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47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范文(共5篇)与关于双拥工作的思考六篇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范文(共5篇)
(篇一)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低开稳走、逐月向好的态势,尤其是下半年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28.22亿元,比上年增长4.9%;规上工业增加值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增速均位于全市四县区第二位。
一、工业运行主要亮点
1、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年初我区规上工业受船舶制造业和电力生产业减产影响,而低增加值率的水产加工业拉动作用不明显,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长乏力,与产值增速的差距较大,下半年开始,随着高增加值率的船舶修理业蓬勃发展,以及电力生产业的稳步回升,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加快,与总产值增速的差距从年初的4个百分点逐月收窄,并最终反超总产值增速3.1个百分点
2、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强化,新动能保持强劲势头,高质量发展相关产业增长较快。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1%,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4%、10.7%、21.3%,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各县区名列前茅。新产品产值率为14.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3、重点企业发挥作用明显。**年,我区的四大主导行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5%,以中远、鑫亚为首的龙头企业增长强劲,已然是我区工业经济的强有力支撑点。随着修船市场日趋活跃,企业承接大量订单,成为工业增长的“助推器”,船舶修理业全年实现总产值46.66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实现增加值19.89亿元,增长34.6%,实现高位高速增长,分别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6.1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
4、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带动了企业的效益更趋优异。全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9.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速较主营业务成本高1.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0%,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74.7%,利润总额达到9.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倍,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增长4.0%。
二、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1、行业结构相对单一。水产加工业、船舶修造业、电力生产业是构成我区工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水产加工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总量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图2)。**年,全区规上水产企业70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6.9%,实现工业产值80.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1%,但增加值占比仅17.3%。除船舶修理业之外,其余行业增幅较小,甚至产生滞后作用,而其他高增加值率的行业如化工、汽配制造业等因其总量小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全区工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这些主导行业。
2、产业链条依然偏短。我区的两大传统产业水产加工业和船舶修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惯性。大部分水产企业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一旦遇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环境,企业就会出现产量下滑、盈利空间减少的情况。船舶修造业只需提供场地和劳动力,创造的总价值偏低,船东基本自带材料,而企业使用自己的产品相对较少,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足,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3、工业增长后劲不足。**年我区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得益于船舶修理行业的突出贡献,而船舶修理行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因为随着“限硫令”政策的推行,企业紧锣密鼓地为接踵而至的船舶安装脱硫塔,从而实现较快增长,然而随着将来船舶市场上低硫油的使用,对脱硫塔的需求量将不复以往,届时,企业又将回到以往低附加值的常规修理业务,发展后劲乏力。此外,从工业投资情况来看,投资项目推进缓慢,全年下降2.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区经济形势总体是稳的,但还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不可控因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下一步要积极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1、抓好监测预警,加强经济分析研判。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分析,尤其是要密切关注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运行走势,及时掌握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动向,对照目标找差距,对照问题强措施,着力抓准抓早,谋划推进全年工作,抓牢短板、深挖潜力,有效发挥产能优势,切实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运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做到未雨绸缪。
2、加大研发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围绕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创新开辟市场需求新天地。
3、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发挥区域优势,引进化工、临港、海工等多样化产业项目,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巩固和扩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形成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增加区域产业厚度。同时,要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明确项目节点,推进各环节的建设进度,确保工业投资及重点项目按要求推进。
4、加强培育力度,确保工业发展新增量。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时时监控企业经营状况,做好排摸梳理工作,待企业达到规模以上工业标准时,以纳入规上统计,做到应统尽统,从而实现多极增长,充分发挥新增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作用,确保全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篇二)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因受疫情防控工作影响,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拉动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长值、财政收入等指标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将造成一季度GDP增长较大放缓。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4.51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0.5%)6个百分点。
(二)农业增加值。农业经济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双重影响及季节性影响,畜禽生产形势严峻,生猪稳产保供受阻,正在调整恢复期;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其他种植业接茬及销售不畅通,对农业增长有一定影响。一季度农业增加值预计完成 5.39亿元,增长6.2%左右,较去年同期(5.3%)增长0.9个百分点。
(三)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经济受疫情防控期间人员流动及要素减弱制约,目前我县规模工业企业已有味莼园、天虹志远、鑫源生物科技等复工复产企业47户,部分企业受防疫物资紧缺、员工不能到岗、原材料、市场运输受限等因素影响,复工复产企业未能满负荷生产,如西南水泥、豪龙水泥、成有王记等企业只复工未复产,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销售方面大幅下滑,1-2月我县预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6.26亿元,同比下降27.2%;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下降27.90%。一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左右,低于去年同期(13.3%)34.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我县近两年来固定资产有效投资连续呈下滑趋势,受疫情防控安全影响,项目建设要素不足,要在项目建设中人员聚集的同时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及劳动安全情况下,就业劳动关系不稳定性及矛盾增强。目前,已实质性开工及拟于一季度开工项目14个;省州重点项目复工复产有诚远御府、凤山国学文化产业综合体等4个,其余3个正在加快推进复工建设。1-2月预计完成投资2.5亿元,同比下滑76.6%。一季度预计完成投资12亿元,同比下降81%。
(五)建筑业总产值。截止目前,统计库内房开企业项目有14个,2020年第一季度预计上报投资1.9亿元,同比下降41.9%。全县房地产项目复工复产江南水乡、聚商公园项目
2个。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上报完成6.56万㎡,同比增长20.73%。较去年对比,商品房销售价格、成交量均明显大幅波动。疫情期间,房地产从业人员人数及薪酬未受明显影响,目前暂停营业,待疫情过后复工复业。一季度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854人,预计增长4.91%;房地产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123.5增长 4.47 %。
(六)其他服务业。截止目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复工企业6家,分别为惠水龙王山陵园有限责任公司、黔南即富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迦太利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金百合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梦动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金服科技有限公司,因受疫情影响,2020年1-2月我县在库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乐观预计收入18558万元,营业收入增速同比下降8.67%。非其他营利性业1家企业已复工,为惠水涟江医院,上年同期收入1180.1万元,今年1-2月预计收入500万元,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7.63%。
二、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强化经济发展工作措施
在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围绕年度既定目标任务,积极调整恢复疫情期间的经济工作,加快督促企业在做好安全防控的条件下复工复复业,强化经济发展工作稳增长措施,扭转经济失速“脱轨”趋势,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经济运行攻坚调度。一是严把复工复产关口。督促企业落实2月28日前复工复产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公共区域的消毒防护措施,避免人员过度集中。积极做好我县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用工、用能、交通运输等保障工作。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会同有关部门围绕新经济指标增速、位次目标任务,加强对县域宏观经济走势的研判,对存在的短板问题提前抓好统筹调度,努力补齐主要优势指标。重点抓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商品房销售、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等优势指标调度,掌握疫情防控期间关键时间点,做到精准研判,进一步提高对GDP保持稳定增长的有效支撑。
(二)狠抓项目投资建设。积极落实疫情防控保障安全工作,陆续有序、安全、平稳的督促房开等基础设施项目复工建设。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抢抓基础设施补短板“两张清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机遇,结合近期出台的项目谋划工作,共储备项目71个,总投资66.51亿元,重点突出重点区域的引领作用,积极发挥版块集聚效应和引领作用。一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持续做好项目用地储备,推进S315省道改扩建项目、濛江公馆、凤山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项目建设,争取完成项目建设投资目标任务。对新引进企业、工业及房开项目加快办理用地手续批复。加大对接金融部门,解决好前期缺口资金及后续建设必要资金,争取已列入补短板项目库的47个项目顺利落地建设。二是全力抓好库内项目开工建设。全面梳理并统筹协调解决库内72个项目推进情况及存在问题,结合基础设施“六网会战”项目建设,推进拟建项目集中开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缓建、在建及因资金跟进难等方面项目建设,力争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投资支撑力度进一步提升,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三是全力抓好重大项目服务。组织开展服务项目和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用地、金融、人力等问题,确保企业轻装上阵。统筹抓好55个省州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确保一季度完成投资10.5亿元左右,推进省、州重大项目实现有效投资,为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抢抓春耕备耕有利时机,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一是落实继续调减低效作物。按照“能退尽退、应调尽调”的原则,和“落实到图斑,落实到地块,落实到替代作物,落实到经营主体,落实到责任人”工作要求,落实县级领导包图斑、镇级领导包地块,村级干部包农户工作机制,确保2020年低效作物调减有序开展。预计到一季度末,力争完成低效种植5万亩,替代种植佛手瓜(龙须菜)3万亩、烤烟3.5万亩、辣3万亩、经果林等其他经济作物1.4万亩。二是抓实生猪生产补栏。超前谋划规模养殖场进行摸底排查制定补栏工作方案,一季度全县生猪规模场预计可新增补栏16万头左右,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对接唐人神等生猪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不断加强草饲畜禽及生态家禽的养殖保供,切实保障疫情后的肉蛋禽重要生活物资生产及供给。
(四)狠抓工业经济运行。围绕主要指标,加大主要产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控,继续引导县内医药企业复工复产,提高内供能力。一是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重点加强对西南水泥、天虹志远、永红食品、豪龙水泥运行监测,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止住负增长。围绕,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发展。重点推动以永红换热、致力穿山、成有王记、汇正医药、华森玻璃、吉祥建材等五大重点产业成长壮大。二是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安全有序推进全县122户规模工业库内企业运营生产,力争一季度新增入库规模工业企业4户以上,并抓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力争推进全县规模工业经济一季度持续实现较大增长。三是抓好“千企改造”。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推进潮映大健康饮料刺柠吉生产线建设、味莼园、中航永红二期、换热配套产业园、成有王记等一批企业技术技改,做实工业实体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助推我县特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五)狠抓商贸企业运行调度。一是加强商贸企业的运行监测调度。抓好新增入库和在库企业的整体上报收入预测及调度工作,持续加大“四上”企业入库力度及对在库企业的指导工作,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协助企业实现新的营利增长点,同时挖掘可培育入库企业,特别是对收入接近上规入统的个体户及企业分公司,加快并规范统一结算平台公司制度建设,争取至二季度成功入库其他服务业项目2个以上,力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0%,非营利性服务业中营利活动营业收入增长5%。二是加强企业培育及扶持。进一步做好培育服务业企业的入库跟踪和服务力度,积极谋划促进服务业加快复业的工作措施,尽快实现恢复性增长。抓好迦太利华、金服科技、梦动科技等重点服务行业,在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抢抓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机遇,积极培育大数据清洗、加工、应用为主要业态的数字经济,重点扶持培育发展一批数据标注、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大数据企业。持续推动形成大数据引领服务产业大发展、力争形成全州新动能发展的亮点及示范。三是强化商务服务工作力度。对开展间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重点培育成有王记等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抓好已进行外商投资备案馨源食品、永红食品等企业服务跟踪及调度,力争2020年一季度入库限上服务业3家以上,半年成功入库6家以上。
(六)狠抓财税金融。一是强化金融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困难的企业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当前困难。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积极满足“三农”、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二是抓好税源培育及征管。加强纳税评估和税源分析,深挖税收潜力,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土地增减挂钩实施力度,解决好房开项目、实体经济项目用地难的问题,确保新项目落地,扩增税收来源。集中精力服务和保障好经开区、百鸟河数字小镇已入驻企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鼓励支持新兴产业,促进企业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做大房开企业税收和工程项目税收增量。加大税务稽查和欠税清缴力度,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均衡入库。三是平衡财政收支。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措施,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发展中瓶颈问题和基础性问题,保证除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物资保障方面的刚性支出外,继续压缩财政支出和不必要的基本性支出。同时抓好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精准调度,加强与银行及各家金融机构的沟通对接,争取展期和降息,积极争取债务限额,确保债务风险保持可控范围内。
(七)强化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保障。强化大局意识及全局观念,坚决做好疫情防控用医药物资生产供应和要素保障相关工作。一是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树立攻坚克难的发展信心,及早调整生产经营计划,积极应对发展难题;坚决执行对从事与防控疫情相关的生产、流通企业,要尽快组织恢复生产、运输,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供应及配送网络,进一步强化对生活物资的调配和市场供应,加强重要生产物资储备,确保超市、农贸市场粮油面、猪肉、蔬果、蛋奶、食盐等主要生活物资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二是保障物价总体平稳。畅通疫情防控物资运输,县发改、市场监管、商务、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要加强产需衔接、物价监测,继续抓好对疫情防控工作必要的急要物资及居民生活物资粮油、猪肉、蔬菜、煤电油气水等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坚决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违法行为,加大生活物资储备,适时定点定量投放,强化预期结果宣传引导,防止重要物资物价过度波动,确保价格总体稳定。
(篇三)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开放强县,产业立县”战略,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2亿元,增长8.4%,比全市增速高0.8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5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37.8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8:36.7:49.5。
1.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7亿元,增长3.0%。一是粮食生产继续增产。全县粮食作物面积73.0万亩,增加1.7万亩,总产29.8万吨,增长3.9%。二是经济作物保持平稳。全县茶叶面积12.6万亩,增长14.3%,总产1.4万吨,增18.4%;全县柑橘面积31.0万亩,增长4.1%,总产38.9万吨,增长13.9%;全县烤烟面积2.4万亩,增长2.2%,总产0.4万吨,增长2.1%。三是蔬菜生产持续增长。全县蔬菜及食用菌面积14.4万亩,增长6.7%,总产25.1万吨,增长6.3%。四是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县家禽出笼1463.7万羽,增长1.1%;生猪出栏68.1万头,增长1.8%;羊出栏42.5万只,增长8.3%;牛出栏3.2万头,增长4.9%;水产品产量13543吨,下降2.8%。
2.工业经济稳中提质。一是工业生产稳中有进。**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8.9亿元,增长9.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0.8亿元,增长8.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9亿元,增长4.4%,重工业完成产值136.0亿元,增长15.4%,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增长17.4%,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长10.3%,比上年回落5.1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增长8.3%,比上年回落134.4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3.49亿元,增长8.6%,实现利税总额20.85亿元,增长45.0%。亏损企业13个,占规模工业总数的9.6%,亏损总额1.48亿元,下降75.2%。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2.78%,比**年回落3.7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中,轻、重工业比为47:53,重工业占比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全县新增高新规模工业企业4家,达到3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4.77亿元,增长12.6%,完成高新工业增加值19.79亿,增长7.0%,高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32.5%。四是骨干企业运行良好。全县产值过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83家,占规模工业总数的61.5%,亿元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9.8%。**海螺、**湘佳、大唐**、长安**、葛洲坝**特种水泥分别增长36.1%、20.6%、28.7%、37.3%、107.0%。五是园区工业引领发展。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67家,占全县规模工业的49.6%;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71.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6.3%,增长6.3%;实现园区工业增加值39.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5.0%,增长7.6%。
3.固定资产投资强劲有力。**年,全县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251个,同比增长13.5%。一是投资势头更加强劲。**年上半年完成投资增长11.1%;1至9月完成投资增长13.5%;全年完成投资增长13.5%,环比增速不断加快。二是园区项目建设大干快上。园区新引进投资**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3个,新开工项目11个,年内竣工投产项目5个,年内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95亿元,增长13.48%。三是涉农项目投资增速凸显。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涉农项目达29个,投资增速高达217%,明显高于民生、生态、工业投资增速,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消费保持活跃。**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亿元,增长11.7%。分区域看,城镇市场仍为消费主体,全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23.45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05亿元。分行业看,汽车类商品是零售业销售规模最大的商品,全年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实现零售额8.02亿元,增长19.5%,占限上商品零售总额的27%;其次份额较大的是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6.44亿元、2.45亿元、1.99亿元,分别占商品零售总额的21%、8%、7%。
5.财税金融运行稳健。**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5.2亿元,增长11.2%,税收占比高达85.2%。其中,完成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亿元,增长13.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3.5亿元,增长17.7%。其中财政八项支出达32.7亿元,增长20.7%。完成各项税收13.2亿元,增长1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5.5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住户存款181.1亿元,增长10.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7.6亿元,增长18.7%。
6.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0元,增长10.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27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2元,增长10.9%。
二、经济运行存在问题
(一)工业增长动能不足。一是企业结构不优。规模工业企业高、精、尖企业不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资源型、粗加工型企业比重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央环保督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陆续落地,我县工业经济面临很大的节能和环保压力,矽砂、石膏行业全面停产,煤炭行业全部关闭,部分企业处于转产转型关键期,资金、技术、市场、用工等问题突出。二是企业效益两极分化。海螺水泥、二化民爆、葛洲坝特水、湘佳牧业、大唐发电等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利润总额、税收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的17.2%、62.5%、51.7%。同时,亏损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3家,且有进一步扩面加剧的危险。三是新入规企业质量不高。全年新入规21家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粗加工行业,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且本土企业居多,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自我提升。
(二)投资拉动效应减弱。一是投资项目减少。受“政府去债务”、“金融严监管”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受限,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年全县统计在库项目251个,其中**年新入库项目只有199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80个,计划投资额减少47.5%。二是项目开工不足。招商引资项目虽然签约不少,但落地慢、落地难,建设周期长,推进速度不快。如川海项目虽然举行了开工仪式,但离实质性开工形成实物投资量差距很大。海螺固废、宝川连杆退城进园、航天磁电三期、新型高端低温陶瓷等项目前期进度不快,迟迟不能落地开工,不具备入统条件。
(三)消费市场景气度回落。一是新商业模式发展滞后。全县商贸流通个体经营居多,受资金、经营规模、流通模式、消费理念和能力因素的影响,发展先天不足;大型酒店、知名餐饮、新型商业综合体远远落后武陵、澧县,消费外流严重;柑橘茶叶大宗农产品销售受季节、品牌、品质等诸多因素影响,先扬后抑,不确定因素增加;电商与传统市场分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经济兴起和农村网络信息的开通,商品流通渠道呈现多样化和便捷化,实体经济受到前所未有冲击,农产品电商面临产品质量、仓储物流等条件制约,发展十分艰难。二是现代物流缺乏龙头支撑。商贸物流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较低,新型流通业态发展比较缓慢。三是规上服务业带动作用不强。全县规上服务业企业体量小,影响力欠缺。4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3家,占规上服务业企业的54.8%;而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还有10家,占规上服务业企业的23.8%。全县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建筑设计、教育培训缺乏具有规模效益的产业和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和品牌,优势不突出,规模效应不明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短板突出。
(四)基层基础亟待强化。一是财税来源单一。保财政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是一般转移支付和县级财政收入,一般转移支付取决于全县县情和县级财力基本数据,基础工作和数据核定上报很重要。县本级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据统计,全县税收有一半以上来源于土地、房地产关联产业,房地产景气程度严重制约我县税收收入,培育稳定的工业税收增长点是我县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二是数据管理分散落后。大数据是数据时代新型战略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与驱动力,目前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政府管理的模式也将产生极大的改变,将历史数据、政府部门数据、企业数据、网络开源数据等各类数据信息实行整合共享成为当务之急。三是统计基础薄弱。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统计数据质量高度重视,相继修订出台多部法律法规。随着《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正式施行,统计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统计队伍、数据来源、人为干扰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三、**年经济工作建议
**年中国经济前行面临三大冲击:一是“去产能”扩大化扭曲供给结构,造成旧经济虚张、新经济失血、下游利润被逐步掏空;二是出口或现“倒L型”负增长;三是“金融收缩”态势未改,房地产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的引爆点。习近平总书记对防范风险提出了三个“既要……也要”,即“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年县域经济发展建议从强基础、抓融入、防风险入手,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努力打造政策洼地。一是树立规划就是最好政策的理念。明确专门队伍研究对接国家、省、市各种发展规划,力争更多项目进笼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规划这篇文章。二是强化政策研究。职能部门要把政策研究当做推进工作的首要抓手,重点研究产业发展政策、行业支持政策,准确把握当前与长远发展关系,做好政策承接的基础性工作。三是用好用活财税金融政策。努力做大分子,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把建立稳定后续支柱税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突出产业扶持政策,用活税收政策,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稳定的助推器。
2.持续抓好产业发展。产业兴,则经济活。全县传统产业有特色有基础,但实力不强,龙头缺乏,活力不足,如柑橘茶叶产业从业人员多,产量大,但经营分散,品牌意识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成为他人的原材料基地,受制于人。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抗风险能力较弱。一要扎实推进经济普查。摸清家底,全面调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准确掌握全部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产量、服务活动,都要摸清摸准。精准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二要加快推进产业融合。重视企业培优,鼓励企业跨界发展,“四上”企业不仅要“进得来”,还要“留得住”,更要“发展得好”。加大新型产业培育力度,要转变发展思维,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扶持和培育电子、信息、网络等新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做大做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进战略合作者,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注重科技带动。关注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企业,注重规模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把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在规模和数量上有新的突破。推进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三要努力改善营商关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突出问题导向,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质服务企业,为企业减负,切实为民营企业解忧济困,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
3.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投资,稳投资是关键因素之一,把投资着力点放在补短板上,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投资,建立重结构重效益投资。一是大力招商引资。努力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把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建立健全项目引进考核奖励机制,牢固树立超前意识,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认真做好招商项目储备,规范完善招商项目库建设,确保项目库资源丰富、信息全面、规范科学。二是拓宽投资渠道。压缩扩张性基建投资,积极争取国家调结构、补短板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农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薄弱环节的投资。积极引导产业投资、社会投资,营造有利于社会投资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社会投资者积极性。三是注重项目调度。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首要举措,重点围绕项目落地,快速高效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4.高度重视基础工作。一是加强风险防控。建立融资、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明确防控红线。注重上下对接和横向对比,确保安全运行。精准把握控制与发展的内在和外延关联,充分挖掘发展活力。二是强化数据监测。政府成立大数据管理中心,加强数据安全建设,加强技术保障,延展数据应用领域,充分有效运用大数据资源,分析数据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政策评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坐实统计基础。建立稳定的统计工作队伍,强化统计业务知识学习和统计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统计工作基础台账。建立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考核、问责体系,定期开展统计数据核查和统计执法检查。严格把握“四上”企业入规入限标准,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篇四)
根据市经信委关于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通知要求,现将我镇工业经济运行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1—5月份全镇完成税收收入17**万元,去年同期1338万元,同比增长34%,预计1—6月份实现2550万元,1—5月份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9万元,去年同期635万,同比增长40%,预计1—6月份实现1250万元。1—5月份工业类投资2.38万元,去年同期2.15万元,同比增长10%。全镇主要经济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幅度上升。
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按照“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部署要求,围绕全年目标任务,高频次、多领域、广范围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6月份完成招商引资1.5亿元,占全年任务75%。正在实施建设项目6个,大多数重点企业质态良好。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5亿元,工业开票销售3.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三是园区建设不断加快。围绕“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产业聚集、优势明显”目标,在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园区管委会的职能,切实提高园区管理水平,紧抓台商工业园被**市命名为特色工业园区的契机。积极筹划申报**(兴化)台商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区,扩大园区的知名度和增强园区的承载功能。
二、台商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胶粘”、“**塑模”、经济运行情况
****胶粘制品有限公司,由台湾客商李其树先生投资,占地面积68亩,总投资1600万美元,注册资本900万美元,主要产品溶剂型丙烯酸脂胶黏剂。**年开票销售1.72亿元,上缴国地两税1005万元,是兴化市政府**年纳税十强企业,**年培植的33家成长型企业之一。今年1—6月份完成开票销售6714万元,1—5月份净入库税金552.85万元,纳税同比增幅明显。税收全年可望完成1200万元。
****塑模科技有限公司,由台湾客商杨世安先生投资,占地面积66亩,总投资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400万美元,主要产品新型多功能塑模系列产品(汽车遮阳膜、手机贴膜)。**年实现开票销售2300万元,今年1—6月份完成开票销售742万元。目前企业正在调整战略思路:一是不断拓展市场,加强营销队伍;二是研发高档塑膜,抢占市场制高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企业层面:其表象是资金不够、市场不活、政策不落实等。其核心问题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多个主体作为不到位,没有真正的做到向市场要效益、要资金、要客户,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机制还没有形成。
政府层面:有些项目其跟踪服务也未跟踪到位,园区规划建设难以落实,企业金融对接协调缺位。
四、下一步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是要坚持稳增长、增效益。目前在经济压力大的情况下,企业受产品价格、成本的双重挤压,企业利润受到巨大影响,给资金的正常运转带来很大的被动,即使这样还是要充分挖出各种潜力实现正常生产,确保产值相对稳定。
二是要坚持转方式、增后劲。蓝绍敏书记多次强调“经济环境继续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动力持续的任务越来越重,创新驱动的要求越来越高,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源要素的倒逼压力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推进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抢占转型升级的制高点”。谁能做到转型升级,谁就能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要坚持强管理、拓市场。任何一场经融危机之后,总有一批新型产业的兴起,不适应转型的企业必将淘汰。作为现代企业来说,必定要深挖内部管理,研究部署产品市场的拓展空间,攻坚克难,抢抓发展先机。
四是要坚持招商引资。当前项目建设是乡镇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都要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狠抓“苏南”产业转移契机,不断强化“招大引强”,为新一轮发展注入活力。
五是要坚持政策的扶持力度。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分配中,加强各类引导资金的再分配,充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争取早点走出困境,实现正常生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五)
**年,在多重矛盾叠加、多种困难交织的复杂形势下,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推动“三个加快”,深化实施“六大行动”,强力推进“四件大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总体向好。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经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审定,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2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7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3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72.70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53.43亿元,增长8.7%,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详见下表。
二、经济运行特点
(一)发展态势总体较好
经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审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2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列全省第7位。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7和0.3个百分点,在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我市与全国、全省趋势一致,保持了稳中趋缓、总体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各产业均实现了稳定增长。一是农业总体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02亿元,同比增长3.0%,受非洲猪瘟持续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保持总体稳定。二是工业保持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三是建筑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建筑业产值535.64亿元,增长30.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保持快速增长。四是服务业逐季回升。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53.43亿元,增长8.7%,增速从一季度8.0%、上半年8.2%、前三季度8.4%,持续回升至全年增长8.7%,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三)社会需求持续扩大
我市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三驾马车”均保持稳定增长,社会需求持续扩大。一是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二是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63亿元,增长10.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5位。三是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市外贸出口有所放缓,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3.06亿元,增长6.6%,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四)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不断实施“优二兴三”战略,全市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4.4:40.0:45.6调整为14.2:40.1:45.7,服务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了0.1个百分点。二是经济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25亿元,同口径增长8.4%。全部税收收入实现87.20亿元,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1%。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向好,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40.8亿元,同比增长6.8%。三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22元,增长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77元,增长10.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比城镇居民收入高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五)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6%,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3%,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分别增长8.2%、21.2%、28.7%。二是产业投资占比提升。从投资结构看,产业投资增长16.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7.2%,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4.2个百分点,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回升基础不牢靠
一是重点企业持续低迷。**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下降13.3%,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降7.7%,影响当月全市产值增速共计1.3个百分点。二是停产企业较多,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企业达到44户,占全市企业的8.0%,占比较高。三是工业协调性指标支撑不足,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2.7%,仅列全省第17位,工业增值税负增长,累计下降3.0%。
(二)服务业支撑不足
**年我市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靠少数高增长指标拉动,大多数服务业指标增速不高,使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一是短板指标没有根本性好转。全市服务业欠预期目标的支撑指标有8个,欠目标较多的指标有:邮政业务总量欠11.1个百分点、保费收入欠6.9个百分点、财政八项支出欠3.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欠9.5个百分点,这些短板指标短期内难以见到根本性好转。二是高位运行指标已触天花板。尤其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高达44.7%。**年,持续处于超过40%高速增长状态,难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投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产业投资占比偏低。在统的381个产业投资项目中,亿元及以上的项目仅67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4个,无15亿元以上的项目。 **年,我市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加速滑坡。从行业来看,占比最大的房地产业对民间投资的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78.2%下降为9.9%,导致民间投资全年增速仅4.4%,分别较上年同期、本年年初回落32.9和11个百分点。**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州中列第15位。三是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受全国性调控政策的影响,开发商投资预期有所下降,**年新增入库项目38个,较上年同期减少23.7%。截至**年12月,全市开发投资增速已由年初的51.6%回落至1.8%,增速跌至近两年以来最低水平。
(四)消费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一是消费市场缺少支柱企业支撑。成长型单位体量较小,**年新入库单位中大都只是刚好达到限额标准,对零售额的支撑作用有限。缺乏龙头企业,我市具有较大规模和有竞争力的商贸企业较少,目前全市零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共有24家,仅占全市限上商贸单位的5.0%。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仅有1家。二是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偏小。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仅占全市消费品市场的四分之一,农村消费市场对整个消费品市场贡献较弱,农村消费品市场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力。三是汽车消费贡献减弱。**年,汽车消费市场一直呈中低速增长,其中有6个月当月增速为个位数增长。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单位实现零售额54.10亿元,同比增长 11.8%,比年初回落 3.4个百分点,对限上的贡献率较年初回落10.9个百分点。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全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更为突出。此次疫情恰逢春节期间,给我市以灯会为载体的吃、住、行、娱、购等各方面带来较大影响。往年春节灯会期间是我市消费和招商引资的旺季,酒店一床难求、餐馆可翻几台、价格成倍上涨、人流车流物流穿梭不息。受疫情影响,导致灯会停展、店铺关门、交通受阻、社区隔离、人流车流物流基本停滞,给全市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巨大。从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和全市企业(项目)复工复产情况来看,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各项激励措施以及市委、市政府防控抓早抓实、举措得力、成效显著的形势预判,一季度经济受较大影响,经济增速会出现较大回落。下一步,按照“一季度下滑、后三季度补,三产业下滑、一二产业补,政府让利、企业发力,稳定增速、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积极把握好疫情后经济可能出现的“爆发点”,全年经济可能呈现“一季度明显下滑、二季度逐步企稳、三季度提速加快、四季度奋力冲刺”这样“低开高走”的运行态势。为此,建议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必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一是加强工业投资。要加大工业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认真抓好产业招商,持续抓好晨光、久大及存量中小企业产业链招商,深化对接中航工业、中国化工、中国建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力促尽快形成新的增量和亮点。二是抓企业培育。加强对存量企业的服务,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态势好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特别是目前已经初步成型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要加快推动做大做强。三是强化企业要素保障。要围绕企业(项目)复工复产需求,认真落实《**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措施》,统筹力量、筹集资金、调度物资、协调上下游等,为企业(项目)复工复产提供要素保障。
(二)加快投资项目建设
突出抓好378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年度投资完成800亿元以上。一是提速提质续建项目。制定月度、季度“作战图”,全力推进东部新城二期、轻化工大学东部新校区等133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推动西部皮具产业园等确保高新区物流仓储一期等50个项目投产投用,确保完成年度投资484亿元。二是抓好新项目开工。落实市级领导联系推进机制,指导做好新项目开工招标前相关准备工作,待疫情得到控制后,及时组织开标评标,减少投诉等突发情况,力促铜锣湾广场等143个如期开工,确保完成年度投资318亿元。
(三)激励消费市场发展
一是开展五大促消行动。全面落实国务院促进消费20条,制定鼓励促进消费扶持政策。实施灯会延展行动,加大灯会展销宣传力度,降低景区门票价格,适时重启第26届国际恐龙灯会并延长展出时间,办好第三届国际恐龙灯光节、**乡村文化旅游节;实施汽车展销行动,力争6月底举办两场汽车升级换代车展,促进新一轮换车消费。二是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多渠道增加会展经济、医疗、文化体育、办好盐博会、灯博会、通航大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推动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三是全面提升文旅消费。力争恐龙文化科技产业园暑期开园,建成运营彩灯大世界彩灯博览园、自流井老街二期、恐龙博物馆2号和3号馆,启动工业文明博物馆建设,推进釜溪历史文化长廊、公井古城等项目。提升打造仙市古镇、玉章故里、西湖文庙等重点景区,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2个4A级景区。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大安、荣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
(四)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
推进**城际铁路、成自宜高铁、渝自乐雅铁路、成自渝城市快速通道、内自快速通道、货运机场、沱江航道等级提升等项目建设,形成成渝双城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成渝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精心打造公园城市,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东部新城发展建设,实施东部新城二期和三期基础设施,建成高铁站主体和城区连接线,开工建设站前广场,完善新城配套功能,形成承载能力10平方公里以上。
关于双拥工作的思考六篇
关于双拥工作的思考六篇
【篇一】
做好军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是新时期拥军优属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国防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如何做好新时期下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已成为当前双拥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亟待全社会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妥善解决。
加大社会宣传,重视随军家属就业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多年来,随着社会用工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就业难度的增加,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安置工作与国防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简单地认为接收安置随军家属是本单位的负担,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单位对军属安置任务能推则推,实在推不了就在工种、岗位安排上敷衍了事。有的认为,自己单位都要栽员,还要接收随军家属,难以向下岗人员交待;有的认为,自己单位每年退休人数名额少,高校名校大学生人才多、综合素质好,编制用于接收大学生能够使单位增加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愿意接收随军家属。由于国防建设思想认识不足,国家大局观理解不到位,出现了随军家属就业阻力大,难以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的舆论氛围。
随军家属没有因新的就业形势而转变观念。近年来,由于思想教育工作力度不够,部队随军家属在就业问题上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的就业观念落后,找工作、谋职业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靠部队组织出面联系、靠地方政府指令性安置的观念上;有的择业标准过高,总想到社会地位高、工作轻松、待遇好的单位工作,不愿到私营、三班制、收入相对低、离家远的单位工作;有的存在优越感、特殊地位思想严重,不愿进入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参与竞争,认为这样做丢面子。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随军家属就业的渠道越来越窄。即使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排除各种困难接收安置了,但部分随军家属总感到不理想,不愿意去报到,失去了一次次就业机会。因此,随军家属需要提高了思想认识,端正就业观和择业观,解放思想,放下架子,舍掉面子,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身特点、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
完善制度法规,抓好政策执行
政策制定得再好,不去抓落实也只是一张纸。在新的时期,随军就业的压力肯定大,由计划安置进入到市场需求,政府不再对国有企业的用人、招工等下达指令性任务。各单位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利益,以招聘安置为主,指令性安置为辅的办法。面对国有企业单位吸纳员工制度的改革,部分单位在接收安置随军家属就业问题上存在随意性大的特点。因此,要做好随军家属的就业安置,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约与协调。这些政策法规要做到既不走政府直接参与的老路,又能使它成为各单位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依据。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就业情况,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节和规范:第一,要规定全社会都有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责任和义务,各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要按一定的比例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第二,要把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纳入各单位的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使之与企业单位的三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第三,规定各单位对部队家属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第四,对不愿意履行安置随军家属的单位和个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发挥各部门职能,协调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由军地组成的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协调组织机构要深入部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军地双方的意见。安置时,既要考虑与随军家属原来的职业、专业相符,又要考虑地方各单位用人需求,制定每一个方案都要反复征求随军家属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尽量做到随军家属和用人单位双满意。职能部门要对安置后随军家属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想方设法帮助随军家属解决上岗后遇到的各种困难,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撒手。
加大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力度,还要在提高随军家属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要把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做好,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使他们成为文化高、素质好、特长多、市场需要的人才。提高随军家属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是部队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责任,需要军地双方共同努力。部队政治机关要把它作为一项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要教育部队干部家属走自学成才的道路,积极参加成人高考或专业技术培训,争取拿到高学历文凭和技术证书,为随军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鼓励随军家属坚持自学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为随军家属搞好职业培训;随军家属就业后,要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服从领导,团结同志,为自己争气,为部队争光。地方政府要把帮助随军家属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作为拥军的实际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随军家属进行培训。市、县(区)双拥、人事、劳动、教育、科协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力合作,积极为提高随军家属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办实事。在培训的内容上,要从市场需要出发,做到市场缺什么专业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当前要注重培养机关文书、生产经营、经销业务,法律、管理、财会、证券、金融、外语、电脑操作等方面的人才。社会是个大市场,需要许许**有用的人才。只要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把随军家属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随军家属的就业安置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篇二】
众所周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纵观**,地处华北、西北结合部,位于丝绸之路**,黄河纵贯八百里,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是具有双拥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涌动浪潮和“四个**”的加速推进,多年来,**军地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并肩作战,让双拥工作发挥出了超强的生命力,在继承中稳步发展,在改革中创新进步,时而出众不凡、时而浓墨重彩、时而彰显和谐,不断接续着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处处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塞**大地650万回汉各族人民群众面前,给人惊喜、让人赞叹。
回顾过去,历史记忆令人难忘;展望未来,一切变得无限美好。今年,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发展攻坚期,如何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格局中,聚集双拥工作、激发活性活力,已成为摆在军地双方、社会各界、你我面前一道极其现实、尤为紧迫的历史课题,必须认真审视,做好“四新”的大文章。
要适应新常态。跟紧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发展步伐,转变思维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大局观念,消除骄傲自满、等待观望情绪,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抢占先机、凝聚军地向心力、提升自我精气神,掷地有声干工作,共同奏响双拥和谐曲,打好双拥模范城(县)攻坚战,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决策意图变成广大军民的自觉行动,把人民群众的企盼愿望变成双拥工作的自觉行动,推动双拥工作滚动向前发展。
要落实新要求。认真解读和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紧扣“围绕抓发展离不开双拥、抓双拥促进大发展”这一历史课题,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双拥工作的特点规律,认真思考、科学谋划、全面落实和快速推动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促进双拥发展有利于军民融合、有利于军民一体、有利于军地一体,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多正能量。
要探索新模式。敢于解放思想、放宽眼界、打破陈规,自觉把搞好双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战略工程、政治任务和基础工作始终放在心中、抓在手上,不断构建领导重视、强力推进的新格局,营造宣传团结、同创和谐的新氛围,开拓为了群众、服务民生的新领域,焕发强基固本的新能量,推动双拥从“零打敲碎”的浅意识、低层次,逐步迈向“要素集成、规模集团”的大转变、大格局。
要开创新局面。时刻紧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总要求,坚持以今年创争双拥模范城(县)为起点动力,调动军地双方、社会各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科学统筹力量,创新开展工作,加强互动交流,打通锁骨关节,理顺层次关系,深化常态活动,竞相齐发并进,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让双拥工作富有鲜明特点、更显特色亮点、更有精彩看点,全面打造双拥品牌特色。
【篇三】
基层干休所党建工作,具有贴近老干部生活和思想脉络的特性,是党和老干部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干休所的党组织建设,对于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基层干休所老干部工作,推进干休所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仪征市干休所是地方政府为适应军队改革,于**年3月27日成立的一个服务型机构。自干休所成立以来,共接收安置了16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26人(离休16人、退休10人),其中师职8人、团职12人、营职3人、连职3人。这些老干部、老军人不仅是干休所的服务对象,更是国家和军队的精神宝贝。如何服务好这些老干部、老军人,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光彩,我们认为积极开展党建活动,让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发挥光和热是关键。为此,我们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在干休所开展以老党员为中心的党建活动,从而凝聚了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的心,为干休所全面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充分认识基层干休的党建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拓者,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功臣,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干部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然心系大局、情系人民、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着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只有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把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因此,为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维护好社会稳定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局面,就必须改进和加强老干部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深化机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要了解和掌握广大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所思、所需、所急的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化解党群、干群矛盾,让干休所的服务对象愉快生活,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
二、积极探索基层干休所党建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在构建和谐干休所的进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要从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党建活动方面,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在干休所从事党务工作的实际经验,谈谈做好基层干休所开展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首先,要从组织上把既懂业务、会管理,又能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基层干休所的支部中来,使其真正发挥“核心”作用和“领头羊”的示范。其次,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培养支部成员的党建理论、心理学、现代管理等知识,经常开展党务探讨和交流,理清干休所支部建设的新思路。再次,就是要关心和支持党务工作,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自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
最后,就是要重视发挥全体党员,特别是老干部、老军人和老党员的聪明才智,要切实尊重老党员们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方式压制党内民主。
三、找准干休所党建活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在构建和谐干休所体系过程中,干休所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实际工作中,针对基层单位事务性工作与党务工作之间的重视程度、紧迫性、时间安排上应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关键在于两个“一把手”的密切协调、沟通,使党政关系和谐、互动,而不至于为各种矛盾所累。理顺工作关系,相互树立威信,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在提高协调能力、
量化管理、 主动配合上下功夫,形成一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体制顺畅、机制完善的良好环境,找准了这个“切入点”,干休所的党建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开展了。其次,干休所要增强让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的“参与”意识,把党建活动的“落脚点”,延伸到服务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的实际工作中去,把提高党组织战斗力与具体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落实老干部“两项待遇”紧密结合起来。落实“三会一课”和党小组活动日等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应与“老有所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用新科学、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充实党建活动内容,丰富基层干休所党建内容,让基层干休所在服务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中结出硕果。
【篇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拥工作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以情拥军和依法拥军的有机统一”,是当前双拥工作创新发展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更新观念,凝聚共识,夯实依法拥军和以情拥军的思想基础
拥军工作既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项人的思想活动,只有全社会对拥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拥军行动。
(一)以情拥军是双拥工作的起码要求。80多年前,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其《**乡调查》里,高度赞扬了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等工作经验,我们从“**精神”中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抗日战争时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热潮,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延安双拥精神。解决战争中的拥军支前运动为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做好双拥工作,加深军民鱼水情尤为重要。军人军属和优抚安置对象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乃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作出了贡献或牺牲。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充满热情、心怀敬仰、肩负使命地去做双拥工作,也就是说要动真情、讲感情、聚友情来做拥军工作。“军民一家亲,鱼水情更浓”、“奏好和谐曲,共筑连心锁”、“真情拥军,真心爱兵”、“情满军营,心系军人”、“军民水乳交融”等响亮的口号演绎了以情拥军的真谛。70多年前开展的延安双拥运动,改进了人民军队和根据地政府的工作作风、密切了根据地军政军民关系、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凝聚力、战斗力。而其中正是人民军队的“真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正是人民群众的“真情”激发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毋容置疑,“以情拥军”永远是双拥工作的主题和基础。
(二)依法拥军是规范双拥工作的现实需求。双拥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军队和地方共同实践的政治工作和社会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从国家层面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党、国家和军队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实践逐步走上法的轨道,各行各业都在依法行事,作为党和政府主导的双拥工作理应做到有法可依,照章实践。同时,国家的法律建设发展进程和现有成果,也为双拥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和氛围,使得依法开展双拥工作处于呼之欲出的态势。从各级政府的职能看,行政的内容、方式、力度逐步受到国家法律的规范约束,主导拥军优属的具体实践迫切需要法律条规作为行为的支撑和保障,单纯靠党委重视、领导指示和一般号召已难以确保双拥工作的持久性、经常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事设施保护、军地纠纷协调、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维护等问题越来越多,有些问题依赖感情可以管一时但不能管长久,最终必须依靠法律予以解决。
从积极参与社会化拥军的社会组织状况看,经济成份日趋多样化,特别是经济组织中民营、外资成分逐步增大,受利益关系制约,政府赋予其双拥义务约束力有限,只有依靠法律的强制性约束,才能推动双拥工作在全社会各种组织中落实。从广大群众个体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人们的个人价值观逐渐渗透到双拥实践中,与履行政治义务、强调付出奉献的双拥本质矛盾加剧,拥军优属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所减弱。只有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并固定各种组织和个人在拥军优属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才能平衡双拥实践中的利益冲突,使得双拥工作具有群众基础和落实动力。从军队的实际来看,需要用法的形式来纠正军队和军人过高的期望值,避免产生拥军的好差取决于办事、照顾的多少这样的误区。只有把双拥工作的具体标准尺度明确统一,才能有效防止军地双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当攀比,使双拥工作健康有序地持久发展。
(三)情法结合开展拥军活动是贯彻法治思维,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依法行政、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这既是新世纪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科学指南,也是新时期做好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军号。而双拥工作是一项建设巩固国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与法治国家建设密不可分。在新形势下认真做好以依法拥军、以情拥军为基本要求的双拥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部队战斗力、巩固发展环境,进而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继承传统,注重创新,正确把握好依法拥军和以情拥军的辩证关系
新时期的拥军工作,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规范,也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和推动。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感情投入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拥军工作才能在质量和力量上并重发展。
(一)以情拥军是基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既说明了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道理,又说明了军民团结的重要性。纵观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战争胜利和赢得人民支持的历程,无不“拥军情”这条主线贯穿其间。不管是红歌《万泉河水清又清》唱出的“军民团结一家亲”,还是“子弟兵的母亲”
戎冠秀、“爱国拥军模范”**,不管是陈毅的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还是98抗洪、汶川抗震救灾,都诠释了军民鱼水情。这里,我们不禁想起解放战争中,**区的“红嫂”明德英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受伤解放军战士的拥军情结。历史发展了,时代前进了,而今天沂蒙地区“红嫂”的拥军精神仍得到继承发扬,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感情始终没有变,且弥足珍贵,愈加深厚。70多年前的延安双拥精神和“红嫂”拥军情仍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坚持国防优先、特事特办、普惠加优惠以及军人“六优先”等一系列双拥工作政策规定,都体现了全社会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关爱和军民心心相连的关系。毫无疑问,没有真情实意是做不成拥军工作的,三心两意是做不好拥军工作的,情薄意淡是做不深双拥工作的,唯有怀揣款款情、拳拳心才能做成做好做深拥军工作。
(二)依法拥军是前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拥军工作也不例外。从现实情况看,我们拥军的项目实施、活动开展、经费投入、待遇落实乃至就业安置、入学入托总体上都是依法守规的。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开展双拥工作中遇到了法律法规不全、政策规定不严密、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等问题以及与双拥工作相抵触的矛盾等不利因素。从政策面看,存在着法与法之间、规定与规定之间的矛盾,比如兵役法强调退役士兵的安置到位,而企业法则强调人事权自主,致使退役士兵安置人数逐年减少。再者,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拥军优属资金筹集等也没有形成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各地双拥工作规定不统一,如优待金标准的差距就很大,造成人为不忘初心理失衡等情况。支持部队建设资金的投入、优抚对象医疗待遇、军嫂安置等方面还存在着“友情操作”、“变通处理”、“开恩照顾”、走简易程序、打擦边球、批条子办事、违规占用编制等感情调节重于制度规范的操作,以所谓的人性化办事取代了依法办事。上述现象既与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格格不入,也与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要求相违背,更与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原则相背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拥军”特殊为由去超越规矩,要转变传统观念,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一切双拥工作都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思想,以此提高双拥工作法治化水平,也要求我们尊重并充分利用现有涉及拥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大事用法律,小事讲规矩,使每一项工作、活动、措施都有法可依、依法实施,以此提高拥军的社会信誉度和感召力。
(三)注重在重情与依法融合中创新。“依法拥军”和“以情拥军”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关系。“依法拥军”保证了“以情拥军”出师名正言顺,操作按部就班,“以情拥军”保证了“依法拥军”活动激情澎湃、后续有力,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有情有义,就会有生机与活力;有章有法,就会有发展与创新。重情重义的拥军步入法制拥军的轨道,才能推进拥军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设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不依法或不按章来开展拥军活动,必将增加违规违纪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拥军的公信力、影响力;而没有热情的拥军,只能是今天轰轰烈烈,明天冷冷清清,致使拥军活动“一日情”或“头热脚冷”。加之“以情拥军”是拥军的基本形式、初级阶段,而“依法拥军”就其内涵、方式而言得到了升华、拓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要推进以情拥军向依法拥军转变,用法律法规的尺度来衡量、规范拥军工作,用满腔热情和旺盛活力来激发社会拥军正能量,这就是依法拥军和以情拥军的关系所在。
三、对情法结合推进拥军工作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拥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容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或“冷眼旁观”。只有社会参与、制度保障、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并驾齐驱,统筹推进,才能使拥军事业规范发展、蓬勃发展、永续发展。
(一)加强宣传发动,形成浓厚的拥军氛围。要大力推动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和双拥政策的宣传落实,强化广大军民的法治理念、法治素养,提高依法拥军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人民群众增强事业感,加大拥军感情的投入,推动以情拥军转化为拥军的实际行动。同时,通过宣传教育,让“法”的观念进入军地交往范畴,引导广大军民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以新思维、新视角客观看待、正确理解、实践操作“以情拥军、依法拥军”。
(二)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依法拥军的制度化保障。要本着“落实现有、完善不足、弥补空白”的原则,国家层面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地方要完善配套政策规定。特别在操作性、实效性、规范性上予以明确,避免出现诸如“无工作且生活困难”之类操作性不强、概念不确定等情况和涉军的矛盾与纠纷避开法律程序而简单“私了”、“迁就”等现象,以此提高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执行力。这方面要建立健全以双拥工作条例、军队和军人及其家属权益保障、荣誉激励、训练演习群众损失补偿、社会化拥军等政策法规或配套措施,处理好政策执行力和柔性落实的关系,逐步统一抚恤、补偿、优待等方面的基本标准,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与国防建设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良传统相承接的双拥政策法规体系。
(三)整合依法拥军的组织保证和社会资源。依法拥军是社会系统性工程,仅靠双拥、民政等职能部门唱独角戏是难以推进的,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跨界合作,形成协调统一、共同推进的社会整体合力。要赋予各级法制工作领导部门以及依法治市(区县)等非常设机构相应的依法拥军职能,发挥其法律法规的权威指导和协调牵头优势,实现涉法职能和内容的衔接;军地合署办公机构和军队法制部门要加强职能协调和资源共享,确保在维护部队、军人和优抚对象合法权益方面执法尺度相统一、涉军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应用相一致;人武、双拥、民政、教育、司法、法院等部门要统筹各自专业资源,组织院校、法律服务机构、社会志愿者组织等单位开展双拥宣传,积极为部队和军人军属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形成多方参与、多渠道开展、多项目实施的依法拥军格局。
总之,积极深化“以情拥军、依法拥军”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双拥工作实现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之路。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其关系,积极探索其规律,全面深化其内涵,拥军之路才会更宽广、走的更远。
【篇五】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改革发展提供哲学智慧。
哲学是什么?有人调侃说:“哲学是把人人都懂的东西说得人人都不懂。”确有这样的哲学,故作高深,制造了许多“哲学方言”,让人望而生畏。显然,这不是真正的哲学。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呢?马克思在1842年写的《〈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一文中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独,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但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其抽象思辨常常“超出常规”“不切实际”,甚至“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他在念叨什么”。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正是在这种哲学观念的主导下,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潜心研究人类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认为没有什么超自然的造物主,创造世界的是自然界和人类自身;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自身运动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认为万事万物充满矛盾,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其每一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事物产生、发展和变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必须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做到思维与存在、理论与现实、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推动下,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样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通过历史上最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解放来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不掩饰自己的阶级立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出,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人民大众的哲学,《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攻击《莱茵报》在报纸上传播哲学是“不能容许的”,马克思针锋相对地指出:“哲学以前甚至曾经拒绝利用报纸,认为报纸不适合于作为自己活动的场所”,现在,哲学必须“打破自己的沉默,变成报纸的撰稿人”,让哲学走向普罗大众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精就精在它能反映历史律动、切准时代脉搏、凝聚实践智慧、回应大众呼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的哲学,只要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彻底消亡、共产主义没有彻底胜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仍然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走入历史低谷,西方个别人高呼“历史的终结”时,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却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治军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改革发展提供哲学智慧。
【篇六】
内容摘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要牢固树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理念,充分认识以双拥工作为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一要充分利用政治优势,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二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三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有效的配置作用;四要充分利用载体优势,发挥激励鼓舞作用;五要充分利用机制优势,发挥持久的助力作用。
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深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战略路径,也是双拥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推进“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建设中,充分发挥双拥工作在联系协调军地关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双拥平台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新成效,提升了双拥工作的新水平。
一、以双拥工作为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双拥工作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军政军民军地的密切协作,重视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的关系。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提出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重要思想,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早在1943年10月,毛泽东在谈到要“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时,就强调要有利于开展“对敌斗争和生产运动”,为双拥工作奠定了军队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思想基础和发展方向。全国解放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除了要处理好“轻工业与重工业、沿海与内地、个人与集体、地方与中央几个关系,还有经济与国防的关系”,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军民两用”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在谈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时也反复强调:“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大方针,为实现“两大建设”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根据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出要“逐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号召全党全国全军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提出了军民融合战略的总体目标,赋予了党的双拥工作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贯彻党执政兴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核心要义是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统筹布局、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这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之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反映了党执政兴国理念方略的与时俱进,必将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提升国家现代化水平,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大的跨越。
三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示时强调,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今世界,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军事革命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竞争力、军队战斗力的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度更深。网络信息时代的军队建设、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都是军民一体的,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能源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不走融合发展之路将难以持续。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实现安全与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国梦强军梦,吹响了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进军的新号角。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制胜之基,必将谱写开新图强的时代篇章。
二、以双拥工作为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迎来新机遇
一是面临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谋求经济和军事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政策取向,成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要趋势。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国防和经济建设的相互融合,十分重视军产学研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以通过整合整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抢占未来军事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因此,利用双拥工作平台,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促进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快速提升,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新军事革命浪潮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掌握世界军事竞争主动权、占据未来战争制高点的根本保证。
二是融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格局。“十三五”规划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利用双拥工作平台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就要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要求,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体系。要坚持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共享、平战结合,促进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产业、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统筹发展。
三是全面实施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的战略举措。地方各级政府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和强军兴军工作,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双拥工作为平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着重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要注重解决理念滞后的问题。有些同志的认识片面,认为讲军民融合就是“民为军用”,对“军参民”、军民互利共赢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本位主义”倾向,习惯于从自身和小单位的利益来权衡军民融合,功利化倾向较重,愿意“融”他人而不愿意被人“融”,缺乏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有的角色错位,觉得国防建设、军队建设都是国家层面、战略层面上的大事,与自己无关,把军民融合当成“分外事”和“软指标”,内动力不足。
二是要注重解决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的问题。在涉及军民结合行业管理、军民共建项目管理和国家资源统筹协调等方面,还缺乏通抓统筹的权威手段。在融合机制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尚未形成军民融合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奖惩促动的良性机制,信息交流不畅、需求对接不足、沟通协调不顺等问题仍较突出。在国防科研生产、武器装备采购、军品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以及相关经济补偿、产权管理、权责界定等方面,都还缺乏相关政策依据。
三是要注重破除军地资源转化共享的瓶颈壁垒。军工产业长期固有的“垄断性”对民企“参军”有较强的“排他性”,门槛高、障碍多等问题令不少有潜质的民企望而却步;军企进入民品市场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和激烈竞争,又要面临企业转型的种种困难,需要企业改制以提高融资、营销、创新等能力,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军民技术转移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存在安全保密、产权保护等诸多障碍。
四、充分发挥双拥工作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政治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必要导向作用。双拥工作经过70多年的实践砥砺,军政军民在密切协作中牢固树立了“军民一家亲”、“没有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先进理念,军政军民要大力弘扬这些先进理念,真正把推进军民融合作为共同的事业,形成军民一条心、军政一盘棋。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政治信念、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是军政军民之间最大的凝聚力。新时期新阶段军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必须坚持这个基础。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既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也包括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地方要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部队搞好军事训练、战备执勤和全面建设,满腔热情地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尤其要把科技拥军、智力强军作为重要拥军项目来抓,助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双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军民中蕴藏着的巨大创造能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要通过双拥使军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关系更加协调,团结更加坚强,社会更加和谐,从而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
二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组织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应有协调作用。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双拥工作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仅要搭好桥、牵好线,还要组织好、协调好,做到军民一体、平战结合,实现军地统筹、互利双赢。要健全组织结构,形成“党委牵头、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基层响应、军地互动”的工作格局,做到责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军民融合运转有序、推进有力。在搞好顶层设计,军地有关部门要围绕基础领域、产业发展、科技信息、文化人才、社会服务、城市防护、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制定军地融合建设发展的实施计划。打破军地、区域、行业、部门和系统界限,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实现多元素、宽领域、大纵深、高效益的融合发展。要完善法规政策,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规政策,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持久发展。探索建立各方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军民融合的扶持力度,吸引社会投资支持军民融合项目。
三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资源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有效的配置作用。深度发展的军民融合体系,要有资源要素的高度集成、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需要通过各要素的需求对接来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综合效益。要促进“全要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全要素”融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军地资源,达到军民资源的互通互用、军地资源的兼容共享,使有利于战斗力提升和生产力提高的全部要素实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双拥工作要促进军地之间打破界限,拆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让包括技术、人才、服务、资本、信息、管理、标准等所有要素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充分涌流,使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经济主体的一切优势资源都能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迸发和有效开发。要促进“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双拥优势,大力推进军队保障、人才培养、通讯技术、国防动员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向纵深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先进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要促进“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运用双拥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注重融合的有效性,尽最大可能让所有资源在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军地双方要强化全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双拥工作要成为军地双方互动的“润滑剂”,通过努力降低军地交易成本、体系摩擦成本和制度冲突成本,做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多种收益,努力提高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
四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载体优势,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发挥激励鼓舞作用。群众性双拥创建活动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力量。各级要充分借助这个有效载体,推动军民融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拓展军民共建活动的内涵。按照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军民共建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军营作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军民共建活动内涵,切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理念上升为“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融合实践,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要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把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切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对于稳定军心、民心,巩固国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社会稳定和国家**久安,通过双拥这个平台,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优抚安置政策,切实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好各种实际困难,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良好氛围。要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双拥创建活动要着力拓展和延伸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要着眼促进地方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高实际,助推基础设施建设、军民科研等重要领域融合;着眼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助推军地人才培养使用融合;着眼军队改革稳步深入推进实际,助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融合;着眼核心价值观培育实际,助推军地先进文化的共建融合,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牢思想基础和提供动力支撑。
五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机制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持久的保障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有相应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已经建立的双拥工作机构、党委议军会议、双拥联席会议、军地合署办公等制度机制的优势,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要进一步发挥领导决策机制的作用。落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职责,按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调整充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增强工作力量。要进一步发挥军地协调机制的作用。建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对接军地发展需求,协调军地之间需要共同研究和推进的事项。要进一步发挥工作推进机制的作用。双拥工作的机制制度中,要突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容,包括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提出重大事项的意见和建议等。要进一步发挥检查督导机制的作用。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双拥模范创建活动考评,加强考察督导,建立问责机制,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监督力度。坚持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