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7 KB
- 2021-04-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家风征文5篇与纪念建党99周年心得6篇
家风征文5篇
【篇一】
家风与家教是一个家庭健康生活的根基。我所理解的家风和家教,是家庭给予孩子们最初始化教育。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浅谈生活中的家风与家教,也许并不能用文字去定义它的正解,也不能任意评判它的对错,我认为它们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因此,我的家风与家教体现出最重要的三个字,那就是:“孝,俭,谦”。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孝敬父母也是创建和睦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照顾瘫痪卧床的爷爷7年之久的情形总会不时浮现。那时的我刚上初中,每天清晨父亲都会比我们提前半小时起床熬粥。等到6点钟爷爷醒来,父亲会趁着天上的日头还不太大,先推着爷爷去外面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回来后母亲把脸盆端过来,毛巾拧干,帮爷爷洗脸刷牙。等到7点钟粥熬得浓稠之后,父亲把粥吹凉,喂爷爷吃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和母亲重复做着同样的事而毫无厌烦之心,就是为了让爷爷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晚年,那时的我就告诉自己,等父母老了也要对他们孝顺,诚然,简简单单的陪伴比世界上任何的誓言更能打动人更让人心中充满温暖和力量。
正所谓:“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一种公认的好习惯,更是一种美德。说起节俭,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只有勤劳、节俭日子才能过得好,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
记得那是2012年的一天,父亲要在家里请客人,中午的时候,家里来了许多亲戚,这下该我们忙活的时候到了。我为亲戚们洗水果,父亲为大家沏茶,要说最忙活的就是我的母亲了,不长时间,她就为大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他们都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夸母亲手艺好,下午客人走了,我帮母亲收拾吃剩的饭菜,当我把饭菜倒进了垃圾箱时,母亲看见了严肃地对我说:“干嘛到掉了,别浪费粮食啊,不要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感觉有资本了,该珍惜的劳动成果还是必须要珍惜,你不知道我和你爸年轻时候有多不容易,过年也吃不上这么一顿饭”。母亲的一番话让我感触很深,从那以后,我懂得了节约,懂得了珍惜。现在已经结婚的我更加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母亲的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父母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品行和修养的重要体现。这些话都说明了谦虚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从而不断进步,骄傲自满只能停步不前。
说到谦逊,不得不提起我的父亲,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他的职业生涯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不少,培养出的徒弟也遍布各地,领导们对他赞赏有加,但他总是谦虚的说着同样的一句话:“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虽然现在父亲已经退休了,但是他对工作还是充满热情,家里也经常有一些年轻上进的小同志向他来“取经”,父亲喜欢这些年轻有为谦虚好学的孩子,然而父亲在我眼里就是这么一个谦虚的人,父亲的言传身教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渗透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
点点滴滴的回忆,让我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恩,家是起点,是寄托,是归宿。家人是师长,是朋友,是另一个自己。好的家风与家教可以帮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然而,没有国哪有家,正如那句唱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千万个家庭有好的家风,国家就和谐稳定、蓬勃向上、国富民强。
我相信,在党中央正确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我们会重视家教、涵养家风,着力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善尽美,牢固树立社会文明和谐新风。
【篇二】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良好的家风家教是立家之本。诸葛亮《诫子书》《傅雷家书》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著名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终身的财富。
我出生在瓦布渡,那是藏在弥渡牛街哀牢彝乡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整个村子不过50户人家,都为白姓。虽地处边远,属贫困山区,却人才辈出,被誉为“文墨之地”“秀才之乡”。这里的人们勤劳节俭,善良淳朴,尤其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家风源远流长。
在我的记忆中,父辈们虽多为农民,整日在贫瘠的土地上耕作,却有好多人写得一手好字,出口便能成章。他们以懂知识为荣,以做人质朴谦逊为荣。父辈中有好几个是当老师的,并教过我。还有一些人,靠读书走出了大山,走上了各种工作岗位,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
80年代,我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小山村,乡亲们才刚刚解决了温饱。我,姐姐,年迈的爷爷,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叔叔,一个家一穷二白,生活的重担山一般的压在了父母肩头。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贫瘠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但一家人也只能以吃玉米面为主,极少吃肉。
尽管如此,父母从不落下对我们的教育。“见到认识的人要叫一声”“走路遇人要先让”“砸锅卖铁,我也要把你们送出大山去”……父亲的声声叮嘱至今在我耳畔回荡。偶有闲暇,父亲常读书看报,对我有很深的影响。有一次,父亲将我带到楼上供奉祖宗牌位的家坛前,指着当中一个领牌,教我读上面的字:“天地君亲师位 ”告诉我,老师是天地,父母之外最亲最重要的人,必须尊敬。那严肃的神情,深沉的目光,一直在我记忆深处。我在村里的小学校旁,玩的时候经常看到大人们把青菜、鸡蛋送给老师去,经常为他找柴,打水。后来我读书了,便专心跟老师学习,从未跟老师顶过嘴。
父亲年轻时教过几年书,命运多舛,最终回了家;妈妈不识几个字。然而都懂得知识的重要。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田间地头学会了爸爸教的一些简单的汉字。他们潜移默化地教给我们勤奋做事,踏实做人的朴素道理。这些,恰恰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他们的勤劳持家,使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我在父亲潜移默化的教育下,爱上了学习和看书。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常常把书包背到放牛山上,在看顾牛羊的间隙,抓紧时间做作业和看书。左邻右舍,大伯大爷家,没有好的家具,却每家都会有那么几本连环画,故事书。我常常跑到他们家借来读。《360个民间故事》《哪吒》《铁道游击队》……我如饥似渴地翻读着。书籍带给了我太多益处!当然,这是我在多年以后才明白的。
我在完小读书时,校长是村子里的一位大伯,语文老师是我二叔,我成绩还算可以,他们便给了我很多鼓励,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家族中有位大哥,是牛街乡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弥渡一中教书,他成了我的偶像。我那时已暗暗立下志向,要靠读好书走出大山去。
最难忘记那个雨季,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全家人欢喜得睡不着。然而,欢喜之余,昂贵的学费又使父母发愁。他们们拿出了所有积蓄,仍然差很多,于是不得不四处借债。雨季,正是家乡的野生菌遍地生长的季节,采来可以换取微薄的收入。那个雨季,除了晚上睡觉的时间,父母几乎都在山林中穿梭奔走。多少次,大雨将衣服全部淋湿淋透,鞋子磨破了,衣服被灌木勾刺勾坏了,还不舍得回家休息。
有一天早上,鸡还没叫父母便出去了。但到中午12点都还没回来吃午饭。大雨如注,一直不停。我担心极了,留好的午饭热了又热。一直到1点多他们才回来。当时我见爸妈衣服上淋淋漓漓全是水,嘴唇因为疲惫和寒冷的煎熬而没有一丝血色。母亲的头发都散开了,父亲的脚上不知被什么刺勾到了,鲜血还在流。我吓坏了,忙上前去看他的脚。妈妈忙说:“别担心,我们采到了好多菌子,你的学费已经差不多了。”爸爸也是一脸欣慰地笑。我转过头去,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到师范学校报到前的一个晚上,我家屋里围满了人。乡亲们你10元、我20的给我送钱来。村里一位教书刚退休了的大爷,特地在我家门前放了一串鞭炮庆祝,并把100元钱塞到我手中,殷切地嘱咐我好好学习。父母不愿收大家的钱,结果大家都生气了,方才收下。等人散尽了我数一数,一共有500多呢!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年代,已够我三个月的生活费了。我心中感动,泪水湿润了眼眶。乡亲们这么做,既是帮助和鼓励我,也是他们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在我身上寄托着深深的希望啊。
如今,住进了钢筋混泥土的城市后,我几次想接父亲出来一起生活,父亲不愿拖累我,仍然在老家一个人耕作着那几亩薄地,自力更生。但他时不时给我打电话,总要问起我的工作情况,叮嘱我勤勉工作,不能辜负了社会的期望。
现在,我离小山村是越来越远了。而家风家训却深深种进了我的血脉。如今,教育女儿,我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每次回乡,见到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还是那么亲切。看到他们仍旧在耕读传家,又由衷地欣慰。我们的小山村,已经有更多的人靠读书走了出来。从我出生到现在,搬出来的就有10多户了。而更多的孩子,还在认真地读着书。
【篇三】
高耸险峻的众山,变幻万千的云彩,形态各异的生物,每一件东西都有自己独特的样子,那么如空气般无色无形的“家风”又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家风是爷爷闲时泡煮的香茗,清香、宁静。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耳机里是周杰伦的歌曲,手捧着一杯爷爷泡的茶,翠绿的茶叶在热水中翻腾上下,茶香四溢,爷爷趁此机会教我一些家训箴言,从咿呀学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到舞勺之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再到弱冠之时“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他常教诲我:“学会喝茶,就要学会保持空杯的状态,学知识也是一样。”而后的我也慢慢养成了手捧一本书,细品一杯茗的爱好,在其中,我感受到的是精神食粮慰藉心灵的暖意,体会到的是修身学习的积淀。爷爷的一杯热茶,泡的是香茗,蕴藏的是丰富的人生智慧,品味的是在书中行走的旅途,也是中华民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文化传承。
家风是爸爸宽厚有力的肩膀,坚韧、踏实。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犹记得小时候,我有些顽皮懒惰,父亲常用他的成长经历来说服我、纠正我,引导我正确的方向,“养不教,父之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从小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字里行间透露着父亲的为人之本。父亲的爱也是让人敬畏的,他将一家人扛在肩上,为我们遮风挡雨毫无怨言,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补贴家用,曾开过放映厅、当过电工、做过园丁,凭一己之力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印象中父亲的衣裳总是被汗水浸湿,手掌也因劳作而变得粗糙。但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一个正直、踏实的中华男儿的伟岸形象,也不断提醒着我要做一个不折不挠、正直刚强的人。
家风是妈妈烹煮菜肴的背影,勤劳、暖心。
忙碌的一天过去,回家的脚步总是轻盈飞快,因为家是温馨的港湾让人依靠,也因为家像风筝的线索让人牵挂,更因为家里有你热爱的亲人等你归来。每每下班回家,总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洗菜、淘米、煮饭、炒菜,而我则在一旁切菜、捣蒜,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一道道鲜香可口的家常菜新鲜出锅,一家人围桌而坐,其乐融融。席坐谈笑间,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其实就像这些家常菜,虽不是山珍海味,但照样能满足味蕾,要懂得知足常乐。”正如母亲所说,家常菜里虽没有鲍鱼龙虾,但其中饱含母亲对孩子的爱,对人生的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却胜过山珍海味百倍有余。
人有百态,物有千姿,家风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品质,爷爷茶杯中的“乐学之道”,父亲肩膀上的“立身之本”,母亲背影里的“豁达之心”,都将使我受用一生。
【篇四】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广大民众习惯上将这一天当作父亲节。父亲,是绝大多数男性都要经历的角色,现如今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青年干部立业成家,在工作上成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排头兵”,在家庭中成了承上启下、以身垂范的“主心骨”,青年干部要扮演好这个起承转合的角色,成长成为群众和家人都靠得住的“顶梁柱”。
继承父辈精神,让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莫言在《父亲的严厉》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父爱如山,静默而辽远,终其一生,父亲都在影响着我们。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一封拜寿信中深情写道:“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习近平发自内心地崇敬父亲“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他誓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销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青年干部要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要学会继承父辈勤俭节约、勤政务实的优良品质。
教育后人担当,让伟大精神发扬光大。作家路遥回忆父亲时,曾这样说过,“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虽然懦弱,但很会劳动,种地时,把什么都准备得尽善尽美。”最美逆行援鄂医师杨娟,他的父亲从来不主动给她打电话,却在她报名援鄂的时候,专门打电话支持她。临行前父亲只对她说了两句话:一是做好防护、二是勇往直前,不要退缩。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着广大成年人,也让每一个孩子接受了一次残酷教育。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给社会树新风,给家庭立榜样,若盼儿女览遍祖国,便为山河尽绵薄之力,要教育孩子,让他们看见抗疫英雄们逆行的身影,看见一个国家的奋斗,看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中国的担当,将每一个中国人披荆斩棘、无畏无惧的坚强品质发扬光大,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使命、再创辉煌。
重视家风文化,让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等家风家训都已在岁月的积淀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而青年干部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和家庭的新建期,更应该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以自身之担当作为,扛起家庭的重担、挑起建设的大梁。
【篇五】
转眼已毕业参加工作快一年了,也不在父亲身边快一年了,不在家的这些日子,我与父亲的往事变得越来越清晰,随时涌上心头。父亲的性格与母亲有些“错位”,为人处世,父亲总是要比母亲心思细腻;柴米油盐,父亲总是要比母亲精打细算,甚至有时觉得他像个妈妈一样啰嗦。忆往昔,就是这样的“错位”父亲,却一直是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错位”不失节俭,勤俭持家,嘲笑的背后是负重前行。
父亲一直在外务工,早年由于我和哥哥年幼读书,日常开销大,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迫于无奈,他只身一人到大城市同老乡们一起创业务工。勤俭持家,这是父亲最贴切的代名词。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就是父亲“青椒炒红椒”的故事,原因是他舍不得买菜,一心想着将每天微少的收入尽可能地存起来,便将剩下的青椒拌着红辣椒粉作为一道菜,凑合一顿饭。少年不知愁滋味,当时的我只知道大家总是拿这件事开玩笑,而父亲则是微微一笑,这一笑,饱含无奈与坚强,而今我心头时而想起这件事,却难以笑出,只觉心头一震,眼角湿润,“错位”的背后,是他为整个家庭的负重前行。
“错位”不失传承,言传身教,“啰嗦”的背后是涵养家风。
良好家风,孕育德才兼备的“后浪”。在父亲的“啰嗦”中成长,在父亲的“啰嗦”中不断完善自我,那时每晚睡觉的地方与父亲只是一布之隔,他总喜欢在入睡之前同我谈一些人生理想,探讨人情世故,有时在话语中入睡,就像催眠曲一样,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成长,就像平辈之人,无话不说,互倾心声,父子间的代沟被“夷为平地”,无形中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人生成长路上的许多困扰,都是在与父亲的一次次深夜长谈中逐个击破。
“错位”不失鼓励,语重心长,“频繁通话”的背后是望子成龙。
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方能驾稳人生这艘航船。中学时代,父亲每周都是雷打不动地和我进行一到两次通话,了解近况,嘱托期盼,畅谈理想;工作以来,则是隔三差五进行视频通话,询问工作情况,交代与人交往的注意事项,激励我努力工作,不要眷顾家里。几乎每次通话交流总是一样的话题,却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不经意的一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是这频繁的通话,使我常反思,保持有所畏、有所戒、有所止,促使我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数千年沉淀下的家国情怀在一次次“电话粥”中被激活,犹如一条柔韧的纽带,将心与家相连。
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眼中常含泪水;因为钟情于这个家,所以常觉父爱满天。我父亲的虽不是如山高大厚重,却如春雨润物无声,滋养我成人。“错位”的背后以平凡之姿态,助我以成长。
纪念建党99周年心得6篇
纪念建党99周年心得6篇
【篇一】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的日子,而我也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近9年时光,这9年里,学习工作始终都未离开一个“农”字,也未离开过党的关怀,在“农味”相伴中,不断体悟着“党味”,于“农”中与“党”相融,个人也在不断成长。
初见,农业学校的党员“战士”激起强烈入党愿望。
2010年9月,作为新生,我来到了第一志愿填报的四川农业大学。初入学校,新生都得了解学校的建校史,放弃国外丰厚待遇回国专注于水稻研究的杨开渠先生、一生为农的周开达院士、立志于振兴中国养殖业的杨凤教授,还有学校里不断推出农业方面新成果的专家教授们,他们终其一生都奋斗在农业第一线,专注于研究水稻、玉米、小麦、养殖等民生产业,只为让中国人民充实“菜篮子”,过上“好日子”。看到他们,我坚定了入党意愿,于大一军训过后便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并在大二时期经组织推荐和考察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既学“农”,使命便是强“农”、兴“农”、助“农”,入党后,我继续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在大二暑期社会实践中还前往家乡不远一处苗族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支农活动,为农村孩子开阔视野,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所学之种养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之本领;同时,还积极竞选党支部委员和团干部,成为了党支部组织委员和小班团支部书记,在这当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既服务好同学,又在组织开展各项党团活动中感悟不一样的“党味”。
再见,农村群众的“致富路”成为了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2014年6月,大学毕业,学“农”之人,要到农村地区最需要我的地方去,是毕业之际最多的想法。那时,多种选择摆在眼前,成都市定向招聘的大学生村官成为了最终的去处,在县团委的带领下,来到了成都最西边的一处山区乡镇,开启了新的征程。初到之时,四周环绕的大山,蝉叫虫鸣的夜晚,还有入户走访时群众的热情,让我充满了为当地群众干点实事的激情。那时,随着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们走遍了村上的山山水水,村上群众以种植药材为主,我便在工作之余学习中药材的管理和种植技术,以便在群众中间能说上几句实在话;群众来访时,村两委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让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村党支部开展的各类组织生活,群众活动,我也积极参加,同村党支部一同努力让本地“特色变特产”,“青山变金山”,思考和探索本地群众走向致富的路子。村官一年时光,有苦有甜,更多的是更加坚定了为“农”为民服务的信念,在那些日子里所品悟到的,都是与学校里完全不一样的“党味”。
归程,农业大县给予的“乡愁”让我继续与“农”齐头并进。
出门在外,家乡始终是一份眷恋。2015年9月,我考入了家乡所在县城的畜牧水产局,组织关系也转到了局机关党支部。继续与“农”打着交道,继续守着那份强“农”、兴“农”、助“农”的初心和使命,在下派基层兽医站锻炼时,坚守岗位,驻屠宰场通宵检疫时绝不不放过任何一头“问题猪”,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动物卫生监督所、政策法规股、局办公室工作之际,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下,不断提升自我,努力争做服务“三农”、服务群众的“勤务员”。2019年3月,机构改革让我成为了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员,具体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依然是与“农”为伴。要实现乡村振兴,肩上的担子更重,作为“三农”工作队伍中的一名党员,我必须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去做实每一件事,奋力为“农味”贡献更多积极力量,让“党味”更加浓厚。
今年是我的9岁“政治生日”,这中间有“农味”相伴,更有“党味”长存。相信在“党味”之下,“农味”也将越来越香、越来越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必将会早日实现。
【篇二】
7月1日,是党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9周年华诞之际,每名党员应当自觉重温自己的入党经历、心路历程,在“回望”中汲取蕴藏在初心中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在平凡岗位上担当使命,奋然前行。每当我庄严又坚定地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党岭山上的那只“拳头”。
党岭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系大雪山脉的北段,主峰海拔5470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风暴雪崩不断。红军通过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烈士们的遗体,大都埋没在积雪深处。后续部队在行进中突然发现暴露在雪外的一只“拳头”,有人跑过去掰开手一看,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大洋,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一九三三年三月入党。”
壮烈的牺牲,坚强的党性,见证着毫不动摇的信仰!信仰无形,却被烈士紧紧地握在了手心;信仰无声,却超越了生死,穿越了时空,被烈士高高地托举在人迹罕至的党岭山上,凝聚成忠诚、奋斗与奉献的丰碑!
如果不是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有谁愿意背井离乡、沐风栉雨、赤脚长征?信仰,犹如茫茫黑暗中的明亮灯塔,是高悬在人类精神宇宙中的灿烂星座。“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即使是食不果腹、单衣出征,再平凡的血肉之躯也能以视死如归的决心,在披荆斩棘与浴血奋战的斗争中创造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人间奇迹。
信仰,是精神的长征。诚如伟人毛泽东所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由“信仰”武装起来的精神和力量究竟有多强大?无论是娄山关、腊子口、雪山、草地等自然天险,还是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各路军阀的围追堵截,都无法阻止一支支衣衫褴褛、装备落后的队伍胜利前进。精神站立,比“直立行走”更有意义。信仰坚定,再普通的人都能成为意志坚定的“铁人”;信仰坍塌,再坚强的人都会退缩、动摇。坚定信仰的过程,也是精神长征的过程。“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越是在挑战和压力面前,越要锲而不舍地坚定信仰,一以贯之地朝前走、向上攀,走过了雪山草地,战胜了围追堵截,也就赢来了转机、夺取了胜利。
信仰,是斗争的动力。斗争是矛盾的产物,斗争是运动的规律,斗争是前进的动力。斗争,存在于困难中,存在于压力中,存在于各种不利的环境中。坚定信仰,就能抓住矛盾的积极面,战胜矛盾的消极面,完成对立统一的转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卧薪尝胆,都是身处不利环境而凭借坚定的信仰和必胜的信心,在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前,疫情影响、洪涝灾害、脱贫攻坚、经济下行都给目标任务的完成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然而“风雨如晦,君子有为”,困难是意志薄弱者的拦路石,同时也是信仰坚定者的铺路石。坚定信仰,勇于斗争,就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变“山重水复疑无路”为“柳暗花明又一村”。
信仰,是制胜的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通往民族复兴的征途中,既有像新冠病毒这样的“黑天鹅”,也有类似于中美贸易摩擦这样的“灰犀牛”。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坚定信仰迸发出来的奋斗动力,是打硬仗、啃硬骨头、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长征中的官兵依靠“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以其大无畏的牺牲和奉献,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当坚定信仰,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答卷中书写出新的精彩篇章。
【篇三】
母亲,今天是您99岁的生日,作为您的孩子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这个家在您的带领和操持下,从一盘散沙一步步走向完整统一,从饥寒交迫一步步走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无不令国人骄傲,令世人刮目,这些华丽转身的背后无不凝聚着您的艰辛与付出。
母亲,你我相识于2003年,那也是我军旅生涯的第三个年头,身在士官学校的我,一直把能够投入您的怀抱作为我的奋斗目标,那一年因为敢于在各大集会场合发挥拉歌特长,我有幸成为了中队第一批党员发展对象,当我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宣读入党誓词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已经成为了您的孩子。
母亲,入党后您的淳淳教导,让我懂得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体会到了共产党员身上应有的使命与担当!在以后的军旅岁月里海关缉私、藏区维稳、抗洪抢险,每每遇到这些急、难、险、重任务时,我总会想起您的殷殷教诲,想起入党时的铮铮誓言,让我在各项任务面前敢于担当、勇挑重担,不断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如今,在母亲您17年的关怀与教导下,我已脱下军装回到地方,成为了一名基层扶贫人员,无论环境如何改变,身份如何转换,我依旧是您的孩子,仍然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将牢记您的谆谆教导,时刻不忘党员身份,永葆一份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军人本色,永葆一颗为民服务、践行宗旨的党员初心!
【篇四】
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身处水深火热的全国人民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此扬帆起航。忆往昔峥嵘岁月,“红船精神”伴我们走过99个春秋,社会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在这个关键时刻的节点,我们尤其需要发扬“红船精神”,做新时代筑梦人。
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而接续奋斗。“红船”载着我们走过来的99年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适合中国的发展,同时这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我们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守初心、继往开来、矢志不渝,勇敢迈步、踏上新征程、眺望远方。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我们将继续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矢志不渝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
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为建设现代化强国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红船”上的革命先驱们,在资金短缺、人员稀少、白色恐怖的重重高压下,仍然义无反顾、舍生忘死,拨开迷雾、冲破云层,牢记使命、勇挑重担,为成立新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防疫物资告急,尤其是口罩。生产歼-20的军工厂,研发出一种自动化新设备,一分钟可以生产100只口罩,解决了燃眉之急。还有仅仅10天建成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这些奇迹证明了中国的实力。我们始终坚信咬定目标不放松,敢于拼搏、厚积薄发,可以使国家富强起来。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无论何时,都要牢记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群众满不满意、幸不幸福,才是考量各项工作成绩高低的精确指标。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全国确诊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从两万余元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还有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不畏风险、奔走一线,治病救人、社区值守,舍小家、为大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新时代的筑梦人,我们要发扬“红船精神”,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篇五】
建党99周年,在这个属于党的节日里,我莫名兴奋。浏览着“先锋文汇”,感受着党员满满的心意,想起张小娴说过的一句话:“我没有很刻意地去想念你,我只是很多很多的小瞬间,想起你。比如一部电影、一首歌、一句歌词、一条马路和无数个闭上眼睛的瞬间。”此时此刻,脑海里闪过《银河补习班》电影片段,回忆如潮水翻涌而至,就像情歌里唱的那样“我跌跌撞撞奔向你”,奔向党的这条路,无比珍贵。
你是我人生的箭靶子,是我拉弓的意义所在。“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这是《银河补习班》里父亲马皓文经常对儿子马飞讲的一句话。年幼的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箭靶子”,幼时,我总爱和外公抢电视,因为外公总是对新闻联播节目“情有独钟”,可正是在这一次次争抢中,外公无形地为我指了指“箭靶子”的方向。外公痴迷历史,总和我讲某朝某位皇帝的故事、讲新中国成立的故事、讲他自己入党的故事、讲他任村支书的故事、讲他与街乡邻里的故事……
你是我人生的拦路虎,是我奋斗的潜在动力。“只要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认输。”电影里的父亲一直用这句话激励着他的儿子,并将“一直想”刻在了床头。跟随着外公的脚步,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我而言,就是“一直想”着的事,就像忘不掉外公,忘不掉他带着老花镜,捧着一本书,专心致志的样子,始终不曾忘记这“一直想”的事。始于学时,止于毕业。入党过程虽只有五年,却好似半辈子,毕业那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射中的第一个“箭靶子”,我跌跌撞撞,却仍要奔向你。
你是我人生的掌舵者,是我前进的航程方向。“如果你身处黑暗,还想要照亮别人,那你就是一个成年人了。”电影里,这对父子拿着手电筒照亮天空的镜头,让人忍不住落泪。如果把照亮别人,看作是成年人的定义,那么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蜡炬成灰泪始干”“俯首甘为孺子牛”“千磨万击还坚劲”“功高不泯忠贞志”……这些只能算是“基本操作”!任职党建助理员后,我才真正接触到基层,我离那些“基本操作”还有很大距离,可是“茁壮”的你正一步一步教会我成长,去书写精彩、不留遗憾的后半生。
“七一”,幸好有你,幸好是你。余生,像发电机一样“火力全开”吧!
【篇六】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也永远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为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双手和生命为我们护守了长城,撑出了新时代的蓝天。
历史总会记录下不平凡而伟大的瞬间,99年前7月,我们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随着建党日的确立,每年的7月1日,我们广大党员都会自发地组织各类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把“七一”归心,始终不忘初心,时刻记得来时路,脚底生根而坚定前行。
“七一”归心,就是始终要把理想信念根植于心,遇到再艰险的路也要坚持走到底。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就是完成任务的保证,红军长征时,正因为有了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和铁一般的纪律,才会走完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井冈山会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同志的回信中所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是新时代的“弄潮儿”,就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勇于在狂风暴雨中前行,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建设者和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勇攀高峰、乘风破浪的攀登者,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七一”归心,就是始终要把对党的信仰根植于心,遇到再大的困难才不会被吓倒。在“七一”这天,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再一次掏心窝地大声说:“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让“七一”的誓言再一次归心,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就会自觉地把对党的信仰根植于心。“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为信仰而死”的方志敏,“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付出宝贵生命的黄文秀,深藏功名60多年的老英雄张富清,排雷英雄杜国富等都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人生励志的榜样。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不断地负重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只有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组织上的认可,方有所作为。
“七一”归心,就是始终要把勇担使命根植于心,遇到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啃”下去。进入新时代,我们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各方面的改革都将会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就要把勇担使命根植于心,才能逆水行舟知难而进。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大胆放开步子向前冲,都时刻在考验着党员干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必须面临啃“硬骨头”,就要“七一”归心,不忘初心,解放思想,选拔任用新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要解放思想,大胆启用新人。萧克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作为军团长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序幕。新时代长征路上,就要打破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大胆培养出善于啃“硬骨头”的年轻“将才”,给他们“加码”磨砺,让他们在“干成事”的舞台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