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4-25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 ‎ ‎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课堂学习中落实探究理念,是科学学科改革的关键,它一方面要求重视活动过程,另一方面要求重视孩子的思维发展。目前我们教师往往偏重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而忽视探究中的思维训练。就活动和思维而言,活动仅仅是提高能力,发展素质的载体,思维才是更本质的东西。否则,探究也只是一种形式的探究,俗语说得好:“行动不如心动。”为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探究中的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训练思维。‎ ‎  一、让学生在意外情境中自主探究、思考 ‎  对没想到或者不明了的事物,孩子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切想揭开庐山真面目,于是想搞明白,弄清楚,就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意外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不采用书本上做实验的器材(皮筋和直尺),换用孩子们喜欢的乐器——竖笛和口琴做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吹奏一首曲子,学生在吹奏与欣赏中很自然产生疑问:“竖笛和口琴是乐器,与学习本课有什么关系呢?”再在这愉悦而又充满疑问的氛围中提出问题:“这美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声音。而竖笛是封闭物,类似神秘的盒子,学生们看不到什么,求知欲望就会更加强烈。他们要寻求答案,自然会去推测、假设、分析、讨论。这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的探究、思考过程。这种思考来自于孩子的内在需要,因此,在孩子的头脑中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许会终身难忘。再如:安装检验导体、绝缘体的电路时,可以在课前安排一组不能接亮的电路。上课时,该组学生定会饱尝失败,当他们嚷嚷不休时,老师把问题抛给全体学生,讨论、思考由此产生(没电?连接错误?断路?电珠坏了?……)学生通过此次“意外”的探究、思考,会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其实并非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有多个合适的答案。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在探究思考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  二、让学生“说清”得出答案的探究过程的思考 ‎  在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首先要强调的是不要过于重视答案是否正确,不要用答案的正误去束缚孩子的思维。有些现在不能接受的事实,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被认可,所以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取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需要有严密而系统的思考。孩子的解释建立在他们各自的经验上,融合了孩子对事物细致的认识和观察。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解释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他们把观察、经验与思考结合起来,这代表了孩子各自最好的思维方式。如:对“食物”的解释,三年级的孩子认为是“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可以吃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实际上这种解释也离不开一系列思考。引导孩子经常对自己获得的答案作出解释,那么孩子就拥有了思维过程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拥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往往会具有一种较好的探究状态,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是有价值的 ,是被老师和其他孩子所重视的。‎ ‎  三、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动脑思考 ‎  新课标要求老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验小学的赵永环老师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到我校时说的一番话让我感触颇深。他在说明他教《我国的邻国》设计意图时,尽量让学生自己看书,动手在地图中找邻国,尽量让自己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因为他对新课标的解读是:“学生才能拥有课堂发言权,学生不是 听众。”本人也赞同赵老师的观点。科学探究嘛,本身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不应把两者独立分割开来。因为操作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探究中的动脑思考。比如:我们组织学生“玩”蚯蚓,把它放在不同的泥土里,水中,让其爬行,用棍轻轻地碰等,目的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获取关于蚯蚓的信息,以形成对其身体构造、运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科学认识。这样在动手后思考再做的循环组合,才会让学生具备较高的认识事物的水平。否则,探究实验即使做了,学生未必理解和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那只是一种模仿,它几乎没有思维过程。例如:做“土壤中含有空气”这一实验,若是老师先介绍实验方法后让学生动手做得出结论。这种实验做与不做,区别不大。若是再深入一步,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可以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实验方法,更不会有操作的重复与模拟之嫌。‎ ‎  四、让学生在课外延伸的探究中思考 ‎  “听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会想的”因为听的会忘,说的也仅仅了解知道,会思考的才会更深入的理解,理解才不易忘记。我们老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思考的潜力,因此教学时应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孩子有机会拥有更多的思维权力和思维实践,切切实实提高思维能力。正因为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要尽可能为学生们创设和谐、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允许他们有提问后的沉默,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思维时间。仅仅在课堂上这么做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之外也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运转,千万不能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终点。比如:学习五年级的《文明古国》一文中的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时,让学生学文后提问:“金字塔作为建筑史的奇迹,它还有哪些特别之处?”学生在课本中无法找到答案,自然把目光转向课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到网上查寻、向专家请教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探究和动脑思考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既延长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促使孩子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对“学”与“思”两者的关系作了十分精辟地阐述。时至今日,在新课改中,作为新时代老师的我们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求知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