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对小学科学课课内外结合的初探
对小学科学课课内外结合的初探澉浦镇六里中心小学:吴良课内课外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跨学科的普遍性的问题,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的角度切入,去阐释其相结合的必要性,挖掘其相结合后包蕴着的丰富内涵,探索一条有效的教改之路。一、《科学》课内外结合的构思与探讨(一)《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小学《科学》教材的一条红线是:人与环境。所以,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而事物分布于大自然的各处,它可能出现在课课内的教育空间,也可能出现在课外的教育空间,只有两者的结合,教育的最终目标才有一个支撑点。我个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确实给学生的理解提供新的想象,而不是仅用词汇来记忆。例如,不是以事物的认识而以对词汇的认识来武装学生,似乎给学生的负担是因为事物方面的知识过多。对于学生来说,这么多的知识是无用的,但是如果采用更好的方法,如调查和体验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则这样的知识是可以被掌握的……”
这里提及的更好的方法是什么?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应当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二)时代特征。社会的急剧变化,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爆炸,使人们对于传统的课内教学所带来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深刻地感到,过分强调结构紧密,讲究系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膨胀和难度的加大,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课外教学活动的地位就更显得重要,这种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积极的部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三)课程理论研究的进展。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对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这一论点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教育中强调学校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整合的“综合学习”为主。所谓“综合学习”是将学科学习及学校内外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课内学习与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相联系。例如综合学习常常伴随着诸如生态环境调查、野外探险、动植物培育等活动进行。通过这种学习,促进学生的自然认识和社会认识的统一,认识与行动的统一,综合提高了学生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四)教育实践。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摸索认识到,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和以体验学习为主的课外教学活动不是截然对立的,不可兼容的。相反,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在课内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只有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更紧密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具有“生产性”
,才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而课外教学活动的体验学习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克服直接经验的狭隘性的局限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常常是和知识分不开的。因此,强调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是当代课程结构改革的发展之处。二、《科学》课内外结合的操作模式基于上述对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关系的认识,我自从上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在本校三个班中进行了课内课外结合的教改尝试。课程内容以《科学》教材为主来展开,在实验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这个探究的思想和原则。(一)课前精心准备,体现结合意向。《科学》课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如果不让学生得到事物具体的、鲜明的感官刺激,不让学生因此而得到多方面的熏陶,《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失败。在教学中如何使自然界中活生生和事物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就成了在课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三下《科学》“植物和动物的一生”的内容时,课本上有许多图片,但是我不能守着本本不放,而应在课前尽量让自己和动员学生去收集实物,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使在课堂上能面对鲜活的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中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调查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特别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二)改革封闭式教学,体验结合意向。1、 在大自然中获取真知。在小学科学课中,有些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并不完全等于真正的知识。例如,三下《科学》“凤仙花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
,课文中用了很多图片,但学生遇到具体实物时,要他们区分每个时期生长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学生们就讲不清楚。有幸我们的学校处在农村,教室里可没有动物和植物,我就把课堂搬到农家大院,请农民讲解凤仙花的一生和蚕宝宝的生命周期,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很快就掌握凤仙花生长的特征和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变化情况,加深了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 开展考察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现行《科学》课教材把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三下《科学》中“空气”这一单元,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考察了附近的空气污染与保护,让观察空气污染的情况学生,访问居住在空气污染一带的老人,聆听他们叙述以前的空气质量,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空气污染,污染的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还对学生进行爱家乡 的大气环境的教育。3、 采取合适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采用了“探究——研讨”的教学法,在课内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让小组的人员相互交流访问。这种学习是透明的,在老师事先布置了研讨课题后学生为了争取自己的发言权,他们要去查找资料,要去调查研究,要去采访,要科学周密思考对问题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课堂上他们各抒己见,热烈的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
的探究过程中去。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认为,在以往的课程改革中,很少有学生表现出这样的主动性。(三)重视课外延伸,体现结合的意向。1、认真布置课外作业活动。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有关采集、种植、饲养等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一些课外作业活动。例如,植物的一生,就要求学生去采记各种各样的植物。学习凤仙花种植单元前就要求学生去种植凤仙花。教学蚕宝宝的生命周期以后,就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写饲养蚕的报告,或饲养其他小动物。2、结合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我组织学生去踏青,了解家乡的风貌。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工厂,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生产情况。3、 开展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的展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四)改革学习评价。课外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达到掌握知识这些新成果上,而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将每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获取知识,其态度、能力和情感的变化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我的评价评价指标是:考试成绩占40%,平时表现占30%,课外活动成绩占30%,其综合分作为期末考核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