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5 发布

其他(心得)之探究小学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探究小学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 ‎  从开学初到现在,高效课堂改革探究已经历时两月有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最初的“螳螂学步”式的学习,再到“临摹”式的学习,经历一段探究后现在感觉到“好像摸到了门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跟各位一线教师的交流,通过观摩优质的高效课堂,通过反思我们课堂存在的问题,我对小学开展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一、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学习的“目的”。‎ ‎  通过观课、研讨、交流,老师们对当前小学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例如:“现在一节课只讲了原来半节课甚至少半节课的知识,这样教学任务什么时候完成?这样的课堂能称之为‘高效’课堂吗?”“这样上课,学生成绩下去了,怪谁?”等等。‎ ‎  起初,我也很迷茫,可是在我再读《高效课堂22条》后,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点的答案,那就是:高效课堂的目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高效课堂是对学生能力提高的“高效”。因此,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出现所谓的“低效”,即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效率低下。老师对课改是为了提高能力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如果我们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那么放眼将来,一年、两年甚至孩子的一生是受用不完的。这样还能说我们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吗?‎ ‎  探索高效课堂改革最主要的是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转变“短期效益”,放眼“长期效益”。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了,而是“学习能力”是否提高了,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了。虽然有的老师会认为,只是变个说法而已,不还是要让学生会“那些知识”吗?没错,是换个说法,但不仅仅是换个说法而已,这里蕴含了教师是否转变了观念,是否在“备课”、“讲课”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学生是“主体”,是否做到了“换位思考”,从学生能力、从学生学习方面考虑我们的课堂教学。‎ ‎  二、  学生习惯是开展学习的“前提”。‎ ‎  学生习惯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现在课堂上的一些现象:学生分组了,小组内学习时没有了自学,多了很多的、盲目的、无效的讨论----自学的学习习惯缺失;小组讨论、全班展示时,不注意听,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等----倾听的学习习惯缺失;小组内展示、全班展示时表达不清----表达的学习习惯缺失;对别人的回答(展示)觉得事不关已----质疑、补充、评价的学习习惯的缺失……这些在我们过去的课堂上可能显现不出来,可是现在在探索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才真正的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学习能力太缺乏了。这还不包括:物品摆放、写字姿势、坐姿等等,甚至还有文明礼貌、思想品质这些内在显现出的行为习惯。‎ ‎  魏书生曾经引用过的一条谚语: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我们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难道就不能为了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吗?‎ ‎  习惯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提要求,而是要与教师的经常性的示范、指导以及持之以恒的坚持密不可分的。‎ ‎  三、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  孩子与生俱来的就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当他们对某件事物有兴趣的时候,就会主动地研究他们。观察我们现在的课堂,有近二成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课堂没有兴趣,以至于对老师、对学习那种逆反的心理年龄越来越低,难道真的是他们的智商不高吗?为什么他们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形呢?这就要剖析是不是由于我们老师的原因造成的?‎ ‎  我感觉我们有的课堂太“功利”了,越来越缺少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了,甚至由于我们老师将工作的压力转嫁到课堂之中,从而使得学生与老师也越来越疏远了。‎ ‎  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对学科教师感兴趣,这就要我们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要有让学生敬佩的“过人之处”,能赛过“明星”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我们的课堂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就是身边的事物。最后,就是要我们教师要在“备课”‎ 上下功夫,多研究,多思考,想尽一切办法调动每名学生的兴趣。‎ ‎  四、  教师参与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  高效课堂下的教师是需要进行角色转变的。我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  一段的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在布置完自学、讨论任务后,只是身处检查、督促的角色在班级内各个小组间相互“巡查”。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学生学习能力在什么时间培养呢?靠课下的说教吗?靠学生的自己感悟、自己发展吗?这时候如果我们老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其中指导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组长的组织方法;示范倾听、讨论、展示等的习惯能力,我们不就即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了吗?‎ ‎  教师的角色转变不是说出来的,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做的。角色转变就可以由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开始。‎ ‎  五、  评价是学习再继续的“助推剂”。‎ ‎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我们学生的学习第一步迈好了,怎么将我们学生的学习继续下去,而且是越学越好,越学越想学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评价了。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深入的“助推剂”。‎ ‎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不善于评价,不善于引导学生评价。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状态的好坏,在教师那里就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应。‎ ‎  错误观点一:认为评价就是考评,就是简单的对学生学习进行量化。我们是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有学习的劲头,又继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荣誉”?什么是“羞耻”?不能简单的反映出的是“数字”结果,更主要的是过程评价。‎ ‎  错误观点二:评价就是走过场,是“绣花鞋”,中看不中用。“他没什么可表扬的呀?这是他应该会的呀?”“良言一句三冬暖”,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老师都要善于发现,既可以跟别人比,更主要的是跟自己比。由于老师不及时的评价造成学生失去学习欲望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不能再“一错再错”下去了。‎ ‎  错误观点三:评价就是表扬。挫折教育也是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在一片“天下太平”的景象下,难道要让他们性格、品格健全了,再承受批评吗?那时来得及吗?那时承受的了吗?‎ ‎  我们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学生,选择恰当时机,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适时、适度是评价的根本原则。‎ ‎  六、  课堂反馈是学习的“镜子”。‎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是唉”,以课堂反馈为镜就可以知学生学习效果。‎ ‎  课堂花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了,讨论热烈了,能力也提高了,可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完整的课堂是需要反馈的。通过反馈可以发现我们课堂的问题所在,可以为下节课奠定基础,在问题中成长,在改正中完善。‎ ‎  因此,一节课无论学生所学多少,教师一定要有课堂反馈。‎ ‎  七、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唯一途径”。‎ ‎  听过专家的报告,看过优秀教师的事迹材料,这其中都涉及到了教师反思,过去也写过教学反思,可是现在回想起当时,可以说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对抗“制度”。‎ ‎  这一短时间来,写了几篇真情实感的反思,感觉收获颇丰。其实反思无需长篇大论,提倡的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式的反思。我们就一节课过程中产生的某个疑问,想办法,查资料,请专家,与大家讨论等等,去研究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下节课去试验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我们只需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我认为就会在我们教师成长道路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高效课堂是现在课堂改革的趋势,转变观念、善于思考、及时反思、共同探讨,一定会走出一条符合我们实际的“高效”课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