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实践越来越丰富,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欣喜之余,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一些问题依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困扰着我们,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面对。
一、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因此,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那种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复习导入打入了“冷宫”
,都在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就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于是,花样繁多,内容生动,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有牵强附会的情境设计包括在内了。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有益于他们理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有必要使用情景教学我们就用,没有必要时我们就不用,不能因为使用情景教学而破坏了数学的简单美。
二、能用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代替精讲多练吗?
精讲多练,是传
统教学中长期坚持的一种教学方式,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要求充分落实数学中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愉快地学习。于是乎,我们见到的数学课都变成了学生动手操作课,就是应用题教学也硬要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一些表演、实验、拼摆等活动派上了用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确实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整堂课感觉学生都在动,好像学生获取的新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生成的。但细思下来,这些活动姑且不说花哨,真正有益于教学内容的高质量的数学思维活动却不多,准确地说,大部分活动是一些用来充斥课堂的热闹活动,一些用来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垃圾活动,统计起来,其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所用的时间量也吓人,一般都不少于25分钟,如此算来,学生练习的计算时间少得可怜,活动和数学练习是不能划上等线的,必要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是不可少,但不可过量,不要挤占了学生练习计算的时间。好的传统要继承,不要一味地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用大量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代替传统的精讲多练,要还原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
三、评价滥用失真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许多老师都喜欢采用以下方式来激励学生。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诚然,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
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深思一下,不难发现,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是要把握操作的分寸。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激励性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成长,我们必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