是他们。 课堂和生活二者正如知识海洋的两岸,看似遥遥相望,其实一衣带水,互为一体。科学课仿佛就在课堂和生活两岸之间,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桥梁,突破了课堂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天地,从学生的自身需求、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通过这座桥梁,真正做到从课堂走向生活,又从生活回归课堂。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师大学出版社(2)《科学究竟是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红霞著 (3)《小学科学教材开发与应用模式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胡军、臧爱珍主编(4)《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红霞著
(5)《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 陈华彬、梁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