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5 发布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 ‎  迪口中心小学 游桂霖 ‎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如沐春风,教师们为了跟上课改步伐,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但部分教师忽视文本载体导致灵魂与载体的脱离,忽视文本重点导致教学的面面俱到,忽视文本意义导致对意思过分追求……忽视文本导致语文课堂高耗低效。语文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味、积累、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只有植根于文本语言这块肥沃的土壤,语文教学才会迎来艳阳天。‎ ‎  一、拾起童心,以热情悦纳文本 ‎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文教学长期肩负的任务,在小学生中最受儿童欢迎的文章有:童话故事,科学幻想故事,儿童诗等,而一些说明文、科普类文章等往往不受青睐。“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材的唯一凭借”,这时候,教师要蹲下来拾起童心,以自身的热情带动学生,不仅需要有技巧有智慧,还需要付出情和爱,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另外,不应老关注教本,一个个有生命有灵气的学生才是要真正关心的“教材”‎ ‎,学生对教材才有真正的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应把课本彻底地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  每当新学期伊始,当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拿到新书时,我让每位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览教材,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进行精读。他们在小组使用学习中或读、或背、或讲、或演,学得有滋有味,在疑难处还请求老师或别组同学帮助,每次上语文课,孩子们都争着向我推荐他们想学的课文。正如《论语》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二、纷呈精彩,以纯情解读文本 ‎  应试教学下的语文阅读带有很大的功利目的,即使是情韵雅致的美文也被人为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使阅读教学支离破碎,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如果能放下功利心,让学生在身心舒畅的放松状态下阅读,以一颗纯真的童心接近文本,与文本对话,阅读活动就会是一趟美好的旅程。‎ ‎  学生拥有一个独特的精神天地,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远比成人丰富,他们以一颗至纯善感的心观察着自然万象,人情风物,在观察和阅读中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让学生充分地亲近文本,学会发现。千万不要犯“教学主观主义”,成为拦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第三者,应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 ‎,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 ‎  同样是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这是来自儿童心灵深处真实的声音,是他独特个性的闪烁,是最纯的情感观照。‎ ‎  三、闪亮本真,以激情诵读文本 ‎  选入教材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是作者把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受而重新组成的。作者的感受迸发出的情感不是浅薄的,而是渗透思想的内涵,经过提炼的情感,同时又不是抽象的纯理性的,而是充溢着浓浓的人文的关爱。别林斯基说过一段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的渗透,恰恰缺乏饱含激情的诵读。学生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动,不会遮掩自己的感情。教师诵读课文时饱满热烈的情感能很快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任情感的洪水汪洋恣肆,课堂才能出现 “忘我的境界”‎ ‎,忘我是朗读的至高境界,需要引导,需要苦练,需要感悟,需要时间。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以语言、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语文味中,语文本色着实闪亮了起来。‎ ‎  如,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说:“孩子们,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首席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你准备怎么读?”此时响起雄浑激荡的《红旗颂》,孩子们放胆自读,一个个专注投入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充溢心胸,热血沸腾。当读到“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时,不少孩子眼中噙着泪花,课堂上,师生共同体验了语文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 ‎  四、链接生活,以浓情生化文本 ‎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凡知》记录了一个9岁儿童从农村来到莫斯科做学徒的痛苦生活;《养花》展示了老舍先生精心侍养花草的生活情趣;而《只有一个地球》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为沉重的当代生存难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沧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中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这是“语文味”的魅力所在,文已断,情未了。‎ ‎  “终当求所以出”‎ ‎,用意及物,用得洒脱,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通过积累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图式,积淀的文本言语蕴含言语的情感,借鉴文本而又生化文本,在多样化的动态言语实践中内化运用,求得人文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  语文的生化要根据文本,根据学情,缘情而至,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课文,一个片断,怎么裁剪取舍,都凭师生的情感和灵性,密不透风,虚可跑马。课文的生化就是师生双方对课程的再创造。‎ ‎  教师可以将阅读体验与文本中挖掘出的语感训练资源结合起来,适度拓展语感训练的空间。如学习《月光曲》一文,阅读体悟了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可以进行化图为文的读写实践活动:对照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贝多芬“屋中弹奏”这一插图,用上课文中出现的一组词“连忙,披上银纱,清幽、望了望、按起、静静地”给插图写解说词。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也可以预设生活场景,将阅读体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从文本出发向着“生活的丛林”进发,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课,立足语文,着眼点还是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让课堂充满“语文味”,生命的花朵在课堂上将尽情绽放,这是语文课自然、本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