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5 发布

信息技术(心得)之利用网络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具体方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信息技术论文之利用网络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具体方案 ‎ ‎  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要紧密围绕如何适应网络时代这一中心,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 ‎  一:充实、更新、拓宽德育内容。‎ ‎  当前,我校德育实践在内容上主要强调“三个主旋律”‎ 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学校德育知识化、认知化和泛政治化,而较缺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开放自主的活动,去真切地体验现实中的生活,将自己的热情、身心融入进去,才能认同道德规则,才能把它化为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才能在实践中体验和遵循。如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地方的实情,以多样化的形式,充分发挥历史资源建设的德育基地教育作用,让学生亲自上网搜集或查阅当地的名人事迹,参观其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来体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品质的生成。我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所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意义,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内容,礼仪、风俗的理解和维护,将道德认知有效地转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了学校德育内容,为德育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某些内容也可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  二:深入了解网络环境下德育的效应和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 ‎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学生自甘堕落,不好好学习,沉浸在网络中,而应当认真分析为什么网络中的事物能迅速地吸引学生?它是怎么迎合了学生什么样的需求,这种需求为什么在学生正常的生活中缺失了?有人说:“90后作为完全独生子一代,承受的各方面压力都很大,导致的困惑和紧张可想而知。”的确如此,如果学生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成功、感动的感觉,在学校和家里都处于一种持续麻木的状态之中,一旦上网遇到可以给人以感观刺激、令人激动的事物,就会很容易被其吸引,甚至产生一种久违了的感觉。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发展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偏弱,同时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强,好奇心强,不少学生在“玩”‎ 的过程中会无条件地接受网络提供的信息,接受它的不良教育,良莠不分,兼收并蓄。他们宁愿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在网上,大家又互相学习、模仿,加上缺少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理性监管,更易造成感观刺激的泛滥。故而,网络能够吸引大批的未成年学生于其中并乐此不疲,是与其固有的特性和学生当前的遭遇分不开的。而此时网络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消解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积极因素,限制学校德育作用的发挥。‎ ‎  三:拓宽德育途径,改进德育方法。‎ ‎  (1)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好网络道德教育 ‎  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对中小学生更是充满诱惑。除学生对网络的猎奇心理,消除神秘感,正确地引导他们去接触网络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能在正确的信息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小学教育基本上已经普及了计算机课程,学校要重视此教学工作,抓住机遇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德育教学的渗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传授,对于网络的道德法规和网络安全法规就可以采取说理诱导法,对于信息垃圾、计算机病毒等不良信息对人类的危害,除了明确指出、深入剖析以外还可采取集体讨论法等。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开放的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正确评论等途径实现。通过校园网络,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建立一个学校德育网站,鼓励学生在网上对中小德育形式,内容,目标各抒己见,并对学校发生的德育方面的具体案例在德育网上做到教师,家长,学生网上对话与交流。利用网络的正面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防止了学生忽视正常学习、沉溺于网吧、陷入网络陷阱的负面影响。‎ ‎  (2)注重德育目标的实现的方式、方法 ‎  重视对学生系统的道德知识体系的灌输及道德目标的实现方式。不断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理解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判断推理能力。为了避免过程的枯燥,教师在灌输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来自互联网的美丽的道德故事,即采取“故事法”。故事中,人的智慧、真情的温暖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在触动和召唤着学生的心灵。这种“欣赏型德育”可以通过各种德育内容的审美化改造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并愉悦地接受道德的熏陶。学校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故事资源库”供师生参阅。不能忽略了道德行为的塑造与指导,因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学生的品德,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过有道德的生活。把知识转化为信念,把道德转化成行动,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真正地下工夫,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导他们的现实生活,才能使他们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善于从正面教育的角度,客观评价学生,善于提升学生中的典型事例,使他们在肯定、赞扬、鼓励中,受到良好道德情感激励。所以道德教育过程不仅要求学生积极的参加,而且更要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 ‎  (3)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及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德育容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  传统德育方法,重视单向灌输,较缺乏双向互动和参与。重课堂式的教育,轻社会生活实践和德育文化建设,表现为德育时间和空间的封闭性。德育途径应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学校向社会拓展。学校教育应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全面的教育,学校要丰富课余生活,提倡健康、积极的集体活动,把学生的目光从网络中转移。课外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基本设施,师资力量来组织适合本校的学生参与的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专题讲座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不但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基本科学素质,锻炼了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而且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避免学生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会去网上寻找“更完美”的朋友。与社会接触,在社会实践中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学会自我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在校内及社会上有许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服务他人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通过服务他人,学生可理解别人的需要,体验对别人的同感、同情,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承担精神,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养成坚毅和豁达的品行,将社会的需要内化成自身修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