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6 发布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例汇编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导语】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今天XXX为各位搜集整理了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例汇编,供您查阅。‎ ‎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一】‎ ‎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 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二】‎ ‎  精准扶贫这本“好经”,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被“念歪”了,显然与扶贫干部的个体状态有关,但是与精准扶贫工作本身缺乏精准的监督、指导,密不可分。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精准扶贫对象是否脱贫,最终以贫困户的签字认可来确认的。理论上说,这个终点的压力设计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但在精准扶贫的起点到终点过程中,一些地方事先并没有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有的只讲结果,不讲过程,把具体工作任务“精准”到了一个个兼职的基层干部身上,领导与监督指导的责任撂得干干净净。‎ ‎  其实最令人痛心的还是资金到位的精准扶贫工作,依然犯了形式主义的老毛病。有位82岁的老人,每月领18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患有严重风湿病。老人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之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结果老人的日子更难了,老人说,我一 天只吃两餐,鸡一天要喂三次,马上就没吃的了。4个月后,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这个案例,跟一些地方发放的扶贫羊被贫困户宰杀果腹如出一辙。大把的精准扶贫资金白白浪费,不是贫困户不领政府的扶贫情,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托得起这份“情”。‎ ‎  82岁的老人明显是因病而“患”贫的。精准的扶贫应该是用兜底的贫困医疗保障,达到先治“贫病”的效果。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到了基层扶贫干部身上,成了例行公式的公事,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完成“作业”过程。它犯的不是技术病,而是作风病。精准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精准扶贫的“浮萍”化。短时间看,表面绿油油,风过之后打回原形。‎ ‎  离开精准监督、精准指导的扶贫工作,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精准扶贫。不让贫困户掉回贫困队伍,首先需要将不配做扶贫工作的懒政官员,早早赶出扶贫工作的队伍。‎ ‎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三】‎ ‎  扶贫选人用人不准导致履职不力,其他地方同样存在。“十三五”扶贫的大政方针已定,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开展扶贫,首先要精准选对人。达州市自亮“家丑”,既是对自己扶贫选人工作的一次反省与调整,也为全国扶贫选人提供了一面镜子。‎ ‎  如果说精准扶贫告别“漫灌”、实行“滴灌”,那么,驻村第一书记这支队伍就是一根根“管道”,直接关系着扶贫成效。‎ ‎  只有精准选人,才能精准扶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组织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村第一书记就是列车长。精准扶贫选派第一书记,要完善机制、细化标准、严格程序,划定重点范围、突出履职能力,坚持选贤用能、力戒滥竽充数。重点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经受了锻炼、接受了考验,增进了感情、增长了才干;重点从后备干部中选拔,他们胸怀使命感、肩负责任感,工作能力强、进取意识强,扶贫惠群众、自身也受益;重点从新提拔干部中选拔,他们想干事、能干事,既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又实现自己心中抱负。同时,注重因地制宜选拔,山区、库区、老少边区,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口素质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应把脉对症选人,因人因地施策,与相关部门结对共建,精准滴灌、靶向扶贫。‎ ‎  精准选人用人,同样也离不开精准监管。干任何工作,能力不强当然会履职不力,但能力强也可能履职不力,原因是什么?监督不力导致不作为。有的单位不“选”而“派”,一“派”了之,对选派干部日常履职不管不问,致使有的选派干部觉得“做多做少一个样”,驻村少而回城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选派干部帮助村里跑跑项目、搞搞慰问,其他党政事务很少过问,挂名不出力,在职不尽责;有的确实真脱产、真驻村,但与农民“坐不到一条板凳上”。选对人、用好人,必须健全管理、考核、保障、奖惩等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念起监管“紧箍咒”,推动精准扶贫精准实施。‎ ‎  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扶持谁”“怎么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精准选人、精准监管,选派干部才能全部身心驻在村,登门进屋察民情,扑下身子真扶贫,输血造血挖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