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5 发布

历史(心得)之浅谈历史课堂与语言艺术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浅谈历史课堂与语言艺术 ‎ ‎  孔坊中学查胜炎 ‎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苏联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和想法的重要的工具和沟通媒介,课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它传递的信息量最大,产生作用、获得反馈最快,取得的成绩效果也最明显,所以说教育教学语言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  我认为历史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教学语言艺术的修养,让历史课堂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真正做到“生动的语言 ,鲜活的表达,高效的课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一、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  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全面,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 言之有史,言之有据。它要求教师在叙述历史现象,讲解历史概念,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教学活动中,用语言这个特殊工具引人入胜地诱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真实的历史知识,使学生从中接受正确观点,得出科学的结论,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在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时,有两处值得注意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向学生讲准确、清楚,否则容易出现错误。第一处是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两个不平等条约,才霸占了整个香港地区。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收回整个香港地区。第二处是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只照本宣读一遍,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同以后教材中提出的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这样也可以把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 ‎  此外,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应做到语言确切 ,用词严谨。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称他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 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有的教师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难以做到严谨了。‎ ‎  二、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  历史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它的效果要通过学生受到的影响体现出来。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应当满足两个要求,一不但学生能听懂;二还要让学生喜欢听。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呢?‎ ‎  首先,运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能给学生”如见其人“‎ 之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课中,在讲巴黎和会时,我是这样讲的:英法美三个大国操纵着会议,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人称狡猾的”狐狸“。这个圆猾而又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70多岁了,说话的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人称能言善辩的”百灵鸟“。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说的比唱得还好听,但态度高傲,就像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似的。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三巨头“的面貌和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划得淋漓尽致。‎ ‎  其次,要使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一方面,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如我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教师课堂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味性,并不要教师脱离教材,远离大纲,任凭自己的想象,海阔天空,离题千里;也不能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更不允许哄骗学生,误人子弟。‎ ‎  三、语言的精简性和语调性 ‎  历史教学的内容多,课时少,如果教师把每单元、每一课、每个问题都讲到、讲透,课时不允许,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所以教师在把握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讲重点、讲难点,对一般问题略讲,甚至要忍痛割爱。例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教材有三小标题,我只选择重点,即讲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同时,还要注意语调的选择和运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口才艺术上为自己规定:会用15至20种声调对学生说:”到这里来!“声调对传递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在刚刚开始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时是这样导入的:”中国,一个象太阳冉冉升起的东方国家,她历经了五千多年的沧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从商代甲骨文的成熟到清代《红楼梦》的出版,从汉武帝的称霸东方到郑和下西洋这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伟大祖国的文治武功,在古代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但是,到了清朝后期,闭关锁国一百多年的大清国门竟然被英国的大炮轻易轰开,一支支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兵、绿营兵却在英国洋枪队面前成了惊弓之鸟,一个以发明火药技术而称雄于世的中华民族,到近现代在自己的国土上竟会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招牌的污辱,一个曾产生过《孙子兵法》和成吉思汗的国家,在近百年时间里竟遭受被迫签订两百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奇耻大辱。为什么会有这种愧对祖先的遗憾??“‎ ‎。教师运用丰富的语汇要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滔滔激流,时而如霎霎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在表达的技术上下功夫,如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叙述;什么地方要放慢语速做到一字一句都落到学生耳朵里;什么情况用反问句;什么情况用停顿,以便酝酿气氛,培养感情……‎ ‎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表达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