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6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让科学教学切实做到“科学”高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如何让科学教学切实做到“科学”高效 ‎ ‎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大主题。但我们常常发现有些科学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在积极合作探究,实则是表面现象、课后学生头脑里一片空白。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必须立足课堂、锐意进取,理性地对待课堂教学,正确面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效课堂”的提出,正是对当前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升华,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  如何让科学教学切实做到“科学”高效呢?多年的所教、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 ‎  1、目标定位要兼顾。‎ ‎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课前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  2、解读教材备好课 ‎  解读教材即是教师对教材的有效研读。有效研读教材是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演绎出教材的真谛,使自己的教学预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课件,积极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  3、材料准备有结构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 ‎。实验、探究需要很多相关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进行。科学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上一些活动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解决。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材料,会影响活动的开展。教师应该想办法帮助学生筹备材料,为学生探究扫清道路上的障碍,让科学活动顺利进行。‎ ‎  例如教学《土壤与植物》。课前要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的图片、文字资料;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准备好本课的实验材料——三株长势大致相同的同一种植物、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确保本次探究的顺利进行,还应准备实验记录、资料卡等。要注意实验材料能保证正常使用。要认真检查了解器材的不确定因素(灵敏度、气密性、注意事项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可操作,避免“关键时刻掉链子”。搜集材料要丰富多彩,不能让材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制约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宽度,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交流的余地。……‎ ‎  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创设高效课堂的有效保障。‎ ‎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交流习惯 ‎  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飞碟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飞碟准确地接住,玩飞碟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既要擅长倾听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发言,更要教会学生善于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  汇报交流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现象作出解释,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依据。而一个学生在汇报交流,其他部分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探究活动或无目的的玩耍中,没有养成倾听同学汇报交流的习惯,生成资源得不到共享。有些学生倾听后质疑少,不善于对同学发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进行补充,缺乏争议和验证,也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倾听学生对汇报进行点评,对汇报较好的学生及时赞扬,对汇报不够好的学生要善于寻找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另一方面要重视汇报学生汇报交流时的语言表达,力求做到科学规范、准确简练,达到吸引别人注意力的目的。‎ ‎  学会和教会倾听是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也是提高科学课堂效果的重要条件。‎ ‎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亲其师,信其道”。要实现课堂高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多下工夫。‎ ‎  1、巧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朱熹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作为科学教师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过程的纽带,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经过循序渐进的激励引导,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现象或事物提出相应恰当的问题,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进而乐于探究。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急切的求知欲去开展对空气的探究活动,上课时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实践:两个空矿泉水瓶,两个漏斗(其中一个套有橡胶塞),先用无橡胶塞的一个漏斗直接插在一个瓶口上灌水,水顺利从漏斗流入瓶内;再用有橡胶塞的一个漏斗在另一个瓶口上插紧后灌水,当水倒入漏斗后,水却进不了瓶子。“奇怪”的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后来同学们猜测到是瓶子的空气“作怪”,但对“水为什么流不进瓶子?”仍然无法解释。因为他们原有的经验是:空瓶子、空杯子等容器中虽然有空气,但却能装其他东西,现在看到的现象却不是这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想研究空气、了解空气的强烈欲望由然而生。‎ ‎  2、亲近自然,培养探究乐趣。‎ ‎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因此,教师要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贴近大自然,在磨练和提升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探究空间,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经历和体验。‎ ‎  例如教《我的大树》一课,可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任意挑选一些大树进行拓印,学生兴趣高涨,快活地像一只只啄木鸟围着各自喜欢的树上下地挥动着双手,拓印、拓印……没有一位学生搞其他的东西,实验完毕学生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带回教室,教师把它们全部贴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最多,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树纹大,有的树纹小……“为什么会这样的呢?”疑问顿生,老师叫他们带着问题再次走出教室,很快他们就找到答案。整节课在教室里不过几分钟,但却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应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自然去观察、去实验、去发现、去体会……‎ ‎  3、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结构。‎ ‎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限制,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 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很难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科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环境。现代信息技术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如教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一课,学生对微小世界里面的许多东西看不清楚,对细胞的作用更是不甚了解。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微小世界里面的许多东西,还能利用其连续播放画面的技术,使学生看到红细胞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全过程。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教学《青蛙》一课时,在讲青蛙是怎么捉害虫的时候,由于播放青蛙捕虫的视频正常播放速度比较快,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用慢镜头播放,使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一只大青蛙张开大嘴,倒在下颌的长舌像张开的折尺一样伸出来,舌尖一下子粘住了一条虫子,又一折,送进嘴里去。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屏幕上。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灵活播放。青蛙捕食这个讲不清,道不明、实验又极难做成功的难点,就迎刃而解。‎ ‎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科学教学“科学”、高效的关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