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 KB
  • 2021-04-25 发布

美术(心得)之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美术论文之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 ‎ ‎  永顺县灵溪三小   王金洋 ‎  在湘西的猛洞河畔,自古以来就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毕兹卡”,即土家族。这些土家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有远销中外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及各种民间编织工艺等。‎ ‎  土家编织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土家织锦、竹编、藤编、草编等,下面就草编在我校的传承与发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  我校位于永顺县城东南方向,是一所中心小学。在校学生400余人,教师20余人,共9个教学班。其中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是随父母从边远山区出来打工或是外地到本地做生意的流动人口子女,仅少部分是本村村民子女,所以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每学期都有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转进转出。从某种程度上讲给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美术课教学方面的设备也几乎没有,美术教师也是由语、数老师兼职,因而美术课也几乎很难开齐开全。我是去年县教学系统改革、实行聘任制后才担任的美术专职教师,由于以前从事的都是语、数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不断为自己充电,向老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美术教育教研及课改活动。自从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土家民间美术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探索”课题组,工作的积极性更加增强了,在我校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把民间美术也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并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课题去开展,使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在我校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由于稻草、茅草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又容易寻找,所以,我最后把选材定在稻草、茅草上,用稻草、茅草来进行各种编织。这样,我就利用课外休息时间带着孩子们去田间寻找材料,并把它们带回来,让孩子们到课堂上去做。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布在教室里和操场上,把寻找回来的材料交给他们,并放手让他们去做。方法上独立思考,制作上勇于创新,同学们的学习也感到轻松愉快,眼、脑、手都得了充分的运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大大地提高了,想象力,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完成的作品也是千姿白态,形态各异。同时,学生从中寻找到了乐趣,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对美术课也改变了认识,重新树立了美术观,对人生的理念也产生了美好的追求。‎ ‎  这种美术课的开展:一方面,由于材料具有广泛性,所以它为孩子们的美术制作、表现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让孩子们大胆去思考,去想象和大胆创作美术作品。另一力面,这种教学,使我们把过去同现在拉在一起,使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又充满了生机,人们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使这种民间文化在儿童一代也得到了新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