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4-25 发布

历史(心得)之略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征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略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征 ‎ ‎  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一种新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要求一切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开设。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课程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因此,探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特征,对于当前的教学改革无疑会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就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征进行了粗略概括和论述,以期能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  一  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  传统的历史教学倡导“维持性学习”,偏重于历史基本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学生学习历史就是继承、记忆现成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它强调的是知识目标,对培养学生历史基本技能却力不从心,而研究性学习目标是一个多元整合的体系,即由知识目标、探究技能目标及探究气质目标三个方面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完整的整体。‎ ‎  1 理解性知识的获取 ‎  现行历史课堂教学强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且具有快速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结构的优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其获得知识的方式却存在致命的弱点:历史知识的获取都是通过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像等感性材料而形成的,缺乏直接经验的过程,缺乏历史知识发展过程的叙述,其获得的知识也就缺乏生命活力,而研究性学习并非不需要知识目标,基础知识永远是创新与研究的基础,但它更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探究与创新,侧重于历史知识获取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取知识,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师成为学生知识获得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研讨中,心情愉快地讨论、交流,不断强化基本的历史知识,深化其对历史知识结构和历史基本规律的理解,这种历史知识是不能以文字的方式直接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行动、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逐渐被意会或体验到。换言之,理解性的知识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在师生互相研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研究、讨论等方式逐渐“悟”出来的。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为个人化的内隐知识,而不是公共的、外显的陈述性的历史知识。‎ ‎  2 探究技能的培养 ‎  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理解性知识获取的过程,同时也十分强调历史探究技能的培养。我以为,研究性学习要培养的历史探究技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历史资料收集技能,包括文献检索技能、记录技能等。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历史专题为前提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为了能更好地研究这些专题,学生在课前要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并作好记录,以备研讨之用。‎ ‎  (2)历史思维和推理技能,包括寻求合理、真实的史料的技能,对所选定史料支持历史观点的有效性、可靠性进行鉴别的技能。中学历史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现成的历史结论,但事实上,许多历史结论的成立和适应性是有条件的,许多历史结论现在历史学界尚存争论,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英国“圈地运动”和美国“西进运动”的作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等等,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课本中的现成历史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其所获得的史料进行辨别、筛选、分析、归纳、概括、综合,运用历史思维进行科学的推理,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 ‎  (3)传达与交流的技能,即能够有效地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要求师生互动,同时也要求生生互动,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心得准确表达出来供大家参考、交流和讨论。传达或交流研究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讨论、交流、口头演讲、解释说明、历史小论文等等。我校高一历史备课组在上学期举行了一次撰写历史小论文评比和交流活动,其中不乏颇有见解的论文,其观点之新,令人折服。‎ ‎  (4)团结合作的技能,即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的技能。实事求是地说,中学生时间很紧,让学生单独地去完成某一历史专题的研究恐怕是不现实的,以中学生目前的历史水平也是比较困难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研讨小组,让他们分别收集历史资料,互相交流,共享资源,共同研讨,他们解决分歧和冲突的过程就是培养协调矛盾、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技能的过程,既开发了个人的潜力,又使群体互动前进。‎ ‎  3 探究气质的培养 ‎  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他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气质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运用现有的历史知识,积极探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习习惯和心理习惯。‎ ‎  (2)通过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具体详实历史资料的分析,养成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和心理习惯。‎ ‎  (3)培养尊重史实,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4)通过研讨、分析,培养学生不满足现成历史结论、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及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自我的开放心态。‎ ‎  (5)通过研讨,培养学生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  二 教学情景的情感化 ‎  教学情景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是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保证。这种情感化氛围的营造,主要取决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浓厚的民主意识,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 活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台变为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要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要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历史史实,积极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卓越的教育,创新性要求是由其性质决定的,这种创新是相当于中学生的历史水平而言的,并不苛求从无到有的重大历史发现,只要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的过程和结果对他本人或同龄群体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就是创新,教师就应该予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精神乐园,才能为学生营造探索历史的时空,从而造就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多样性的学生群体。进一步说,这种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资源”‎ ‎,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主体,在分析同一历史现象时,往往会受其自身历史知识水平、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层次、分析问题的重点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历史结论,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这种历史思维的多样性往往会带来智慧的互补与共享,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在无拘无束的宽松情景中,师生共同开拓了思路,丰富了联想,发展了思维,反之,课堂教学只能成为历史智慧之化凋谢、灵感之光失色、思维之源枯竭的一潭死水。‎ ‎  三 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多为适合中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历史小问题或历史小专题,其教学内容就不仅仅是提供一篇现成的教材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历史问题,或者提供一些史料,但材料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历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方法。现行历史课堂教学应在保持快速高效地掌握历史系统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按照问题探究模式的运行程序,即“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历史材料——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历史结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情景问题”‎ ‎,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我在讲到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时,我就以“火药”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有的学生从化学知识的角度对火药展开论述,有的从火药在中外历史上不同的命运和影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评论,有的对火药的发明历史作了回顾;再如,我在复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专题时,让学生就“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展开讨论,学生受益非浅。类似的问题还有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较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但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无疑会对其探究历史的精神和历史创造意识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  四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探索化 ‎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探索意识发现知识的活动,为了促使学生能顺利地展开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在吸收传统教法的基础上,借鉴能力培养教学的新成果,注重启发和诱导,通过师生谈话交流、分组讨论、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复现历史情景、历史辩论会、历史论文比赛及论文答辩等方式,发展学生独立探索精神,积累历史研究的经验,感悟历史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个人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历史研究性课题应完全由学生从其社会生活、学习生活或教师列出的建议选题中自由选择,不宜太大,也不应该追求历史理论的前沿性,而应该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历史来源,侧重于历史学科知识的激活和综合应用,比如中东阿以冲突探源、印巴冲突的根源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可以查询的资料,这些资料应该是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媒介,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并为学生提供表述和交流研究成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研讨性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显在的历史结论本身,而且还能领悟和学会历史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历史学习必要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  五 教学时空的开放化 ‎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话,即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结果的表述等方面,均有较大的自由度,留有展示学生个性与发挥才能的足够的空间,也就是说,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制在课内和校内,但课堂教学不是历史学习唯一的渠道,我们教师要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要不断鼓励学生走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地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体会、感知历史的真实,让他们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寻历史知识的真谛,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使中学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移到探究历史学习的方法上,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讨历史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终身自我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