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5 发布

英语(心得)之浅谈英语阅读教学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英语论文之浅谈英语阅读教学 ‎ ‎ 一、阅读的概念  ‎ ‎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表达的信息。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之为构建过程(克拉克夫妇,1977);这一层面被称为结构层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要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克拉克夫妇将此称之为利用过程,佛斯和黑格斯则称之为意图层次。很明显,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要比第一个层次复杂得多。 ‎ ‎    在多数情况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按照交际语言教学的观点,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作者在写作时知道他的读者群是什么人,他显然想让他的读者读懂他想表达的意思。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 ‎ ‎       二、阅读的心理机制和相关因素的控制 ‎ ‎    ‎ 卡洛模式中感觉记忆、工作记忆、永久记忆以及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表现了人类认知功能的普遍特征:外来信息以原始的和未加工的形态暂存于感觉记忆;同时永久记忆或人脑知识网络中的相关内容被激活(activated)和被调出来辨认外来信息; 被辨认的和与认知活动有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当新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一部分信息消失,一部分信息和永久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对外来信息 的辨认、加工和获取需动用人脑中原有的信息,同时也受到认知活动的目的、计划、策略等因素的监控和影响。 ‎ ‎    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则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辨认、记忆、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 测,甚至再创造等。根据卡洛的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者对外来视觉信号的处理首先受到学习目标的监控(是获取篇章信息还是辨认语言形式等),往往是目标的监控决定了各种信息的取舍和处理方式。其次,学习者在辨认、理解 视觉信号输入时,无疑需要调用自己知识网络(非直观信息)中两个方面的知识:1)语言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 包括词汇、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等;2)对世界的认识(world knowledge),有关阅读内容的 文化背景和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 ‎ ‎    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1 )“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 的理解方式。‎ ‎ 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 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2 )“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前者和图式理论(schema)是阅读中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应该说好的阅读策略是两种方式的结合,但往往充分利用前者,因为在阅读中预测能力常是成功阅读者的特征。 ‎ ‎       三、阅读的心理机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    1.语言知识问题 ‎ ‎    语言知识指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结构、段落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根据卡洛的模式,语言知识是 非常重要的。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传递信息的媒介。阅读时被激活和调用的非直观信息中,阅读者的语言知识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辨认视觉信号输入的基本手段。语言知识的缺乏和不足会影响和阻碍阅读技能的发挥。英语课历来有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言语交际能力两大任务。如果仅仅传授了语言知识就认为已完成了教学任务或将其作为英语教学的唯一内容,那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为语言知识只解决了语言形式,只能让学生会听、说、读、写正确的句子,不能保证学生获得言语交际能力。 ‎ ‎    2.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问题 ‎ ‎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 阅读者阅读后留下的心理痕迹往往是语言的意义或信息而不是语言形式。 ”(考洛斯,1966)许多试验表明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在一起时,学习者易于记忆,难以遗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多做意义练习,少做机械练习。另一方面,卡洛的模式表明,在阅读者的非直观信息中,非语言信息也是极重要的因素。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他们的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 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活学生知识网络中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产生联想,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学生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时,应给予适当的提示和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因为全新的信息是无法被加工的。由于新教材话题的广泛性,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一定熟悉或仅部分熟悉,这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因此阅读量越大,获取的信息越多。学习语言的过程成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同时增长的过程,这正体现了语言的工具和媒介作用。 ‎ ‎    此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英语的教学材料不可避免地包含了 相当部分的异域文化的内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受文化障碍干扰较多的理解发生在语篇或话语 (discourse)层面上,即语篇的语境中心所包含的副语言的( paralin-guistic)和非语言的(nonlinguistic)信息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所阅读的内容,减少理解的偏差,以达到语言习得理论中所提到的“移情”‎ ‎(empathy)的境界。 ‎ ‎    3.阅读过程中的监控作用问题 ‎ ‎    根据卡洛的模式,学生对通过视觉得到的语言符号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首先受到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制约和 控制。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中的要求和目标起了“过滤屏障”的作用,如果不需要,感觉记忆的这一部分信息会很快消失。信号的取舍取决于这道屏障。如果学生只注重语言知识,那么他们所关心的仅是课文中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而对全文的理解则显得支离破碎,这样做难以培养阅读能力。反过来说,一篇文章语义中心的构建需要对语言形式的准确理解来支持,不注意语言形式或不学习语言知识也容易发生理解的偏差。 ‎ ‎    课堂上教学目标的设置完全取决于教师。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 上说仍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既准确地理解语篇的意义,也应增加词汇、短语、句子结构、段落、 语篇的构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充分发挥监控的作用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和“任务型 学习”(task- based learning)的重要原则之一。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隐性的或显性的)应十分明确,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指令应十分清楚,目标的设置和要求的提出应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之前而不是之后。 ‎ ‎        4.阅读的整体教学问题 ‎ ‎    一篇文章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表层结构或结构层次中词、句、段等方面的联系,还表现在深层结构或意图 层次中所存在的一个语义中心,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写作的目的。文章是一个语义整体,也可以被看作话语层面上一个交际功能的完成。 ‎ ‎    阅读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还是平行、交互式(parallel or interactive)?“似乎平行、交互式更有道理。”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读者理解一篇文章既需要低层面上的技能(识别字母、词、句子等 ),又需要高层面上的知识(如人的知识网络中的非语言信息、普通常识和对主题的了解等)。他们认为作者几乎是同时利用各个层次上的知识和技能。识别直观信息之后,立即用非直观信息加以处理和理解。”(韦德尔、刘润清,1995) ‎ ‎    课文的整体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文的梗概,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形式去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还要利用全文的语义图象去理解段落、句子、词组、单词的语言形式,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 ‎    5.阅读量和阅读技能问题 ‎ ‎    阅读的生理过程研究表明,人在阅读时,眼睛并不是在逐词逐句地匀速移动,而是跳跃式的移动(saccade);移动间的停顿, ‎ 即获得视觉信息的过程,叫注视(fixation);当理解发生偏差或遇到理解堵塞点时需要回视(regression)。不同的阅读者在阅读同一材料时,眼睛移动的速度、注视间的距离以及回视的频度的差异,表明他们有不同的阅读速度和技能。 ‎ ‎    阅读的生理机制表明阅读速度和技能是阅读能力的体现。那么如何提高速度或培养技能呢?阅读的生理机制结合卡洛的模式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 ‎    1)如果学生学会识别直观信息提供的一切线索,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非直观信息(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网络 )构建文章的语义图象,预测全文的内容,记忆加工信息时要作的选择就会被减少(narrow down),阅读速度就会变快;因为他们往往只需要验证和调整阅读前和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预测和假设。 ‎ ‎   2)在激活学生的非直观信息方面,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阅读 ”(多夫,1988)。此外,由于阅读是一个言语输入技能(receptive skill),阅读量越大, 永久记忆中储 存的信息就越丰富,易于形成阅读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 ‎ ‎    3)“精读不太能反映阅读的自然过程。 ”(韦德尔、 刘润清,1995)过细的语言讲解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很有帮助,但是由于对所有的词、句处理的方式一样,学生无法注意它们在文章语义中心中的作用。如果学生只是听讲解,没有阅读的机会,没有一定的阅读量,阅读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无法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英语课应该讲、读结合。 ‎ ‎    4‎ ‎ )在阅读的心理机制中实施控制作用的阅读策略对技能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应该得到系统的训练。如语篇的功能与目的的讨论、主题的判断、主题句的寻找、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的推断、事实的归 纳、语篇连接手段的分析、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等。这些阅读策略与技能的培养同样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来保证 。 ‎ ‎       四、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 ‎    阅读并非只是从头到尾看一遍,如果阅读课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那就不可能提高他们 的阅读效率。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应分步进行: ‎ ‎    1、跳读(scanning)或称点式读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为获取特定的信息而阅读的。它只要求学生能从语言材料中找到特定的信息,而放弃大部分无关的内容。课文的跳读一般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我们在指导学生跳读时,应先给他们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重点上来,这样他们的阅读速度就会很快地提高。       2、略读(skimming),又称略读或扫读。在指导学生略读时, 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领会主旨,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确定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来的态度、倾向性,并能就文章的主要观点作简要的评论分析。为了检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设计8~10 个主要信息正误判断题, 用以检查学生略读的理解程度。 ‎ ‎    3、细读(close ‎ reading)。在领会课文主旨、抓住课文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细读。当然,这次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按照外语学习的规律,初中阶段应进行充分地阅读训练,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自学和应用语言的基础。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大量新的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并扩大他们的词汇量,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总之,英语阅读教学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所以我们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思想,要发扬学生是学习英语的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满怀 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各项英语活动中来。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过程,掌握英语的学习规律,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实现我们的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