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专家认为我国课改经历三个阶段:激情冲动——茫然困惑——理性反思。全国各地众多的省市都在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期间我们有过激情冲动,有过茫然困惑,正在理性反思中,那么在课改中我们到底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那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本文便是基于这问题在调查之中的一点心得
,希望与同行共享,欢迎各位指正!
(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问题
。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将新课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对立起来;将评价与应试教育等同起来,将闭卷考试与课改对立起来,结果素质教育庸俗化、 形式化
;将高分与低能等同起来,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
;将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我人为新课程新在创新,但必须是以继承为基础,创新才会有生命。在继承中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使教育永远是零起点。这就启示我们:在经济有待发展,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偏少,考试制度不可能做太大改变的情况下:课改主要的不是否定什么,要改变什么,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什么;课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只能是渐进性、积累性过程。不能迈大步,更不能一刀切;课改是“国际理念,本土行为”,更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挥各自教育智慧,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积累、提升。
(二)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虚化。其主要表现有二:第一、三维教学目标不等同于淡化“双基”教学。有人把扎实的“双基”训练作为课改的第一要革命的对象,提出要弱化、淡化双基教学。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如何看待三维教学目标, 我认为“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双基”
也是与时俱进的。知识是学生实现一切发展的基础,但学习什么知识和以什么方式掌握知识对学生真实发展状况有重大影响。培根对知识的三个比喻:象蚂蚁一样,只知搬运材料,复制知识;。象蜘蛛一样,只知从自己肚子里吐丝布网,内化知识;象蜜蜂一样地采集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加工,并酿制成蜜浆,生成知识。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重要的是在学习、理解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养成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成,离不开以“双基”为载体。(具体内容、特定情境,以心灵震憾心灵的过程,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因此我们说三维目标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要因教学内容、年级、学生不同而不同。
其次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是核心。满堂问答不等于师生互动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的实质是交流,包括
认知上的交往和情感上的交流。 表面互动、活跃、内里却丢失了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任务,感受到课堂里互动氛围,却没有看到教师巧妙的引导,看到学生热烈的质疑,没有听到教师打动心灵的讲授。因此作为互动式教学应该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问题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兴趣-启发解疑-师生互动-思维碰撞-评价反思”整个过程来达到互动。
再次是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当前教学中倡导合作性学习,但是只是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形式,放任随意、低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这要求我们从以两方面做文章:第一、关注合作的态度,培养合作的技能和团队精神,既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又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第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要为课标服务。有形无实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外包装”。教师错将手段当目的,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永远都应追求“实”、“新”、“活”。实:实在,不虚华,不让形式冲淡内容,让学生有所得。新:不落俗套有创意,注入新的知识信息,耳目一新,学有兴趣。活: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有教育机智,会联系、会拓展。
再次是凸显学生主体性与忽略教师主导。
第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第二、自主不同于自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建构),却忽视教师的引导性(价值引领)。 自主不是老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失去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活化学生的主体作用。点拨思路,启迪智慧,激活想象。“无教育课堂”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中没有心灵的感悟,没有知识、技能的积累,处于无参与状态。“错误教育课堂”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中心灵成长受到误导或伤害,以及对知识产生误解。第三、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 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
批评是把双韧剑,一是培养责任心;二是培养学生一种心理承受能力。
强调学生主体性绝对不是问题越开放越好;学生的表现越自由越好;课堂越热闹越好; 教师讲解越少越好。
最后是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其一、教材受到冷落。超载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的资料,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其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其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其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二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出现了为搜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
面临新课程理念的偏差及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首先、提高教师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活动教学过程以探究为中心;活动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活动性体验;活动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现实活动为依托。 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平等中的首席” 。 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定位在哪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组织者——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提供平台;
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参与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与要求--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我们还要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学能力。开展自己的教研,发展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要注意实践问题的解决、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加强教学研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第一、教学研究做到“三个回归” :向学校回归(教研的重心要下移);向教师回归——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面临的具体问题,教研才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向教学实践回归——教学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行动研究转向。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寓研于教,寓教于研”。第二、明确校本教研程序: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行动研究——
总结反思。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第三、落实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教学观摩、教学诊断、个案分析、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听课评课(推门听课)、教学叙事、教案分析、经验交流。第四、教学研究要做到“四个重”:重研究、重反思、重实践、重互动。最后、领悟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三支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对话),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行互动(教师与同行对话);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对话)。校本教研要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真正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常抓常新的制度,推动实施新课改一种动力。
关于自我反思。我认为自我反思是一种自觉性行为,也是一个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方式。成功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是教师成熟的标志。 叶澜:“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自我反思注意内容与形式有结合。从教学反思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反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得失,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法与学法是否科学;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出现哪些教学灵感与顿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和创新。从教学反思的形式
看:写教学后记:成功之举,失败之处,经验之得、思维亮点、教学机制;写教育日记: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
a. 写教学随笔:案例评析、教学叙事、问题单、学生反馈信息、同伴交流。总之教学反思的要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造教学行为,同时通过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
关于同行互动。我觉得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教师同行互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哲人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流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教师之间的差异是校本教研的资源,要走以师育师的道路,教师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研讨氛围不够浓厚。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同伴互助形式:听课、评课、说课、做课、对话、协作:全员参与的说课活动;教学设计的展示活动;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典型课例的设计活动;教学叙事。
同伴互助开课要求“三分教、七分评”。 叶澜:评课是“捉虫”,既捉“问题虫”又要捉“萤火虫”
。不要搞形式主义,注重实效,优点说够给人以鼓舞;问题说透给人以启迪,提倡学术对话,注意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鼓励与支持。
关于专业引领。我认为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而且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我们也是学习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比学生更需要学习。”新课改我们教师学习什么呢?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新;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等都是我们学习的知识。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以下能力:课程参与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资料的积累)。我们通过调查“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发现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增进教学效果的策略;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综上所述我觉得作新课程理念下要适宜新形势下的教学,当好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和深化课程意识——首先是值不值得让学生去学,其次才是如何有效的教学生学;树立教学设计的观念,将活动带进课堂,有效教学首先表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备课不是写教案,而要用整个生命来备课;教学后的反思和精心备课同样重要,对教师的成长和改进教学来说,甚至更为重要;要善于批判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过程是更为重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带给学生快乐比掌握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没有快乐就没有健康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