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5 发布

历史(心得)之关注情感教育,焕发历史学科的生命活力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关注情感教育,焕发历史学科的生命活力 ‎ 历史论文之关注情感教育,焕发历史学科的生命活力 ‎ 关注情感教育,焕发历史学科的生命活力 摘  要: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情感世界。历史新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焕发历史学科的生命活力,必须要做到突出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启迪学生心灵,体验民族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放眼世界,让学生感受世界的文化、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包容的世界情感。关键词:情感教育    生命活力   人文精神  民族情感    世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论述中,十分突出地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他指出:“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李大钊曾经说过:“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分去说。”‎ ‎ 在社会生活中,情感表现出非常丰富的内涵,有以道德标准为评价尺度的道德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同情心、责任心、自尊心、良心和荣誉感等;有与审美情趣相关的美感,如愉悦、爱慕、满意、憎恶等;还有与人的各种活动相关的理智感,如兴趣爱好、成就感、怀疑、热爱、自豪感、进取心等等。情感的这些丰富内涵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启动和保持行为的内在强大动力,是与人的个性和人格养成关键,情感的发育和发展状况甚至关系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角度来看,重视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历史意识强调历史情感。历史教育专家于友西等人认为,历史意识的内涵包括民族的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等历史情感。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思路来看,都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都体现了历史情感和人文精神。如通过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启发考生对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的思考,同时又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启发考生实现自我,鼓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这都是情感教育的体现和实践应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却存在严重的学科功能弱化,甚至是异化的问题。历史学科内容被抽去了精神和情感,只剩下了干瘪的条条框框,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很枯燥的古董。这样,历史学科便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活力。其实,真正的历史应该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在本质上是与文学、艺术、诗歌相通的,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缺失了情感的历史不可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类历史。历史教育的功能及其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精神与情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关注情感教育。笔者尝试从三方面阐述具体的做法。一、突出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情感世界。事实上青少年最易于接受情感性的知识,最易于被生动、兴趣盎然的人物所感动。因此要焕发历史学科的生命力,首先要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因素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让学生能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使遥远陌生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而有灵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历史学科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最直接的是可通过历史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其他文字资料、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乐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关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历史人物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历史人物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在学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个模块的时候,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让学生自己主动走进这些历史人物,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物,介绍他们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讲出他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与此同时,每一个历史人物,我都通过音像资料向学生作最丰富、最形象、最直观的展示。形象具体地介绍这些人物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并向学生推荐阅览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活跃,积极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更重要的是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的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困难挫折的从容面对,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无不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内心情感世界进一步升华。使他们从中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从而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当然,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人物的教学外,历史教材中还有大量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元素。如在思想文化史中讲授辉煌灿烂的文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对古代文化作品的阅读、欣赏,陶冶情操,同时从内心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体验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在讲近代中国人们的抗争史时,可让学生在人类的进步与人类的鲜血的鲜明对比中,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从而更加珍惜人类的鲜血和人类的进步,使学生产生珍惜生命、不屈抗争的情怀和气节,产生对人类生命应有敬畏感。二、启迪心灵,体验民族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由此可见祖国的意识,爱国的情感,都只能产生于历史的过程之中,都只能奠基于历史的情感之上。我们常慨叹当代青少年缺乏爱国心,缺乏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那么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否触动过学生的情感,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以及对背叛祖国和人民的憎。的确,没有情感,就不可能产生对祖国的爱,没有情感的历史教育,也绝不可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与功能。因此,要焕发历史学科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从历史中激发出学生爱国、爱民族的情感。要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不能靠空洞的说教,不能只按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讲述,这样只会把课上得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难以激化学生的情感。民族情感的产生必须是要发自学生的内心。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依托,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做到“寓情于史”。如要让学生从中国四大发明中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我们可以通过史料解读毕昇升如何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艰辛探索过程或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古代造纸的过程、走向世界的过程,甚至可通过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对中华文明气势恢弘的展现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四大发明的魅力,从而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确立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又比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该专题的时候,如何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民族使命感,认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的构想是关键。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用余光中的诗《乡愁》、用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使学生民族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情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目前在统一台湾过程中两岸所作出的努力和遇到的阻力。言语之间,深刻体现到学生对台独分子的深恶痛绝,大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 在激发学生民族情感的历史教学当中,除了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依托外,教师也要调动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具有恰当的情感。教师自身情感的辐射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前提。课堂上教师充沛的情感和激情,往往比教师所教的内容更能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得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激昂时,可以如大江东去,“铁板铜琶”,急风骤雨,震撼人心;深沉时,可以如“晓风残月”,春雨入夜,温文尔雅。同时,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 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三、放眼世界,感受世界的文化、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包容的世界情感。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理解世界、融入世界,从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这种世界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从历史中对世界文化、文明成果产生深刻的情感,形成开放的、包容的世界情感,这也是焕发历史学科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学习中国历史易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那么学习世界历史更容易培养学生一种热爱人类文化、热爱世界的情感。因此在讲授每个模块当中的世界史内容时,历史教师应突出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点和对世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使学生以开放、包容的情感深切地体会到所有文明都有其自身特点,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都应该理解和尊重,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如在讲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时,不应仅仅让学生从知识层面上知道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和其运行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上进一步升华明确它的确立是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深刻体会该体制的确立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是民主与专制经过长期的较量最终确下来的胜利成果。只有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这是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要放眼世界,还要把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关注未来生活,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世界风云,关注人类命运。如从历史的角度让学生去关注全球社会中的霸权主义问题、民族主义问题、自然环境污染问题及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世界性的冲突和灾难。从而激发出学生较高的国际责任感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因此,教给学生“有思想”、“有情感”和“有生活”的历史,不仅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内化,适时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身在课堂,心怀天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按照学生情感认知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同时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情感教学的有效时空,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创造积极因素。只有这样,历史学科才能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活力,真正实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公民教育的功能,真正让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行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 ‎【参考资料】1、赵亚夫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赵亚夫主编:《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5、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