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4-25 发布

语文(心得)之现代诗歌教学应回归诗性的阅读——从《纸船》教学看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现代诗歌教学应回归诗性的阅读——从《纸船》教学看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 ‎  现代诗歌教学应回归诗性的阅读 ‎  --从《纸船》教学看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  温岭市第四中学    张晓剑 ‎  摘要:目前,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处于尴尬的状态。用开放的心态,回归诗性的阅读,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着手,分别从“情”、“读”、“品”、“悟”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只有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意境,最大限度地激活其发散性、联想性、创造性思维,使其与作品和诗人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达到“诗教”的目的。‎ ‎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   回归   诗性的阅读 ‎  诗歌,曾经是中国文学的主宰,发展到了今天,这个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的文学样式,却有太多的人认为它的地位很尴尬。对于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有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他们又普遍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感到迷茫:“读不懂!”‎ ‎  我们阅读一般文章的标准,总是要求文从字顺,主题鲜明,思想突出,一目了然,更多地遵循着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规律。能够准确地得到这些信息了,我们就说读懂了。但是,这些要求在现代诗歌中几乎都是无效的。因此,“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在当前倡导“大语文”、“人文语文”的教学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思考并尝试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建构诗歌教学的有效高质课堂,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  诗歌是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它最富有情感性、想像性、象征性,它是一个超现实的艺术空间。诗歌的阅读,应该放弃纯粹理性、纯粹思想性的解读,用开放的心态,回到诗性阅读的立场上来。所谓回归诗性的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性、想像性、象征性、超现实性。面向诗歌意象本身和语言本体,暂时放弃思想预设和解释企图,在对语言和意象的专注探触与重新体验中,融入生命感觉与灵魂,就会触及诗歌内在的血肉,得出思想或者引发你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感动。所以,笔者认为,打开所有的生命感官,用体会的方式回归诗性的阅读,可以尝试。下面就以《纸船》的课堂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回归诗性的阅读。‎ ‎  在“情”中体会,回归诗性的阅读。‎ ‎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的生命是感情,是激情,没有情就没有诗。”‎ 许多精美的现代诗歌都具有它独特的情感美,情感美激荡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冰心的《纸船》首先就美在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即浓郁真挚的情感美上。王君老师曾把《纸船》的教学实录命名为《情到深处自然鸣》,可见,这首小诗曾经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激起了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在“情”的体会中,让学生走进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使整个课堂被真情萦绕。唤醒沉睡的情感体验,这是回归诗性阅读的前提。‎ ‎  《纸船》教学中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  (课前播放《儿行千里母担忧》。)‎ ‎  师:同学们,曾经听过唱过这首歌吗?‎ ‎  生(众):听过。‎ ‎  师(深情地):是啊,一首歌曾让多少赤子泪流满面。1923年,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在她大学毕业以后,荣幸地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的奖学金。为了完成学业,她离开了心爱的家乡,远离了疼爱她的母亲,独自背上行囊登上了远赴大洋彼岸的邮轮。邮轮渐行渐远,对母亲的思念却愈来愈烈,她拿什么来解除心中的思念之苦?面对冰冷的船舱、苍茫的浪涛,排遣思乡之情,纸船便成了她的最佳选择。在为母亲折叠的那一只只纸船里,寄托了女孩对母亲所有的思念。她还为她的母亲写下了首饱含浓浓真情的小诗,想知道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吗?好,那先听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听完后请告诉我从诗文里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  (舒缓的音乐在教室里轻轻流动,学生凝神静听,老师深情地朗诵轻叩着学生的心扉。读完,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能告诉我你们听完诗歌后的感受吗?‎ ‎  生1:从诗文里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母亲那份深深的思念。‎ ‎  生2:我也有同感。‎ ‎  生3:诗人想母亲想得都流泪了。‎ ‎  生4:老师,我们还被你的朗诵吸引了,读得真好。‎ ‎  貌似寻常的新课导入,却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发了学生体会游子对母亲那种强烈的思念之情,拨动学生感情上的心弦,激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有歌曲《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铺垫,再加上教师本人深情的朗诵使学生一上课就受到这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方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母子深情感染着,情到深处,有的学生甚至情不禁地潸然泪下,这是真情的流露,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折射出语文课的独特魅力。‎ ‎  体会诗中的“情”,就是把握了诗歌的魂。回归诗性的阅读,情感的泛滥是前提。‎ ‎  在“读”中体会,回归诗性的阅读。‎ ‎  钱理群教授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事实上,基于诗歌的意义和声音不可分割的特征,朗读和倾听可能是一种更为直接也更为有效地进入诗歌的方法。反复地朗读,倾听别人的朗读,不仅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文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直接感知诗歌的声音,体会诗中的情感美与意境美,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从而全面地感受诗歌的魅力。作为现代诗歌的朗读,我们更应该力求用诗意的手法来引领这诗意的语文活动。‎ ‎  《纸船》教学中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听读诗歌,感知诗情 ‎  师:看来这首写给母亲的小诗真的是触动了你们的心弦。既然你们喜欢,就请你们读一读。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浓浓思念”的味道?你可以模仿刚才老师的朗读,在语调上、节奏上、情感上等。‎ ‎  生5:语调要低沉。‎ ‎  生6:语速要舒缓,读慢点。‎ ‎  生7:语气要深沉,要有想哭的感觉。‎ ‎  师:好,那就按照你们自己体会到的这种情感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吧!‎ ‎  (生自由读诗。)‎ ‎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展示你的朗读才华呀?‎ ‎  (生8朗读。)‎ ‎  师:同桌觉得他读得让你满意吗?‎ ‎  生9:满意,感情很深沉。我觉得他在最后一句的停顿特别好。‎ ‎  师:好,让我们一起把你们理解到的这份情感读一读。‎ ‎  (生朗读。)‎ ‎  这只是本节课读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进一步地感知诗中的情,而读的环节,更是贯穿了课堂始终。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酣畅淋漓”的读中感其情、悟其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要“读”,“美文”更要“美读”,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并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情感的体会,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停顿、节拍、韵律和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等。这样既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力求让学生感受、入境、品味、再现,达到对诗歌由浅入深赏鉴的目的。也正是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才能感受到诗词的意象,领悟到作品的内涵,让学生获得身心愉悦,促进其人文精神的培养。‎ ‎  诗歌在我们身上激发起一种尚未被意识到的需要,催生一种潜在的能力,让我们的心灵进入一个自由的境界--这个自由正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激发并创造人性。如果我们还渴望拥有这样一种人性,那么,读诗也许是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  在“品”中体会,回归诗性的阅读。‎ ‎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基于情感的语言运用,并以其轻盈的、生动的表象不断激发我们身上的审美能力和需要。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含蓄而隽永,具有十足的“文味”和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经验。‎ ‎  《纸船》教学中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揣摩语言,品味情感 ‎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想起了清代吴乔普的一句话:“思,若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意思是说一首优美的诗歌如同一杯陈年的美酒,醇香而浓郁。只有细细品尝,才能品出其中滋味,也才能更好地入情入境,读出更浓郁的诗味。‎ ‎  问题1:诗人用什么来寄托心中对母亲的思念?(纸船)‎ ‎  问题2:纸船哪里来的?(叠的,出现在诗文的第1节)‎ ‎  问题3:看看诗人叠了多少只纸船?有意义吗?(有意义,纸船越多代表对母亲的思念越多。)‎ ‎  问题4:用叠纸船的方式来解脱“我”思母之情的行为,是“我”一时冲动的做法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不是?(“从不肯”、“总是”、“妄弃”等,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是由来已久的。)‎ ‎  问题5:诗人将叠好的纸船抛在了海里,这样的小船儿漂浮在大海上经得起浪涛浪涌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有的……,有的……)‎ ‎  问题6:但诗人停止这样的做法了吗?哪些词看出作者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仍”、“不灰心”、“每天的”、“总希望”,可见她对母亲思念的执著。)‎ ‎  问题7:诗人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为什么还用了“求”字?‎ ‎  问题8:所以诗人到底赋予了“纸船”哪些含义?‎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反复读的过程。只有读思结合并注入真情实感,边读边“细嚼慢品”,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多读,才能读出语感,读出意蕴,读出情趣;同时,只有“细品”也才能品出特色,品出用意,品出精妙……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情。‎ ‎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歌必须以“品味”为课堂的核心,才能让学生领悟这一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 ‎  在“悟”中体会,回归诗性的阅读。‎ ‎  古人说诗无达诂。就一首诗而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丰富了一首诗的内涵,赋予了它不断增强的活力。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在这样一个不断重新阐释的过程中,作品的价值不但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了增值。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让他们自已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以挖掘出诗歌“意在言外”的丰富内涵。新课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 ‎  《纸船》教学中设计的第四个环节--激活思维,填补空白 ‎  设计1:这只纸船虽小,却载满了诗人对母亲厚重的思念。思之越切,爱之愈深。也因为我们心中爱,所以能读懂诗人的爱。这首深情的小诗不觉让我们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多年后,一首《纸船》驶进我心灵深处,使我明白母爱是盖在身上那暖暖的棉被;母爱是为我盛上的热腾腾的饭菜……同学们,联系你的生活,依照老师的说话格式,说出你体会到的母爱还是什么呢?‎ ‎  设计2: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爱的包围下生活,除了为我们日夜操劳的父母,还感受到了别样的爱。也许我们不能向每一个人亲口说一声“谢谢”,那就拿起我们的笔,仿照《纸船》中最后一个小节,向他们倾诉你心中的感动吧!‎ ‎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品味诗歌的意象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来填补诗歌的空白,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说话格式叙说自己对母爱的体验和感受。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诗人将自己的所感所悟用诗样的语言传达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但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能用诗意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悟,这就达到了诗歌教学中“悟”的目的。‎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金字塔上的塔尖。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追求“确定”、“唯一”,这样只会冲淡诗歌浓郁强烈的意趣,枯竭诗歌空灵润泽的灵感,使诗歌成为一堆冰冷枯燥的语言乱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意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其发散性、联想性、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其与作品和诗人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因此,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回归诗性的阅读吧。‎ ‎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  3、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  4、于漪、刘远主编,《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 ‎  5、于漪、刘远主编,《赵谦翔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 ‎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0‎ ‎  7、《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