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4-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小得
“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师必须从人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关注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世界在日新月异的改变,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保证,她也随之变革,开始采用新教材。众观我们的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新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就拿课程内容来说,课文的选编除了传统知识编排外,更注重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正体现了“学语文,学做人。”
新教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必须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全部精神世界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往我们的语文课,教师以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能力与思维的发展为己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仅仅关注这些则又是片面的。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没完成“学语文,学做人”的教学要求。可怎样才能达到“学语文,学做人”的教学要求呢?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以情贯穿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做到“以情贯穿语文课”呢?
一、 以读代讲,感悟深情。
很多感情丰沛的课文,不能单靠老师干瘪瘪地讲解,或高呼几声口号来感染学生,而靠对课文深入细致的读,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从而自然而然的产生由衷的情感。如我在教学生学习《难忘的一课》时,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该怎样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呢,这时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讲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时就要靠“以读代讲”。但这里的读,又不是普通的读,老师要舒缓有致,抑扬顿挫地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跟随,一唱一和自然合拍,且层层深入,师生的知、情、意、行也在这一境界中愈加默契。最后,学生动容了,深深的被台湾老师台湾学生的爱国之心,民族情所感染,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这种感情是师生们发自内心的情感。因此,本课的学习一直在一种激情氛围下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整堂课老师没有一句大声要求学生要爱国什么的,可学生自己就非常激动,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就在读的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中,有的课文介绍的场景、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情感,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没有见过的,不是用语言表达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的。如果这时候老师只用言语讲解,只会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配合的学生呢,点点头,应一声“是”,不配合的学生呢,如听天书,甚至冒出“杂音”,做出“怪举动”
。比如,两年前我曾经听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由于学生不了解地震知识,不知道地震的可怕,当老师讲到房屋垮塌,大地裂缝,天象异常时,学生不但不怕,反而觉得好玩,甚至联系到动画片,想到超人等科技片,问老师是不是地下的怪物在作怪,可以叫科学家请超人来帮忙,当老师否决他们的想法时,学生们并没有停下来认真听课,有几个甚至大声的讲起超人的“丰功伟绩”来。整堂课,老师讲得激情昂扬,热泪盈眶,可是学生却无动于衷,注意力反而被其他事吸引了,没达到老师预设的期望。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我在上这一课时,课前我找来了《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如果现在上,可找5、12地震的纪录片或叫学生讲讲自己在5、12地震中的经历、感想),让学生看地震发生时的悲壮场面,学生被深深震撼了。在此氛围下,我再上这一课时,所有学生都怀着崇敬的心来学这篇课文,真正的明白了文中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以及他们行为的伟大,明白了是父与子之间深深的爱创造了生的奇迹。在教学时,我又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语言来分析理解,让学生在受到情感教育的同时,也掌握了刻画人物的写作技能,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我在上《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也利用了多媒体,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在一声声“哇”
的惊叹中,感受到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巨大的博物馆。在一片辉煌中,我突然出示圆明园在大火后的废墟,到处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这时,不需老师讲解,学生脸上已出现惋惜之情。教室里一片安静,随后,声声讨伐之词在教室中想起,是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谴责,是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唾弃,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心。这不正是多媒体令之水到渠成的吗?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联系生活实际,以情感情,学会做人。
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因此,我们在上这类课文时,不能为上课而上课,应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在生活中学课文,学课文中又让现实生活存于其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比如我在上《学会看病》这一课时,并不急于进入课文学习,而是先让学生谈谈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讨论:考试失败被父母打骂,父母让幼小的自己独自上学,独自承担家务……这种种“不人道”的行为,是父母不爱我们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分成两方进行了辩论。俗话说:“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们在争辩中渐渐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抓准时机,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学生自然而然的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体会到了文中母亲对儿子深深的、负责任的爱。同时学生在清楚文中母亲的情感变化中,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这真是生活中学课文,课文中存在生活。教会了学生理解、感恩父母,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到了以情感情,以情贯文。
总之,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万变不离教学宗旨“
教会学生成才。”只有做到“以情贯文”,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学语文,学做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