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5 发布

数学(心得)之让教学方式成为教学的快捷键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让教学方式成为教学的快捷键 ‎ ‎  小学生由于知识背景、经验积累、能力倾向、个性风格的不同,必然会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此对应了教师教的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就迥然不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学方式成为课堂的“快捷键”,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  一、适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  1.教学方式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手段,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和确定教学方式。如第二学段“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根据上述目标,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组织交流的教学方式。四人一组,请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子中央放置的玩具小熊,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使学生了解到站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同时激起学生换位观察的兴趣、欲望。在学生换位观察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强化“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这一认识,进一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  2.教学方式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概念教学要提供十分丰富的、典型的、全面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根据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形成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把同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形成数学概念;再通过举实例进行辨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来巩固概念。‎ ‎  3.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一般地说,小学生有两种认知的方式:其一,根据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如教学“比的意义”时,由2杯果汁和3杯牛奶之间存在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引入果汁杯数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表示的就是3÷2。接着出示例2,根据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路程和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也分别存在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因而同样可用比来表示,而时间和速度之间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乘的关系,是不能用比来表示的。这样,在倍数概念的基础上,学生清晰地建立了比的概念。其二,借助于具体、生动的事例学习新知识。如教学“轴对称图形”‎ 时,先让学生观察蝴蝶、树叶,七星瓢虫图,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而认识对称轴,再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对称图形。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  4.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  (1)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年龄不同,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趣味化、生活化、现实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教学“认方向”时,我创设了豆豆找家的童话情境,并辅之以动画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轻轻松松地理解和掌握了方位的概念。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事物的性质,领会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这些百分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 ‎  (2)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时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吃透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教学“认识乘法”时,我在两个不同的班级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一个基础一般的班级,采用直观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然后引入乘法。而在一个基础较好的班级,则让学生探究“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的简便表示方式,如68个5连加,学生想到可表示为34个10连加或17个20连加,也可表示为5个68连加,还可写成5+5+……+5,‎ ‎  68个5‎ ‎  这就为引入乘法和理解乘法的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  二、优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  优化的教学方式应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  1.主体性 ‎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足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够独立探索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替代。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猜想交流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观察、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分组测量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并记录好数据,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在进一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结论。‎ ‎  2.多样性 ‎  实施新课程以后,教学过程中可运用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了。教学时要注重实效,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发挥各自优势,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1)猜一猜:用什么方法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拼一拼:把圆形纸片二等分后能否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把图形纸片4等份、8等份后能拼成怎样的图形?(3)看一看:(多媒体演示)把圆16等分、32等分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4)想一想:把圆平均分成128份、256份……后拼成的图形又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经历上述过程后,不仅能深刻理解“把圆无限等分下去,就一定能够转化为一个长方形”的结论,而且能自己发现圆与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便水到渠成。‎ ‎  3.艺术性 ‎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选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扬长避短,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建立“体积”‎ 概念时,大多数教师设计这样的实验:将一铁块浸没在盛水容器中,观察水面的变化。问:水面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对于空间观念十分淡薄的小学生来说,往往会联想到是因为水中增加了铁块的重量的缘故。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避开这一误区,我在完成上述实验后,不急于抽象概括,而是紧接着安排了第二个层次的实验:将比铁块大得多而重量明显轻于铁块的泡沫塑料块浸没在水中,观察、比较放进铁块与放进泡沫塑料时出现的现象有什么异同?放进泡沫塑料块比放进铁块水面上升得多,这是为什么?可见,同样运用实验法,教学的效果却迥然不同。‎ ‎  三、和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扎实高效 ‎  1.探究与接受各司其职 ‎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激发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是突显的。但是,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学生都能探究得出,有些教学内容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是发现不了的。如整除的有关概念、数的读写法等。所以,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对约定俗成的陈述性内容更为合适。教学中只要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学又从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注重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即便是教师讲学生听,也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总而言之,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而且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往往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构造出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  2.个体与群体相辅相成 ‎  传统的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往往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课程提倡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交往技能,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意品质。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构建过程决不能被他人所替代,构建者只能是学生本人。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猜测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底×底、底×高,底×高÷2。教师马上组织学生根据相同的猜想调整座位组成学习小组,用备好的学具进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有相同的目的,可共享探究成果,这种在个体思考基础上组织的合作探究是必要的,也是具有生成性的。又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摸球活动,小组里谁摸球、谁记录、谁汇报……活动有要求、有分工、有合作,大家感到在小组里各自有责任,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参与的内容不同,但可以共享成果。‎ ‎  3.主体与主导相得益彰 ‎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教师教的方式要服务于学生学的方式,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为学生创造、提供自主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究知识。创造民主和谐的参与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热情组织讨论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思维的方法……把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示范与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