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1-04-25 发布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问题及改进策略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问题及改进策略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问题及改进策略海南省三亚市教育局教研室  何莹娟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反馈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研究往往聚焦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上,而忽视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反馈,很多现象令人担忧。现就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反馈策略的现状和改进作些探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  用“成功感”和“善意期待”进行反馈评价,激励学生参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教案和教材内容,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维成果,缺乏热情和鼓励。因此.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要重视反馈矫正中的情感把握。善意期望和热情激励是取得良好反馈效果的保证。在充满热情鼓励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将乐于反馈表露学情,乐于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乐趣。教师的热情鼓励将使学生树立自信,学会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四(1)班担任课题的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补充的阅读材料,该生读到“十四亿株”时,突然卡壳而无法继续读下去,面红耳赤地站在座位上。同桌告诉老师:“她结巴。”老师却平静地微笑着对她说:“课文中有拗口的地方这很正常,来,我们一起来读!” 在老师热情鼓励、带读下,一遍,二遍……‎ 只听该生越读越流利,声音越来越响亮。(二)强调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发展。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普遍存在下意识地喜欢提问优生的情况,与教师交谈究其原因,回答是:一没有意识到自己总在提问优生;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学生答不出,就得赶紧另找会的学生完成;三忽视了视觉盲区,座位在教室最边上和最后的学生很少能被提问到(见表1)。这些原因直接造成学生的学习情感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低落。表1:课堂提问情况统计表     提问 节次 提问总次数 好座位回答次数 差座位回答次数 优生回答次数 其余学生回答次数 第一节 56 46 10 32 24 第二节 89 84 5 67 22 第三节 47 39 8 21 18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强调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发展”‎ ‎。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自学质疑、表情朗读、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小组问集体讨论作答等形式,创造学生参与、展示的机会,并初见成效(见表2)。表2:课堂提问情况统计表 提问 节次 提问总次数 好座位回答次数 差座位回答次数 优生回答次数 其余学生回答次数 第一节 46 26 20 22 24 第二节 64 44 20 37 27 第三节 37 23 14 21 16 注:好座位指的是第2、3、4、5、6、7、8组的前七个座位;差座位指的是第1、9组以及其他组第8、9个座位。(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研读、思考的空间。课堂上,教师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案,而是以教参上的一大堆的问题和知识点为内容进行灌输,过于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 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忽视学生丰富的情感积累,最终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讨论交流的时间,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思考空间和体验。《鸟的天堂》一课,教师问“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是多样的:“榕树大”、“鸟多”、“榕树枝繁叶茂”、“河面很平静”……结果教师一锤定音:“你们都回答了,但都不够完整。”课后问该教师为什么这样说,原来因为教师心里的最佳答案是:“大榕树长得枝繁叶茂,上面的鸟非常多。”,并计划好就此回答引入文章第一段的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研读、思考的空间。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创造始于问题,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一个问题,恐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学生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就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参与质疑问难设契机、“开绿灯”。(四)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重视个体差异,随机调控教学进程。原有教学反馈缺乏灵活机动的个体差异性,标准化的唯一答案使得反馈如同请君入瓮,设陷阱诱导学生往里跳,致使学生只能揣摩、迎合教师的意图去回答问题,被迫放弃自己的思考、疑问,缩减学习的空间和乐趣。例如《颐和园》一文中“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教师问:“‘滑过’”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呢?”学生说:“可以用‘划过’代替。”教师又问:“你们看这两个词哪个更好一些呀?”学生异口同声:“‘滑过’更好一些!”学生那刚被激起的一点点超越标准的火花就这样平息下去了。   ‎ ‎ 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用平等的态度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运用他们喜欢的表现方式,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这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案。教案是死的,但教学是活的。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学生大多没去过长江三峡,纷纷提出有关三峡问题:“三峡的景色是怎样的?”“那里真的有猿猴吗?”“不是写‘两岸猿声啼不住’吗?肯定有猿猴,但那猿猴为什么啼不住呢?”……此时,教师如果再继续分析诗意显然是勉强的,学生必然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她在简介三峡的情况后,就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历扩展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联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以推想三峡两岸是怎样的景象?接着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是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下来,或是假设自己就是李白,突然获释返回家乡,面对此情此景,高声吟诵出这首千古名诗。这类反馈方式贴近学生生活,也就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五)将“传道、授业、解惑”延伸到“激疑、启思”上来。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教学机智不足,反馈意识不明确。如在教案中没有教学反馈环节的安排,即使是有所安排,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或是形同虚设,或是因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限,以及课堂教学结构不好,无法保证反馈环节的落实。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开始,教师问:“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学生有的回答“好”,有的回答“不好”。教师一听,离预定计划远了,忙说:“这棵葫芦首先是长得好的,它好在哪儿呢?”而放弃了让学生就“好”与 ‎“不好”研读课文,去思考葫芦为什么会由“好”到“不好”的机会。随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他们就会有更多的问题和想法,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延伸到“激疑、启思”上来,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要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时俱进。有位实验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上课时,突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有问题!我认为课文中的‘一条彩虹’中的‘条’不如‘一道彩虹’中的‘道’用得好。”老师问:“这是你从课外书上知道的吗?”(学生点头)老师赞赏地说:“真不错!你不仅读书仔细,还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学生自豪地坐下。)虽然老师只有一句话,但却使这位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记住了:能提出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是了不起的!这就是教学机智和反馈艺术的体现。(六)开展同学之间的互相反馈和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 学习反馈的随意性造成练习指导的盲目性。学生因为早期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知识缺陷不断积累,又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矫正,新老失误不断相加混杂,造成恶性循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出现了后进生。可以考虑的做法是:1、  的反馈和评价应尽量用具有激励性的言语表达。使学生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反馈自己的学习,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反馈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教师对答题出错的学生说:“再努力想一想,你会有新的发现的!”而对于那些不简明扼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还有更简练的说法吗?”‎ 的评语。教师激励性的言语、详尽的反馈及公正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掌握反馈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增强了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的积极性。2、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反馈和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争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反馈和评价的机会,如经常问学生:“你觉得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吗?”“推理过程有没有问题?”“昨天学的内容你复习了吗?”“对课堂内容还有不清晰的吗?”……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互相反馈,互相评价.如:“你觉得那位同学的思路正确吗?”“那位同学哪些方面说得好?”……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既学会了评价别人,更学会了自我反馈和评价.(七)及时地进行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馈。教师和学生自我反馈能力的缺乏,反映在教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和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上。学生因知识、能力、认知上的不足而缺乏自我反馈矫正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打破习惯于站在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容易责备学生的思维定势,及时对教学教法进行调整。   1、经常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保留错误答案的习惯,有的学生为了使作业看上去工整、干净,往往用涂改液将所犯的错误“毁尸灭迹”,但时间一长,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将其保留,做上一定的记号,就可以时时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教师有时还鼓励学生写“错误答案习题集”,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 ‎。2、及时地进行教师的自我反思,合理取舍信息,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口头交流、图文结合、情感体验),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教学。教师通过每周的交流和教学后记的整理,反思自己在教学安排、教法上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调整后续教学。(八)适当延迟对学习信息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早下结论性评价,则容易助长学生浅尝辄止的学习心理,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通常有关知识、动作方面的反馈一般要及时(即时反馈),但对于能力、情意方面的反馈,却要适当推迟对学习信息的判断。   例如教学《苦柚》一课时,学生仅仅从文字表面体会到小姑娘的诚实善良,并没有触动学生的内心,甚至个别学生小声嘀咕:“这个小姑娘真傻。”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教师没有马上作出结论,而是问学生:“你们或你们身边的人去买东西,有没有上当受骗的经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姑娘”和“伯父”,教师对学生说:“假如伯父现在遇到的是这样的不法之商,情况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得惟妙惟肖,激发了学生们维护正义的情感。最后,教师和学生们一道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小姑娘”的正面形象。通过正反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可贵。教师灵活地变终止型的句号评价为探究性型的问号反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引发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九)给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空间,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反馈。教材内容有时存在知识类型分散,不利于反馈强化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典型课文之后,有针对性地补充同类型的文章,供学生自学研读,改变“学生——老师”‎ 的单一反馈方式,把“比赛、小组互评、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放宽要求”等方法引进课堂,确保了反馈的及时、全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反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的反馈回更及时、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