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每一天,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上有多少的儿童在体验着幸福和快乐,有多少的儿童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的成长。可大家想到没有,4000万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他们的心理的感受和心理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大幅度的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一 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由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没有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其次是隔代监护。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者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与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二 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 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2. 性格缺陷。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3. 亲情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受委屈了无人安慰,有困难了无人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亲情关系作为一种情感方面的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学生认知结构本身,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但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都是对学习者有重大影响的人格特征,因而亲情关系成为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调查显示,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
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留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三 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沟通亲情。建立亲情电话,经常和父母进行电话沟通。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其次,学校尽责,实行“全员育人”。全体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目前我市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任需领导重视,不要光停留在语数外上,要抓落实,真正实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配合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进行帮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
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第三,社会尽力。加强广泛宣传,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二是社会要热心帮助“留守儿童”,不能歧视“留守儿童”。利用假日家园、文化中心户等,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三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四室一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四是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离退休教师、共青团、妇联等、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第四,政府决策。首先是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使“流守儿童”能随父母在城市就近上学。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在今天的“留守儿童”身上,或多或少地会呈现出一些特殊性。但农村“留守儿童”不是特殊群体,针对“留守儿童”
的教育改革举措,应当成为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纳入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一种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