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1-04-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英语论文之英语课文教学与学生阅读思维训练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与学生阅读思维训练溧阳市光华中学 孙志歆 一、
问题的提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高考英语命题的趋势是“突出能力,侧重思维”。在NMET试题中,始终贯穿着观察、记忆、分析、对比、联想、想象等诸项思维活动的考查。而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重词句讲解,轻篇章分析的现象,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因而学生碰到一篇文章,往往单词大致认识,内容基本不懂。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都在默默地思考,认真地研究,大胆地探索。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课文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以求同行们批评指正。二、课文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一般说来,课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二个层面,即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和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图示如下:
知识要求----识记 语言点
能力要求----运用课文教学 知识要求----常识性知识的掌握阅 读 疑难词句的理解 能力要求
课文内容的表层、深层、综合理解根据图示,课文教学的二个目标要求孰重孰轻,孰难孰易,一眼便能看出。而这“重点”和“难点”恰恰是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战略要冲”
,是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也正是我们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难题。三、课文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对课文语言点的教学,一般教师都能较好地完成,这里不再赘述。对于课文中常识性知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浅表性内容,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也大都能充分地理解。而要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阅读训练,启迪他们的阅读思维,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有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有较丰富的百科知识。同时还要爱钻研,肯动脑,能吃苦,要有甘为人师,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精心备课,认真思考,全面吃透文章的篇章结构,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剖析作者的意图观点等。同时对任务和事件的背景资料也要有必要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文,利用课文,做到钻进去深入挖掘,跳出来精心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内容的理解要求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讨论题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他们对文章的分析领悟能力。四、课文教学的步骤和方法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过程。遵循这一规律,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浅表理解、深层理解、综合理解等几个不同层面精心设计阅读理解题,给学生提供梯状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较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理解赏析能力。
1.快速阅读,理清脉络,获取表层信息。这是进行课文分析的第一步。只有对文章的框架结构,作者的思路走向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隐含信息,解决难度较大的设问。如在学习SEFC
Book 2A Lesson 14 “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 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o are the
main workers for producing a newspaper? And what are their main jobs?
通过快速搜寻,同学们马上就能捕捉到需要的信息,并争相回答。 1) holds a meeting with … and decide … the
chief editor 2) decides … on the front page 1) check information 2)
telephone people … the reporters/journalists 3) do telephone interviews 4)
type their stories 1) decides which photographs are needed the picture
editor 2) chooses old pictures 1) take the
pictures of … the photographers
2) develop pictures 1) read the stories and … the other editors 2) write
headlines for … 这时我因势利导,接着提问:What is their working order?
同学们稍作思考,即排出了他们的工作顺序: The chief editor holds a meeting with … and decides …
The reporters 1) check information 2) telephone people and … 3) do
telephone interviewThe picture editor 1) decides which pictures are to be
used2) chooses old pictures from …The photographers take pictures of … The
reporters return, type their stories and …The photographers develop
picturesThe other editors read the stories and … and write headlinesThe
chief editor decides … on the front page The newspaper is printed and
delivered … 这样同学们对“
报纸是怎样编排出版的”这一问题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2.详细阅读,深入思考,挖掘深层内涵。语言学家一般把阅读理解过程分为四个层次:
①字面理解,指对文章字面意义的理解,包括辨认词义、句法结构,了解文章的大意、细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顺序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②推断性理解,指读者根据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与逻辑判断,从字里行间推测作者隐含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包括从上下文推测词义,事件发生的原因、顺序和结果,人物性格和中心思想等;
③评价性理解,指读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评价原则,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如评论信息的真实性、事件的可能性和结论的合理性,并表明自己的态度;
④欣赏性理解,指读者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兴趣爱好来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包括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技巧方面的感受、体验、鉴别和欣赏,是一种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交融一体的心理过程。词义、句意的理解特别要提示学生当心普通用语的非普通含义,专业术语的普通含义,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代词的含义,以及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如`99NMET阅读理解题D篇中有这样一句
“There have been many myths about safety belts
ever since their first
appearance in cars some forty years ago.” 若把划线部分改为 ever since they first
appeared in cars 同学们就会一目了然。又如,SEFC Book 2A Lesson 14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语言简单,但指示代词
“this” 却多次出现。为此我们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准确找出下列句中 “this” 所指的对象。 a) This is called
“doing one’s homework”. b) Doing this can save a lot of time and money. c)
In this situation, everyone has to move fast. d) Sometimes this will have
to be changed. e) Doing this is more difficult in English than in Chinese.
f) This is done on fast-moving machines. 不难看出,这些 “this” 均应有所指,绝不含糊:a)
checking information b) using old pictures from the newspaper’s own
picture library c)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happens suddenly, such as a
big fire breaks out, or an important person dies,
and so on d)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n the front page e) writing headlines for the stories f)
printing the newspaper. 如在教学SEFC Book 1A Lesson 42 “American Country
Music”
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快速搜寻50年代,60年代,90年代等不同时代美国流行音乐的主题,接着让他们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并展开讨论: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流行音乐的主题各不相同?在他们眼中流露出思考后的迷惘时,我以及时指出:音乐和文学、绘画等其它文化艺术一样,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折射出时代的主旋律。然后,引导学生列出下表,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年代
社会背景 主题 50 朝鲜战争结束,社会生活相对平和。 love; money 60 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人民反战反政府情绪高涨。 angry
with society; making fun of political leaders 90 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远离自然。 feeling
alone; thinking of good old days
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试分析中国不同时代如30-40年代,50-70年代,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音乐的主题及时代背景。这样既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他们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提高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增强生活能力和改造自然,建设社会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SEFC
Book 2A Lesson 18 “Charlie Chaplin”
一课,文中讲到Chaplin初到美国时三个月不到拍了11部电影,第一年拍了35部电影,产量可谓高矣。然而1940---1966年期间总共才拍了6部电影。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同学感到问得突然,左思右想不知答案所在。其实文章已明确指出:
The development of films with sound became a problem for Chaplin, and he
was uncertain about making films with dialogue.
原来初时年轻的Chaplin由于其独树一帜的滑稽舞台形象在无声电影时代独领风骚,颇具泰斗之势;30年代后面对有声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他“老人家”却望而却步,不知所措,随着默片的淘汰而至泯灭,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3.反复阅读,联想认识,深刻理解全文。在基本获取文章表层信息,细节难点、深层内涵剖析思考后,我再让学生从问题中“跳出来”,站在新的高度上再读课文,从而对文章的主题,事件的背景和结局,主要人物的评析,作者的观点意图等形成较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SEFC
Book 1A Lesson 22 “A New Car Factory”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阅读细节,查找:What will be one of
the results of the new car factory? 答案一共有十多条。接着提问:Why is it good news for
the people of our city?
同学们能马上把刚才的回答串联起来——原来,汽车城的建造对省市人民有这么多的益处。这样问得自然,答得轻松,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再如SEFC
Book 1A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文章结尾对林肯作了终结性的评述:Today, Abraham Lincol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of all American presidents.
我们从结论反推回去,问了一个 “Why?”
同学们又回到课文,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综合,找到了从“童年时代的勤奋好学”到“青年时代的志向抱负”,再到“
总统任上的呕心沥血”以及“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全体人民的自由而献身”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论据,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林肯总统的伟大。五、结束语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其中词汇、语法和文化等知识,以及思维、观察、注意、想象、联想等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护以及思维能力的开启与拓展是学好外语的前提和关键。因此课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使他们能读会看,勤思多想,从而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外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
参考书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英语》 第一册,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2 3. 《阅读能力培养》 刘 兵 编著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8.8 4. 《左学右练英语阅读》(1)(2)(3) 赵世平 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