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1-04-26 发布

选修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三篇】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范文一】 接近六周的化学史选修课结束了,体会很多,感触也很深刻。化学史看似平淡无奇,在 为期六周的学习中,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了关于化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无数科学巨人在化学留 下的光辉,我们了解古代应用化学的领域,从人类生存过程中对火的使用,在绚丽的陶瓷中 窥视古代化学工艺,从对金属的冶炼中,在战场上领略古代化学冶炼的古老与精湛的技艺。 我们也能深深地体会出中国古代化学的光辉,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与 文化,陶瓷,一个中国的象征,古代的陶瓷精美仍然是现代人陶醉其中,有的唐三彩,有享 誉全球的宋代五窑,明青花瓷依旧吸引世人的目光。同样,在这个古老崇尚武力的国度,武 器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的铸剑师欧冶子,干将莫邪,有的吴王剑与越王剑,有的鱼肠剑 与湛卢剑。剑,在战场发出耀眼的光芒,那光芒之中,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 儿女共同的骄傲。在化学史中,我们领略了伟人的身影。有推动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波 耳义,有发表原子论的道尔顿和分子学说的阿伏伽德罗,有发现电子的汤姆森,有推动元素 周期论发展的纽兰兹,迈尔,尚古多,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巨人门捷列夫, 有辛苦劳作,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居里夫人,富兰克林····· 化学的发展日趋于完善,近代化学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有那些把终身都奉献给科学而 未成家的绅士化学家,有卡文迪许,有那些在研究的同时,不忘培养后人的大师,有舍勒发 现法拉第之美誉,有法拉第培养麦克斯韦的史话,有李比希投身化学教育的先驱,正是这些 伟人,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传承了教育的先驱,他们既是开拓先河,同时肩负传承的重责。 现代化学依旧繁荣。现代的化学发展趋于实用性,从导电树脂的发明,到荧光蛋白的发现与 改造,从钯联交偶反应的使用,到单层石墨烯的剥离。化学更加趋于实际,但是,在理论化 学依旧有巨大的成就,譬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创立电负性学说,现代的量子化学更是 从微观的角度去揭示化学世界的*,化学不仅有实践的经验,更有了系统的理论支持,使之更 加完善的称之为科学。通过学习,明白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 化学最早起源地之一,然而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中西方 对比,不难发现原因。首先在大的社会背景,中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体,作 为主体的国民难有可支配的资金去从事研究。第二点,出现在人文方面,中国的封建思想禁 锢了人民的思想,而西方的科学崇尚自由,西方的文艺复兴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第三 点,精神上出了问题,对比西方,中国古代缺乏专业从事化学事业的先驱,人们研究化学往 往追求长生不老。第四点,教育问题。这一点很有戏剧性,古代因缺乏理论而阻碍 了科学发展,古代的教育严重倾斜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近乎空白,现代的应试教育让实践动 手变成国人难以跨越的沟壑。总结:六周的学习很轻松,也很愉快,老师平和,同学之中也 能有专注不懈的,在化学史课,我们收获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来自先驱们的鼓舞和启迪,通 过学习,相信更多人投入学习,投入追求科学的伟大事业中。 【范文二】 人生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无论是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地 质学等等,都不能回答人生问题,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人们常说人生是个谜, 是个猜不透的谜。其实对具体科学来说是个谜,可对哲学来说它不是谜而是着力研究的对象, 是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们力求解开的人生方程式。不少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 供过不少有启发的思想。因此人要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 进入哲学领域。只有哲学才能找到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恰当位置,从宽广的视野、从最深的 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人生。 (一) 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可分。在世界观之外,不与任何世界观相联系的绝对独立的人生观是 不存在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总的看法。而人生观则是对于人生问 题,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以及人生态度的看法。它们各有特点但又不可分离。因为 自从有了人与人类社会以后,单一的物质世界变为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世界。宇宙、社会、 人处于一种辩证的联系之中。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社会又不能离开自然。这样,人类的社会 实践活动处于三种关系之中: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种是人与自 我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在客观上是相互渗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能离开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以社会为中介而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 自然的关系。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人与自我的关系, 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孤立就自我研究自我,不可能真正认识人自身。 因此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离不开研究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人如何 正确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这就决定了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必然受到世界观、 历史观的制约。 人面对的宇宙广阔无垠,无始无终。如果仅仅着眼于人的形体,就会把人看成置身其中 转瞬即逝的一粒芥子,微不足道。既然如此,人只能顺其自然,安时处顺。尽管从这种宇宙 观得出的结论,对人处世处事尤其养生有某种积极作用,它教人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 能违背自然规律,而应顺从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可是从这种宇宙观中引出的人生结论, 会使人摒弃社会责任,摒弃人生理想,其消极方面多于积极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中如儒家学 说从人与自然关系中得出的是积极结论。他们重视人,重视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作用,把人 与天地放在同等地位。孔子贵人轻马的故事广为人知。荀子明确提出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 儒家强调人“与天地同参”,“为天地立心”。这种高度重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重视人对自 然的互动作用的思想是合理的积极的。特别是他们不贵天小人,而是从天地之性中引出对人 有教化意义的结论,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把 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儒家从天道中引出人性,从人性 中引出道德规范的理论属于糟粕,表明在天人关系看法中存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缺陷。 世界观影响人生观在西方哲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叔本华、尼采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与 他们唯意志主义的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本质,宇 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表现。人生而具有求生意志,因而有*。这个*是无止境的,永不 满足的。人永远在失望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所以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痛苦的。存在主义 关于人是焦虑、死亡、苦闷、孤独的存在物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与他们对存在的本体论理解 是不可分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最根本的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恐惧、 厌烦、忧郁、绝望。这就是说,人从本性来说就是空虚的、痛苦的。至于宗教关于人生如苦 海的人生观与它的四大皆空的宇宙观是不可分的。可以说,每种人生观都有它的宇宙观基础。 这正是我们强调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基础上才能建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原因。 人生观的性质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历史观。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取决于对历史的正 确认识。历史与个人相比也具有无尽性。历史是长河而任何个人只是其中的浪花。不少哲学 家们感叹时间的永恒,历史的变幻和人生的短促。如果因此而认为历史无是非、无胜负、无 功过,这是从对历史的错误理解中引出的错误的人生结论。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既有喜剧,又有悲剧。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命运沉浮受到许多偶 然因素的作用,动机与效果之间、高尚与卑鄙之间、伟大与渺小之间的颠倒在历并不罕见。 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往往会从复杂多变的历史中引出错误的、消极的人生结论。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们都重视历史经验对人的教化作用。历代统治者都懂得以史为 鉴,改朝换代后均为前朝修史,论前朝之是非得失,图本朝之长治久安。司马光著《资治通 鉴》,充分表现了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意义。可是每个王朝的兴亡仍然不可避免。每朝都有末 代皇帝,都有痛史,都有盛衰兴亡。面对这种历史事实,一些哲学家引出命定论的消极人生 结论。 历史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完全可以从历史中得出有益于处世处事的 教训。一个思想家能够从历史中体会人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以说是一篇纵读历史与 人生的文章。他从前人经历中得出身处厄境应如何对待的积极结论。那段关于历史人物身处 厄境而卓有建树流传千古的总结,永远是激励人们正确对待困境的金玉良言。 (二)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 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 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 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 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 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 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 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 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 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 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 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 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 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 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新版第 1 卷第 56 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 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 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 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 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 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 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 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 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 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 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 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 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 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 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 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 的认识的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 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为人对理想的追求提供了科学论证。人生有境界 问题。人生的境界就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理想问题。境界的高低优劣以理想的性质为转移。 理想是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人的自身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集中体现。 因为人是在确立和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呈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理想的状况和性质对于 人的成长是极端重要的。一个崇高的理想就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它在人的一生中始终照耀 着人的前进的道路。 在人的各种理想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理想。我们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 想,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邓小平非常重视理想教育。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 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 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44 页)他还强调一定不能放松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和宣传,“我们一定 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 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 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 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同上,第 110 页) 无庸讳言,在一些人当中,尤其是有些年轻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兴趣, 发生所谓信仰危机。原因很复杂,但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挫折所引 起的思想震荡,另一个是对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两条归结起来 还是历史观的问题。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但这条规律的实 现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反复曲折的途程。在这个过程中暂时的挫折甚至逆转是完全可 能的。历史规律是大尺度的,它的实现不是以日以年计算的,而是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的时间。在历任何一个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没有不经历反复的,社会主义这种从 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根本转变更是如此。邓小平说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 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 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 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 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 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同上,第 382—383 页)“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观察社 会必须具有历史眼光。至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尽快实 现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进行物质和思想准备。 我们的长远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近期理想是全力实现党制定的战略目标,为实现长 远的社会理想奠定基础。在经济上我们的理想是通过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来实现的。因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妨碍我们的理想,而是为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指明了道路。 除了社会理想外,我们同样重视个人理想。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兴趣、 爱好和素质,可以尽量发挥和培养自己的特长, 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任何个人的理想都不能与社 会规律相违背。社会是决定个人理想能否实现的大环境。在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抱有科学救 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但不可能实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为他们的理想的实现提供可能。任何个 人只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求得个人的发展。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总要使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 小人物变为大人物。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不少被贵族视为下贱人的演员、小贩、理发师变为 将军、元帅。在中国革命中有多少放牛娃、矿工、普通农民变为政治家、军事家,变为各级 领导。可是,如果站在历史规律的反面,就可能断送个人的前途和理想。要沿着历史发展的 进步方向前进而不能逆向而行,这是我们确定人生理想和目标的根本原则。 【范文三】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 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 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 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 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 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 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 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 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的关 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 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 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 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 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 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 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 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 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 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 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 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 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 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 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 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 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 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 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 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 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 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 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 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 年,他因为反 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 年,有人提供 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 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 45 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 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 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 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 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 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 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 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 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 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 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 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 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 人的启迪和引导。 3.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 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 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 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 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 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 令人的*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 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 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 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 一个自由的人。 4.人的解放 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 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 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 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 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 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 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 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 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 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 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 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 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 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 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三、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 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 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 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 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 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 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 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 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 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 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 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 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 克服人的自我*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 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