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4-26 发布

语文(心得)之运用课文资源,提高作文水平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运用课文资源,提高作文水平 ‎ ‎  英山一中 王玲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把学生的课本当作作文素材的源头。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课文指导意识,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向学生灌输写作方法,以读促写,相信一定会逐步增强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作文水平。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做法。‎ ‎  1.引导学生揣摩、模仿课文的语言风格。‎ ‎  作文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很多学生作文的语言要么干瘪乏味,不够形象生动;要么过分雕琢,空洞矫情。其实,语文教材上有许多名家名作,堪称语言运用的典范。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抓住景物特点,运用通感、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格,描写了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生动,那些平时语言干瘪乏味的同学,如果好好诵读,悉心揣摩,一定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再如,同样是朱先生的名作《背影》,语言质朴,情感深挚,认真揣摩后,可以很好地矫正学生作文无病呻吟、“为文造情”的时弊。其他如孙犁《荷花淀》的语言,写景语言富有诗情画意,人物语言乡土化与个性化完美融合;《拿来主义》论辩语言的犀利深刻等,都是很好的揣摩学习对象。‎ ‎  2.引导学生借鉴、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 ‎  我们课本上的很多课文,不仅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而且还往往鲜明体现了某种写作技巧,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如学习《陈奂生进城》《守财奴》时,可以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着重训练学生运用夸张、反讽手法刻画人物;学习《拿来主义》,可以借鉴课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深入浅出地阐述抽象道理的方法;学习《剃光头发微》,我们可以运用其中小中见大的杂文写作手法,来针砭时弊,加强作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等等。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片段作文或构思写作提纲的形式,来深化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这种小型的训练大多能在课堂上随堂进行,耗时少,符合作文训练由小作文到大作文这一循序渐进的写作规律。长期坚持这种读写结合、现学现用的训练,一定能够促使学生自觉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也会大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  3.提醒学生注意积累素材,使作文内容丰富、充实。‎ ‎  要写好文章,材料积累必不可少。从理论上讲,作文素材的源头是生活,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有时我们还必须借助阅读尤其是课内阅读来弥补生活的不足。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本是一个蕴藏丰富的作文素材宝库,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很多文章中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近几年,一些作文命题的考查,大都可以从课本中选取一些典型素材。比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作文题,课内很切合题意的材料就有《失街亭》中孔明重用马谡的反面事例,还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美我”的事例;再如与“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相关的材料作文,有很多考生都联想到课本上都德的《最后一课》,甚至包括历史课本上“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的屈辱历史,都是非常切合题意、很有内涵的素材。‎ ‎  4.指导学生接受课本所蕴含的思想启迪,使作文立意深刻、新颖。‎ ‎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和细则中“发展等级”有两条要求——“深刻”和“有创新”(其中包括“见解新颖”),但学生囿于自己的年龄、阅历和思维水平,往往很难达到这种高度。其实,课内很多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往往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它可以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可以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如果老师在教学课文时,注意在这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或许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其思想认识的不足,促使其作文立意向深刻、新颖的标准靠拢。比如,在教学庄子《逍遥游》时,我们不是仅仅把“逍遥”当做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是一种摆脱一切现实社会的束缚从而达到的绝对自由,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逍遥”‎ 的积极的现实意义,即它实质是一种摆脱名缰利锁束缚、蔑视权势、追求个性自由的傲岸不羁的精神。由此,我们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体现了“逍遥”精神的人和事,如庄子钓于濮水、对楚王礼聘为相不屑一顾,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这样,学生如果碰到了与“出和入”相关的作文题,结合“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一段材料,就很容易写出见解深刻新颖、材料丰富充实的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