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KB
  • 2021-04-26 发布

人民至上心得体会3篇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民至上心得体会3篇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 人民至上心得体会3篇 ‎【篇一】‎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二】‎ 岁月静好,好书相伴。打开《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个专题,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跳出‘身边的小小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文化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进实践深处、心灵深处、思想深处,用真情实感答好时代课题,绘制出人民壮丽的“精神图谱”。‎ 走进实践深处“抒写人民”,绘出原汁原味“肖像图”‎ 作家不是“坐家”,创作不是“空想”。文化文艺作品是为人民服务的,绝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尖”,扑下身、沉下心、迈开腿,创作“接地气”、有“烟火气”的作品,才能真正在人民群众中间“传得广”“叫得响”。只有走进实践深处,将人民“心中所思”“脑中所盼”真实呈现,才能原汁原味地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传”。要富有“同理心”“共情力”,在丈量世界中发现“真善美”。要多去优秀企业了解创业发展、多去先进榜样身边记录典型事迹、多去贫困地区感受脱贫成果、多去美丽乡村见证巨大变化,以“真情感”感染人,以“好作品”提升人,让人民群众在文艺作品中收获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启迪。‎ 走进心灵深处“描绘人民”,绘出幸福生活“多彩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一个时代风貌的“符号”。只有牢牢抓住观众口味,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心理需求创作作品,才能真正让人民享受到精神的“盛宴”。在儿童作品创作上,要突出素质引领,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讲好属于儿童自己的故事;在青少年的作品创作上,要结合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惩恶扬善中,帮助他们构筑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在中年作品创作上,要富有生活气息,注重描写中年职场、婚姻生活、养老抚幼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在中年的压力与危机中,贯穿生活主线,擦亮幸福底色;在老年作品创作上,要从老年人的期待出发,丰富老年人内心深处的精神生活。打破唯点击率、收视率至上的不良业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传递幸福生活“正能量”。‎ 走进思想深处“歌唱人民”,绘出精神风貌“立体图”‎ 文化文艺作品既要深刻反映时代,更要解决时代问题,要在展现人民精神风貌的过程中,讴歌时代发展精神。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不能新瓶装旧酒,永远都是老套剧情,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胡乱篡改粗制滥造。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能量引领文艺新风尚。要感受时代脉动,紧跟时代脚步,鼓励多制作一些言说、讨论等题材类节目,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聆听专家见解、分享人生感悟、讨论现实问题,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智慧的交锋和思想共识中,实现思想的再凝聚、再升华。‎ ‎【篇三】‎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在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论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雄伟气魄的真理写照。‎ 发乎于“心”,以“无我”之境,勇毅奉献。何为“无我”?道家、佛家经典中常用“无我”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倾向强调超脱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区分中国古诗词的美学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我”则是指以国家前途为念,以民族未来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方能锻造出心系人民、行为人民的博大胸怀,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见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担当作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让我对“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能深刻领悟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更要体现在勇于担当、勤于奋斗的点滴行动中。“有我”,是党员干部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知,亦是对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深刻领会。“责任面前应有我,干事面前该有我,发展面前当有我”,简单的“有我”二字,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达胸怀,凝聚着“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刚毅品格,蕴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毅勇气。“我是党员,冲锋必有我!”疫情席卷,卡口值守、入户测温,党员干部遇险不避挺身而出,展现硬核担当;洪峰过境,沿河值守、彻夜清淤,党员干部遇难不惧而奋勇向前,彰显为民情怀。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句“有我”践初心,只要国家召唤、人民需要,共产党人永远冲锋在前!‎ 显乎于“范”,以“忘我”之境,勇立潮头。谈到“忘我”,似乎都会联想到“忘我工作”这个成语,而此处“忘我”之境的“忘我”却是指忘记本我,以职责身份来引导自己的言行。共产党员是政治身份,也必然是第一身份,不只是个人的身份标识,更是对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认知。在这重身份的背后不仅有荣光,还有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国家和民族赋予新一代共产党人以时代重任,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发扬勇立潮头精神,主动迎难而上,全力攻坚克难。越是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越需要党员干部时时牢记“第一身份”、恪守“第一职责”,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人生境界,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我价值。‎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 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政法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维护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推行员额制改革、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犯罪、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电信网络犯罪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正在形成,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对政法队伍满意度大幅提升。国际上普遍认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是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事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深得人心的大事之一,之所以深得人心,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专项斗争的强大攻势让黑恶势力无所遁形,带动解决了各行各业各地各部门中,人民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实际问题。‎ 二是一批给黑恶势力提供庇护、帮助的“保护伞”被连根拔起,群众拍手称快。扫黑除恶的实际战果关乎到人心向背,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关乎国家应对外部挑战的底气,与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环环相扣、丝丝入缝。作为政法队伍的一员、扫黑除恶的尖兵,更要充分认识到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民需要一支有铁一般过硬本领、铁一般纪律作风的政法铁军保障安居乐业,国家需要一支有铁一般理想信念、铁一般责任担当的政法铁军维护安全稳定,时代要求政法队伍必须经历深刻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 压力就是动力,责任就是信念 ‎。为了更好地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必须持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打好检验担当的责任之战、迎难而上的攻坚之战、厚植根基的为民之战。要聚焦“六清”行动目标要求,持续加压发力,奋力争先晋位,确保“线索清仓”要立竿见效、“逃犯清零”要保持高压、“案件清结”要发起总攻、“伞网清除”要彻底围歼、“黑财清底”要扩大战果、“行业清源”要争创一流。要拿出超常决心、采取超强保障,传导责任压力、提升团队战力、汇聚广泛民力、坚持同向发力、发挥制度威力,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队伍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队伍。”一语描绘出政法队伍的群像,又深刻点明了政法工作的特点:高负荷、高对抗、高压力、高风险。随着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入决胜阶段,政法系统刀不入鞘,又一件大事与之无缝衔接,新时代政法战线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始了。众所周知,作为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让“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这次教育整顿将“延安整风”立为活动开展的标杆,就是要从自身找问题,直面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让“实事求是”四个字闪烁光芒,照射出政法队伍的风清气正。‎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政法干警一定要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坚定维护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担负起捍卫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使命,以更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更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