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临海市第六中学 徐小飞 317000摘要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促进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培养“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夯实“双基”,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构建支撑点、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问题的产生提供宽松的坏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注重过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技巧、利用研究性学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词 培养 问题意识 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索的开端,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但从目前的教学来看,提问大多由老师提出,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很少有提问题的。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学生的问题意识跟不上,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提高学生对培养“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成功的渴望。作为学生也渴望自己被老师表扬、被同学关注,而学习好、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者往往是被关注的对象,他们也是向老师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要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这种心理,教师在平时就要注重对学生 “问题意识”
重要性的引导: “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得出更为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而不是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是一个有创新的人。”,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产生“问题”对自身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发明大王”爱迪生有2000多项发明创造,就是依靠他在科学研究上质疑求新的意识和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才取得了成功。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创造发明并不神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到处都有创造的源泉,何不大胆质疑? 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二.夯实“双基”,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构建支撑点一个问题的发现、提出,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和依托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夯实,要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知识,通过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根据地理学的特点加强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地图基本技能(包括读图、填图、析图、绘图等)的培养。随着知识面的扩大、观察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学生会发现许多新奇的、用他目前已有的知识所无法解释的现象。为最终弄清楚这些现象,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并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三.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问题的产生提供宽松的环境洛克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学生的思维不是在紧张压抑的气氛中产生的,而是在松弛、宽容、令人愉快的环境中迸发的,只有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向老师提问,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同学辩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以为呢?”“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形成还需要教师能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笔者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尽量做到: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多一点表扬,而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简单的、复杂的、重要的、次要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比较幼稚甚至出现错误,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只有充分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地理教学心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好奇心和学习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好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疑问、困惑,唤起学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如在讲“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我先讲了个事例:“1998年7月1日欧洲举办4万只信鸽参加的“南——北”国际比赛,恰遇9分钟的太阳色球爆发,鸽子迷失了航向,从法国放飞的5000只信鸽英国只找到了280只。”学生听了后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是太阳色球爆发。又如在讲“大气环境问题”时,展示漫画“地球出汗了”、“破伞难遮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地球为什么会出汗?破伞是什么涵义?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带来了哪些后果?面临这些后果人类应该怎么办? 通过这样的设疑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五.注重过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技巧“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有的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发现问题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引出旧知识既可以促使学生回忆,又可过渡到新知识,还可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如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环境问题,高二选修Ⅵ概括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突发严重性的环境污染;而高一的必修Ⅱ
却是另外的阐述: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有学生提出:“怎么不一样,难道选修Ⅵ的有错?”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最终确定:两者都没错,资源趋于枯竭和生态破坏都是体现了生态平衡失调,两本书都提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问题,只是语言的表述不一样而已。2.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寻找问题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资料,有些理论、概念、原理、注释等可能因为其高度的概括而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想深刻理解它,就必须认真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如在阐述地球为什么拥有高级智慧生命时,教材是这么表述的: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但是为什么地球上有这些适宜的成分?教材并没有做任何的解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疑惑。由于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查阅资料、去思考探究。在问题的解决中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又锻炼了思考探索的能力。3.在社会的“热点”中发现问题当今世界新变化、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层出不穷,结合“热点”问题学习,能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现问题。如针对青藏铁路的修建完工,可以引导提出以下的问题:(1)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早在1984年就交付营运,为什么二期工程直至2007年才完成?(2)青藏铁路跨越了我国的哪些地形区?(3)青藏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以及运营后将如何保护环境?(4)化巨资修建的铁路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又如针对中国“嫦娥一号”
(Chang'E1)月球探测卫星顺利升空并成功进入工作轨道绕月探测的事件,可以提出:(1)“嫦娥一号”为什么在西昌发射?(2)“嫦娥一号”升空后主要担负什么样的重任?(3)“嫦娥一号”的升空为中国的宇宙探索奠定了什么样的地位?(4)我国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制定了怎样的探月计划?从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用结合的良好学风。4.在地图阅读中发现问题地理学是一门处理空间的科学,在地理学习中时刻面临着事物的空间分布,因此可以说地图是地理学者的另一种语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我时刻要求学生做到“图不离手,手不离图”,认真研读地图,并从地图的阅读中发现问题:如 “俄罗斯大部分的领土在亚洲,为什么称他是欧洲国家?”、“同处于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西亚、北非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中国却形成沙漠带上的“绿洲”?”、“为什么南极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京杭大运河为什么在济宁以北河段通航不畅?”、“为什么中国东部地区的等温线在1月大致呈东西走向,而在7月却大致呈南北走向?。 5.在诗词歌赋谚语中发现问题诗词歌赋谚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也熟悉、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谚语,现在却让他们从地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分析,这无疑会起极大的激趣作用。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指哪里?“海”又指哪里?真的“不复回”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是“残月”,?为什么“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你知道“天多高,地多厚”?“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为什么不是吹西南风?为什么“高处不胜寒”?“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为什么是“微微南风”,而不是猛烈的风?“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哪一种气候类型的描述?6.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探索问题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生就主动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四川人特别爱吃辣?”、“为什么夏季的午后多雷阵雨?”、“台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7.充分远距离联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都存在联想的天地。让新旧知识、不同学科知识、实践与经验互相碰撞,一定会促进思考,“碰”出一堆新问题来。如在学习了“洋流的影响”后,我让学生谈谈对对洋流的重新认识,学生联想后马上提出 “有杂志说北极熊体内也有DDT这种剧毒物质的存在,肯定是洋流的影响”、“怪不得郑和七下西洋,大多数是选取冬半年的时间出航”等等。六.
利用研究性学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他重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一般是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这就使学生感觉到有话可说,且认识到地理的学习能解决以前和今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感到学有所用,有学好地理的需求,进一步强化了问题意识。如针对同学中间存在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等问题,学生提出了《引导科学膳食,促进健康成长》的研究性课题,查阅了大量如何合理饮食以及不合理饮食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的资料,对20个班级的同学作了书面的问卷调查,并对所有在校就餐的同学作了一日三餐状况、对同学的吃零食状况、学校小店的销售状况也作了细心的观察。在不断的质疑、析疑中就如何合理饮食提出了大量合理化的建议,并以开主题班会、发倡议书的形式引导同学进行合理饮食。总之,只有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 地理(心得)之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2021-04-254页
- 地理(心得)之浅谈中学地理地名的教法2021-04-254页
- 地理(心得)之谈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2021-04-255页
- 精选地理老师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五篇2021-04-2516页
- 地理(心得)之浅议地理探究能力的考查2021-04-255页
- 地理(心得)之让“情趣教学”的学习方2021-04-252页
- 地理(心得)之提高班级地理成绩的办法2021-04-253页
- 地理(心得)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2021-04-253页
- 地理(心得)之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2021-04-251页
- 地理(心得)之“设、解、练、思”地理2021-04-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