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4-25 发布

音乐(心得)之让情感体验真正进入农村初中音乐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论文之让情感体验真正进入农村初中音乐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 引子: “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 ,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心灵上由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但实在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这是一名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个人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的音乐心理学家苏霍姆林基和捷普洛夫对音乐教育的理论及方法都做过研究。前者认为,音乐教育主权是培养学生的“接受、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的美的能力。”后者认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核心与前提。‎ 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而不是纯粹的技能训练。所以,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即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关键,这不仅是音乐技能发展的基础,更是完成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的原动力。鉴于此,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尤其是情感体验)‎ 二.概念界定与内涵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是疏通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 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是优化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达到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目的,本课题的理论假说为:以情感体验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音乐情绪状态,认真聆听音乐,培养其音乐感受能力,为下一步参与做准备;随着视唱、听音和乐理教学以及必要的律动练习,培养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再进入音乐实践活动(演唱、演奏),进行音乐创作表现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三.实施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多采用人教社或人音社出版的教材,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我们认为有些内容偏难,不符合农村初中现有的音乐水平(不少学生来源于复式小学,没有上过音乐课)缺乏乡土特色。从总体上看,内容安排份量过重,缺乏弹性,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将教学内容优化的基本任务定为: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适当增加音乐教学中思想教育、国情教育、家乡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加强音乐教学的感受性、实践性,适当减轻教育内容的难度,补充现行教材中缺乏的器乐教学,创造性音乐活动等内容,补充部分乡土教材,如民歌、戏曲等。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 ‎ ‎(二)优化教学过程 由于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水平有限,绝大多数学校把音乐课上成了单纯的唱歌课,其教学过程基本是:发声练习——教唱曲谱——‎ 学唱歌词。即或讲一点识谱知识,也是枯燥无味的,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理解运用。无法达到《大纲》规定的中学音乐教育目标。为此,我们特别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活动构成的。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活动是围绕着目的而展开的,为了实现音乐课的教学目的,必须根据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情感、音响,时间,表演这四个艺术特征去安排活动。在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中,我比较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体验和聆听音乐是引发学生感受音乐的先决条件,二者互为依存。教师可用有表情表演的唱(奏)把歌(乐)曲的艺术形象完整地介绍给学生;也可放录音。让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中感受不同歌(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 ‎2.听音、视唱、律动既是感受能力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为参与活动做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它必须结合每堂课的中心内容进行。‎ ‎3.演唱、演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唱、奏技巧必须服从情绪。尽量采用轻声唱法,注意保护声带,指导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 ‎4.实践、巩固是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的阶级,也是反复练习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如歌唱课,对当堂学过的歌可加入不同节奏伴奏(拍手、跺脚)等,让学生尽可能带表情地默唱出来。‎ 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是相互独立的。在音乐教学中,由于每堂课的内容、形式不同,可有所侧重与选择。其教学成功的关键是:(1)教师充满情感与创造性的引导。(2)学生真情实感地体验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深化教学变式 ‎1.教材分析中的变式 实施音乐教材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依据。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一般由歌曲、音乐知识、综合练习(包括视唱、听音、思考与练习)欣赏四大部分组成(有的还加进了竖笛、口琴教学)。其课型一般体现为唱歌、欣赏两种。教唱歌曲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它是文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体,为学生的音乐感受提供了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音乐欣赏为音乐教育的中心,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通过欣赏,可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以达到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兴趣,提高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的目的。‎ 为此,在教材分析中,我们主要把握住以下两点:(1)歌曲教学,首先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歌曲表达的艺术美,在歌声中追求美的和富于感情、表情的歌唱。这其中必然也伴随着歌唱基本技能的学习。具体解决唱喊问题。(2)欣赏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绪,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课时,我将起点始于情感体验中,即使是在唱歌课的新歌练习中、乐理讲解中、或在欣赏课的常识介绍中,都要突出情感体验这条主线,从感受入手。如在发声练习中,尽可能选用歌曲的内容、或其它音乐作品的片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音乐的美,又可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调动学生以情带声。在视唱中,多选用些旋律优美、节奏变化丰富的短小民歌等。这样既使在“双基”培养的同时,也突出了审美素质的培养。‎ ‎2.教法设计的变式 ‎     为了在情感体验、聆听音乐、视听、律动、演唱(奏)实践运用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实现感受、理解、参与、提高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法设计:‎ 由感入手 音乐是听觉艺术,感觉音乐的过程就是人通过听觉对音乐感受后激起大脑活动,并引起相应的心理、生理变化的过程。《标准》也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应以教师的主导思想代替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作品的情感熏陶,活动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时应做到(1)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2)引导学生多听,听是感悟的基本方法。通过听让学生与音乐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音乐的“原汁原味”使音乐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3)感悟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实感悟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再思维。(4)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5)理解内容和欣赏内容相结合。‎ ‎(2)以“感”激“情”‎ 在有了感受之后,要引导学生以“感”激“情”,带着感情去唱、练、奏。音乐是一种情感性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实际的演唱、演奏才能体会出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对英雄、模范人物的崇敬之情,对真、善、美事物的向往之情。只有在感受的基础上,才能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达到使其动之以情的目的。‎ ‎(3)以“情”入“理”‎ 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发展听觉能力、增强记忆能力,为进一步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打基础。所以识谱知识与视唱练习的教学应在感受和激情的基础上,结合演唱(奏)、律动等活动进行。‎ ‎(4)以“理”运用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只有在实践活动的运用中,才能真正验证和巩固。从感受、理解到参与活动,才能达到提高音乐能力的最后目的。‎ 四.效果与反思 成效之一:大面积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学初我在对党湾镇中206班学生的音乐学习意向调查中,喜欢上课的占全班总数的13%,期中考试以后对同一班的调查中,喜欢上音乐课的增加到70%,想继续学音乐的占全班学生总数的77%。‎ 成效之二: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参与能力,如在节奏、节拍、音高、旋律、调式听辨及识谱能力的测试中,有79%——100%的学生回答正确。特别是由于加强了情感体验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音乐联想、想象、乐器与人声的演奏、演唱形式及音色听辨方面,有87%——100 %的学生回答正确。在音乐知识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如对《黄河大合唱》、《命运交响曲》等名著有关问题回答,其正确率达92%——98%。‎ 反思之一:注意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反思之二: 情感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美。‎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听,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声情并茂的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较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更要自己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由此,情感深入可分为三步进行:引导聆听歌曲→引领体态律动→引发情感歌唱。‎ 反思之三、 情感外化,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美 创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将内在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附:境中融情,重视体验过程 ‎              ——《喀什的春天》 案例及反思     ‎ 案例背景:歌曲“喀什的春天”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优美朴实的歌词向人们展示了“满园瓜果香喷喷”、“满城鲜花火样红”等绚丽的春天景色,同时赞美了勤劳朴实的维吾尔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变化重复以及分节歌的手法,体现了新疆民歌的特点。)‎ 案例描述:   ‎ ‎1.创设情境 ‎    大屏幕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学生伴随音乐走进教室。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春日里美丽的新疆。‎ ‎    评析: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境中融情,以情引趣,为学好新课做铺垫。‎ ‎    (学生人座后,有人在议论。老师随机按音乐节奏击拍讲桌,模拟手鼓,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    师:刚才我们通过大屏幕欣赏了新疆风光和新疆音乐。现在请大家回答三个问题:‎ ‎    (1)说出演奏乐曲的乐器。‎ ‎    (2)说出乐器的种类。‎ ‎    (3)说出演奏形式。‎ ‎(此题为复习内容,学生全部答对。教师进行总结和表扬。)‎ ‎       2.听辨导人 ‎    (1)对比听赏 ‎    教师分别播放轻音乐《青春舞曲》和歌曲《青春舞曲》。‎ ‎    师:这是两首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现在请大家讨论,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 ‎(2)情感对话 ‎    让学生随意想像,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 ‎    生:它们既有很强的现代气息,又有民歌的味道。‎ 生:轻音乐让我感觉到了自由奔放的跳跃,而歌曲则让我感受着真诚诉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情绪。‎ 生:我觉得前者像是伙伴们的聚会,后者则是两个人一的情感对话。‎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一样的音乐,可大家的感受却不同。不论是哪一种感受,都是音乐,给予我们:的真实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奇妙之所在。我们再来听一首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民歌《喀什的春天》,相信它也会给你带来许多美妙的联想。‎ 评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音乐体裁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与意境,获得不同的听觉体验,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导入新课。‎ ‎3.进入新课 教 师 板 书 课 题:喀 什 的春 天(维吾尔族民歌)‎ ‎(1)感性欣赏。‎ ‎①  让 学 生 听 赏 全 曲,感 受 完 整 的 音 乐 形 象 和 音 乐 风 格。‎ 教师简介歌曲有关的背景知识:这是一首流传于新疆喀什一带的民歌,以热瓦普弹唱的形式来表现。弹唱是新疆民歌演唱的特点之一,即歌者边弹边唱,还可即兴加人舞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热瓦普。‎ ‎( 通 过 大 屏 幕 介 绍 热 瓦 普。),‎ ‎② 让 学 生 重 复 欣 赏 整 首 歌 曲 ,然 后 开 展 活 动。‎ 活动规则:由科代表主持,以组为单位进行编创,然后分组表演,最后选出优秀组,给予奖励。‎ 活动目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所有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证明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的自豪感。‎ ‎(尽 管 学 生 的 表 演 很 稚 嫩,又 缺 少 艺 术 性,但 是 大 多 数人 都 能 按 歌曲节奏表演,有些学生还能表演出新疆舞的基本动作。)‎ ‎ ‎ 评析:感知音乐的基拙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力,构思动作,为歌曲配表演,给学生表现特长的机会。‎ ‎ (2)理性欣赏 ‎  师(让学生再次欣赏((喀什的春天》):通过刚才大家的创作表演,同学们基本了解了新疆歌曲的情绪与风格,也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才能。下面,请你把感受到的新疆民歌的特点找出来。‎ ‎  要求:‎ ‎   ①找出歌曲中典型的节奏并击拍;‎ ‎   ②找出歌曲中最有特点的旋律,然后模唱或哼唱,进一步体会民歌的风格特点。‎ ‎  4.艺术创作 ‎    让学生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方式,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描述歌曲意境。‎ ‎    (教师钢琴伴奏《我们新疆好地方》,创造氛围。)‎ ‎    评析:让学生将欣赏的感受运用于艺术实践中,在实戏中培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再现音乐的能力。‎ ‎5.本课总结 ‎    师:《喀什的春天》让我们不仅领略了天山风光,而且了解了新疆的音乐艺术,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同学们,热爱民族音乐吧,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激情,充满诗意,充满欢乐!‎ ‎    (在《新疆之春》的音乐声中下课。)‎ 案例反思:‎ ‎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只有通过其自身特有的魅力,感染和震撼人的心灵,才能够感悟它的内涵。中学欣赏课的宗旨,就是以作品的艺术性感染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赏、分析、表现、实践等体验过程,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解读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本课将通过欣赏《喀什的春天》,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与风格,了解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热瓦普,同时引导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基础上,朗读歌词、模唱歌曲。在实践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任何知识都是在经过反复思考、不断研究、多次比较之后,才能够加深理解并强化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善于诱发学生学习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对作品的探究与表现中,让这种表现触动内在的情感,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不论是感知还是理解,都是一种收获;不论是表演还是创作,都有很多的感受。在45分钟特定的音乐环境中,学生主动接受音乐给予他们的艺术力量。这力量就是学生们表现在对音乐的理解、处理、创作上的情趣。学生们创作的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虽然艺术性并不强,显得稚嫩、粗糙,却让人感受到了热瓦普带来的喀什风情留给学生们的愉悦与激情。这种愉悦和激情可以调动非艺术上的情绪,让学习成为乐趣。这就是音乐教学要达到的目的。附:参考书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周  琦:“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1期。彭  钢:  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