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4-25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探析学生言语在科学课堂上的影响力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探析学生言语在科学课堂上的影响力 ‎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是一个令人兴奋和充满惊奇的地方,这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有赖于富有技巧的教师及其对教育的深刻思考。这样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关注儿童课堂上的言语,让处于最近发展区①的儿童及时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帮助,点燃学生热爱科学火花的人。他们懂得只有了解学生言语才能更好地施教,本文将来探析学生言语在科学课堂上的影响力。【关键词】 科学课堂;   关注;   言语;   最近发展区;  影响力语言在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对话和讨论是儿童学习至关重要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儿童的语言,聆听他们与学习伙伴之间的对话,发现他们正在讨论着什么或者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以及关注他们自言自语这一重要行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解释、指导、提供反馈并引导思考的方向,使学生切实地感受、体验科学的魅力。本人将从1、关注学生的对话与讨论,实现观点共享;2、重视学生自言自语的行为,鼓励学生解决问题;3、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到另一个高点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关注学生的对话与讨论,实现观点共享注释①‎ ‎:维果斯基在解释儿童如何学习时所用的一个关键概念叫做最近发展区。儿童往往在某个认知水平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维果斯基把这个水平定义为实际发展区。相对而言,他认为还有这样一个时间段,这时候儿童能在支持下解决问题,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对话与讨论尤为重要,这可以帮助教师诊断大量的学习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思维走向,有利于把单一的知识扩大化,实现观点共享,这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言语在科学课堂上的影响力之一。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言语能提供给学习者一种认知工具,使得他们可以思考这个世界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孩子谈论他们的经历以促进学习和发展。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他们,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知识。教师可安静地观察,聆听他们对知识的最初看法,了解他们更希望知道的东西。如在学习清清的水“哪杯是纯水”时,我跟学生说,“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三个玻璃杯,它们分别装有白酒、白醋和纯水,看看你们谁能找出哪一杯是纯水?”说完学生便对照着书本的图片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这时候,课堂产生了大量的学生对话,学生的思维在这里碰撞、跳跃。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些学生说的话,“老师,我猜这一杯是纯水,因为我看到它里面有泡泡。”“不对,我觉得最后一杯是纯水,你看,你看。”我问:“为什么你觉得这一杯是纯水,而不是其余两杯呢?”“老师,你看,我是按照顺序来猜的,书里面先说是白酒、白醋和纯水,这里又刚好有三个杯子,所以我猜第三杯是纯水。”我心想:学生居然还会有这种想法。我还听到,“我们喝一口不就知道了吗,酒喝了会晕的,纯水是透明白色的。”‎ 深谙一些心理学的教师,知道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是自然的,明白这是该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教师可以陶醉于小组之间的精彩讨论,但如果你是善于关注学生言语的教师,你会俯下身来倾听儿童的话,还会留意到班上有些学生“无话说”,可能他们对这个问题不太理解,或者还在为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而苦恼,你会发现他们欲言又止的举动,即使如此仍会听到他们的细语,像“我们来闻一闻,我听爸爸说,酒闻了会晕的,醋喝起来酸酸的”‎ 之类的话。学生的语言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向我们传达了太多的信息。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在自由地飞翔,彼此之间在交换着自己的想法,任何奇思妙想都有可能在这里发生。学生的对话使课堂焕发生机,学生独特的观点使课堂充满魅力,学生言语构成了对科学课堂的影响力。社会经验通过语言来进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社会经验在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经验是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进行的。让学生有机会交流彼此的想法是社会交往最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合作学习,就各自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并在他人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认知。共享观点之所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其原因不仅在于它让学生知道要思考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大家了解该怎样去思考,在交流过程中分享更多的新观点和看法。关注细节的教师会聆听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根据小组中的互动表现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评估。老师在学生的交流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必须组织任务以便将重点放在理解和意义建构上而不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答案。在小组完成任务时,老师还要仔细地监控整个过程以使学生的各种想法都能被充分讨论与解释。最后,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评估后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以保证自己是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学习“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这课时,我把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放在讲台上,学生已经忍不住开始讨论起来了,你会听到,“老师,杯子是用塑料来做的。”“不是,我家的杯子是玻璃杯子,应该是用玻璃来做的。”“杯子是用金属做的,像我的保温杯,外面还包着一层橡胶。”“老师,我还看过古人的杯子是用金石做的,像皇帝用的三角杯。”我试图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没有用。这个时候,你会为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兴奋而惊喜,在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你已经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你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把这火花燎原起来。你会更专注于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关注他们的对话与讨论,也为迎接他们在即要开始的探究活动中将培养起来的各种能力做准备。这一切的实施,离不开言语,言语在此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关注孩子课堂上的言语,善用这个工具,捕捉他们对话与讨论背后所蕴藏的灵感。让个人的资源变成多数人的资源,实现资源 共享这样一个效用,对建构有影响力的课堂有着极大的作用。二、重视学生自言自语的行为,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指导了儿童的发展。语言是控制和反映我们思维的一种途径。他的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一些现象。我们成年人都会自言自语。你一定不会奇怪,譬如你在做一件很难的事情,会自然说出:怎么会这么难呀?看到学生的作业做得不符理想的时候会抱怨:怎么会做成这样?这类的话。这是我们思维的一种反应。同样,儿童也会自言自语。当你走进教室看学生自由活动时,你能听到儿童那种“没有听众的自言自语”。如果你靠近点,你将听到他们一边完成任务,一边自言自语:“嗯,这个怎么做呢?”“自言自语起初是出声咕哝,然后内化并逐渐形成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有关研究支持了维果斯基关于自言自语的观点。当任务比较复杂或者对如何进行下去感到困惑的时候,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自言自语。得益于维果斯基的这个观点,我尝试着去观察、跟踪过会使用自言自语的学生,看他们每次在解决任务及考试中的表现,最后发现这部分学生往往能把任务完成得更好一些,并且考试成绩不会太差。在我教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叶子以比较它们的异同”时,我把各种各样形状的树叶作为样本带到课堂,让学生触摸和观察。经过我们师生之间的探究,我们得出叶子一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从几个方面比较了它们,我把它板书到黑板上,再让学生抚摩着叶子重复说了几遍。最后留了一大段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学知识或者发现的新东西。与此同时,我琢磨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有意识地靠近学生,发现一些学生把叶子拿在手里看来看去,并喃喃自语:“荷叶的叶柄在哪里,是不是中间那个圆点是它的叶柄呢,它怎么跟银杏叶、枫叶这些叶子不一样呢?”“好像这些叶子的外形不一样,有的是圆形的,而有的是有锯的,它为什么会这样。”‎ 而有些学生则没有说话,似乎只是一直盯着桌子上的叶子来看。最后我想检测一下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就特别请了刚才留意的那部分学生,发现会自言自语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我说的话并能作出相应的回答,而不大说话的学生则表现得没那么投入。最近研究也表明了,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比其他儿童能更有效地学习复杂任务。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本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遭遇挫折与困惑,他们为了解决难题,开启了身体内的“自言自语”应动机制,这种不需要听众的行为,只为了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内容和解决问题上。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关注到这种细节,就不会再轻易地说出:“孩子,把嘴巴闭上,认真思考!”请给予学生这样一种学习的特权吧。三、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到另一个高点儿童往往在某个认知水平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维果斯基把这个水平定义为实际发展区。相对而言,他认为还有这样一个时间段,这时候儿童能在支持下解决问题,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代表的是一个学习情景,在这个情景中,由知识更丰富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工作,可以促进后者的发展。学习者在每一个需要他们掌握的任务中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他们也只有在这个发展区时才能从帮助中获益。这个观点支持了为什么学校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做实验和解决问题。如今教、学法的转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方向,我把它看成是“最近发展区”‎ 理论的一个极大应用。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任务还不能独立完成,但如果有同伴或者教师的帮助,他们是可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拨、引导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是极其重要的。而这一切又是建立于学生言语之上的。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同样一个问题,学生独自完成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一样。某些任务让学生自己做的时候,他们显得很为难,但是经过老师的引导或者同伴的帮助,他们又可以完成,做得还不错。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施以帮助,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能在与比自己知识丰富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所获益,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还没处于最近发展区。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学生通过别人的帮助后有所进步,而在某些学生身上则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学习“白雾”从哪里来?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想吃这个冰棍吗,想吃的话谁能告诉老师你从它身上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呢?”以问题的形式开始了我们这节课的探究。而后我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讨论,并让他们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冰棍周围的“白雾”来自哪里?随后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确实需要老师的指导或者学习伙伴的帮助才能打开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了生物大家族单元的“蜻蜓与麻雀”和“鲫鱼与青蛙”后,即将要学习的是“壁虎与小猫”,当我要求学生先学的时候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壁虎属于什么类的动物,小猫属于什么类的动物”,竟然有学生冲到讲台前问我:“‎ 老师,壁虎是两栖类动物吗?”我说:“你再想想。”而这个学生的同桌就抢着要告诉他,“壁虎是爬行类动物,青蛙才是两栖类的。”我看见这个学生回到座位上,他的同桌还很兴奋地边指着书上的哪一页边跟他解释,“你看,书上第几页写着青蛙是两栖类,而第几页写着壁虎是爬行类,老师说过青蛙可以在水里面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这样的动物叫两栖类,这你都不知道。”“噢,我知道了。”当时我在想这学生说的比我还详细,有耐心。我感觉学生天生就有着一种愿意教别人、帮助被人的美好品质,教师应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质。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语以及行为中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时候对他们施以帮助,给予支持,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同龄人去帮助他们,最终把学生引领到另外一个高点。言语的美在于人类能通过它了解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而学生言语是建构有影响力、有魅力课堂的根本,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言语,给予他们最有效的教育,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给孩子学习,让科学课堂变成一个能影响学生、能发挥学生潜力的地方,让他们在这里把“今天的不可能”变成“明天的现实”。    【参考文献】: (美)埃根,考查克著;郑日昌主译,《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 [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陈允成等著;何洁,徐琳,夏霖译,《教育心理学:实践者—研究者之路:亚洲版/(新加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林华民著,《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五卷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