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5 发布

数学(心得)之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而引出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其次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真理,培养创新能力。‎ ‎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在这种教学气氛中,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标下这种方法越来越显示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下面就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浅谈一二。‎ ‎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多年来对教师工作的一种定位,但其工作过程却忽略了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学生在其中的主动性与实践性。教师作为实施新课改的核心,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扮演着如下角色:‎ ‎  (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  面对新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学生能在合作之后构建自己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 ‎       (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一只大容器,而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的过程。‎ ‎  (三)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应融入到学生之中,成为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的知音。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真理。‎ ‎  (四)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  新课改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及时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教师要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多元化的评价,给学生以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 ‎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疲于教,学生疲于学,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新课标下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这种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       (二)创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 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积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比如,我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探究角的概念:猜测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验证——画一画验证猜测;结论——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此时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我们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试试看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操作后发现:是一个角。反思:角是我们已经认识过的图形,请大家回忆,刚才这个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学生回想了一下: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学生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已经和书上的结论几乎一致了。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反思”起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对操作过程的反思,学生就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角的形成过程、角的概念。‎ ‎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多用启发式 ‎  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例如,讲过三角函数的定义后,可以演绎启发学生得到三角函数的关系。首先就应表明目的:寻找各三角函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若中间发现不了平方关系,教师可给予暗示,让学生注意关系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影响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当学生因启发而产生“兴趣”‎ 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加。再例如:做作业时,学生一旦独立“发现”题目的某种解法,就会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时刻。如果某种作业,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方法,学生对这类作业的兴趣就会明显增长。‎ ‎  (四)改变策略、培养能力 ‎  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关系一堂课的好坏,还关系到我们国家兴亡和民族的兴衰。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逐渐树立创新意识。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是这样叙述的:“如果ax2+bx+c=0(a≠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x2=   ,x1·x2=   ”。这里出现了“如果…那么…”的因果关系,它表明了一个推理过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ax2+bx+c=0(a≠0)有两个根x1、x2这个条件”,也就不会有“x1+x2=   ,x1·x2=   ”这个结果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推理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一旦应用于解题,有的学生就只重视结果,而忽视结果成立的条件了。在教学中,我就有意地提问学生:请求出方程x2+x+1=0的两根和与积,于是有的同学马上就回答出:x1+x2= - 1,x1·x2=1,接着,我继续提问:请求出x2+x+1=0的两根。很显然:△=12-4×1×‎ ‎1=-3<0此方程无解。既然方程无解,为什么又可得出:x2+x+1=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同学们这才明白,原来忽视了定理成立的条件,赞成错误思维导向。通过这一练习的提示,使学生重新发现思维方式,加深了对定理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此基础通过分析、综合、转变旧的思维方式,发现新的思维方法,使自己的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 ‎      三、结语 ‎  总之,旧的教学模式是乏味的,不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表的要求下,教师既需要改变角色,又要改变教学方法,只有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把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  骆洪才.谈中学数学骨干教师的培养问题[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5).‎ ‎  杨建辉.新课程标准与《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变化[J].数学通报,2004,(9).‎ ‎  勒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子建,安徽阜阳人,安徽省太和县第六中学一级教师,硕士。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