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6 发布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精粹【三篇】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篇一】 1934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略大转移,至 1936 年 10 月止, 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 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是中 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 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 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从 100 万敌人 的重围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为纪念中国*建党 95 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并进一步深入推向上海作家、党员“深 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单位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 路”主题活动,我有幸作为第二支队的一员参加了主题活动。此次活动历时 10 天,行程遍及 贵州、四川二省,行迹遍布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遵义、赤水、镰刀坝大草原、雪山和泸 定桥等地。 我们首先到达遵义。遵义会议是 1935 年 1 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的一次中 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党的历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的 解说下,我们全面、系统的了解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当听到红一方面军 5 过雪山、红二方 面军 8 过雪山、红四方面军更是 13 过雪山时大家都震惊了。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不仅要冲 破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与极为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殊死斗争,他们以坚定的革 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团结互助,翻越了 20 余座终年积雪、人迹罕至、大多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大雪山,奇迹般地走出荒芜人烟、纵横六百里的茫茫沼泽地。这份信念、这份坚持, 令人动容。长征是在极端残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实施的战略退却。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有 波涛汹涌的江河、巍然耸立的雪山、茫茫无边的草地;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饥饿、寒冷 与疾病的威胁……。在这样的逆境中,红军将士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征服空气稀薄 的冰山雪原,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 伟大胜利。可以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红军将士为什么能够 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的就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强 的革命意志,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随后我们顶着烈日,来到了赤水河边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下。这里的气温直逼 36℃, 一下车,马上感到热浪扑面,站在太阳坝中,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大家高举着红 旗向纪念碑致敬,并聆听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现场述说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告别了贵州我们第二支队到达了四川,立刻转战若尔盖大草原,平均海拔 3500 米,气温 也从 36℃下降至 2℃。尽管我们是坐在车里,也一路往身上加着衣服,但长途的奔徒、骤降 的温度以及高原反应还是令我们部分队员产生了不适。遥想当时,山上终年积雪,寒冷异常 还缺氧。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指战员们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 上,嚼着辣椒,在有力的政治动员下爬山。面对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指战员们要靠自身运 动产生的热量驱走寒冷,此时红红的辣椒成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救命之果。人们常用“若尔 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句荣耀的话语,来说明若尔盖与中国革命的非凡关系及其历史 地位,其丰富而厚重的含义则不仅是说悲壮的红军长征“过草地”是在若尔盖,更在于说明巴 西会议使得党和红军摆脱了政治困境包座战役打通了胜利北上的道路高原的牦牛、青稞救援 了红军“三过草地”。正因为若尔盖地区为党和红军战胜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危机提供了重 要条件,从而必然地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道上的三大主力得以重振旗鼓、同道北上的起 点,这就是“红军长征与若尔盖”的独特内涵,并具有了无可代替的历史意义。在今天我们 看到的雪山和湿地草地是如此的美丽,但在当时,这些沼泽地侵吞了多少年轻战士的躯体, 有多少战士如雕塑般永远矗立在雪山上。红军共有两万多人长眠在这绵绵的雪山和广袤的草 地上。 我们还走了腊子口、海螺沟等……一直到了泸定桥。沪定桥又称为铁索桥,位于中国四 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桥长 103 米,宽 3 米,13 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 根作底链, 4 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 12164 个铁环相扣。1935 年 5 月 25 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 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 4 团第 2 连连 长廖大珠等 22 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 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 图。我们走在铺好了木板的桥面上仍然摇摇晃晃、小心翼翼,唯恐稍有分神,就会站立不稳, 可是红军突击队战士却在铁索上奋勇前进,毫不畏惧。根据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 22 勇士中,只有 4 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 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让我们向这些勇士致敬! 随着行程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和红军之间的差距,我们住的好、吃的 饱、全程有车、轻装上阵,身体却仍然跟不上。高原上的夜不能寐,翻山越岭的天旋地转, 爬上海拨 4000 米的海螺沟 4 号营地时的腿脚飘乎,10 天行程过后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可 是精神却很振奋。想想当年扛着辎重跋涉行走的红军,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长征, 在人类历前所未有,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 它是中国革命的奇迹,世界军事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 雄史诗,它是一座永恒的丰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 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 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篇二】 根据办机关党委和党支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安排,为提升党性修养, 以实际行动践行长征精神,今年休假期间,我专程去了甘南和宁夏,沿着红军的足迹,分别 参观了甘南迭部县的俄界会议旧址、腊子口战役旧址和宕昌县的哈达铺革命遗址及六盘山红 军长征纪念馆。俄界会议确定了红军新的战略路线、保证了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贯彻实施;腊 子口战役突破国民党重兵扼守的由川通甘的腊子口天险,打开了通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胜利 通道;哈达铺则是决定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在这里做出了到陕北去重大战 略;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以中央红军长征时间和 路线为重点,展示了整个长征的历程。中央红军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长征,跨越万水千山, 翻越雪山草地,于 1935 年 9 至 10 月先后到达甘南和宁夏,在六盘山上,*写下了气壮山河的 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冲破敌人围剿,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情怀。这些会议、 战役、路线在红军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 一路走来,我深刻体验了因海拔高氧气稀薄产生的高原反应,也见到了当年人迹罕至、 气温变化无常的高山草地。通过参观长征路上的这些遗址、遗物、文物、图片资料等,抚今 追昔,感慨万千,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红军“长征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只等闲”的英雄气魄和坚定的革命精神,对自己的灵魂是一次深深的触动、精神是一次洗礼 和升华。我们要铭记长征这段历史,铭记长征留给我们的信念和长征精神。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 征程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要走好新的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我们必须继 承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革命先辈们不屈不饶的长征精神,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牢记宗旨,坚定信念。作为财政战线的一名战士,我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 坚强领导下,在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 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行推进中央重大政策落实、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职责,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在新长征路上留下自己深深的足迹。 【篇三】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我有幸在五月底跟随上海作协的老师们沿着过往红军长 征的路线,经过福建、江西、湖南三省,体会那段坎坷艰难的长征岁月。 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 90 后,对于长征,我的感受无疑是模糊的。两万五千里的距离, 很长时间里只等同于历史课本上几笔单薄的记述——我无法想见,更很难体验当时的种种。 今年正巧在结束毕业论文答辩的第二天,我跟随上海作协的老师们有机会亲历长征。地点多 是些偏远的山城、山区,路上时间较长。在未抵达目的地前,我长久地望着车窗外面,眼见 城市逐渐消失,远处磅礴的山形逐渐隐现,心知这次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旅程。取代观光客 的闲情逸致的,应是我,这一个对革命事业知之甚少的小学生的一次潜心学习。 这次重走长征路,参观了很多历史展馆,其中大量影像和实物资料陈列其中,每一件都 是当时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隔着玻璃窗,细心辨认那些经由岁月磨蚀已变得昏黄老旧的 的器物,有许多是当年的长征战士自发捐献的。这些器物初看来平平无奇,有行军用过的水 壶、草鞋,还有家书。可就是这些年代已远的日常用具,令我的目光久久逡巡其上,因为裹 挟了特殊历史的记忆,这些器物上不约而同都带有一份特殊的气质。我拍了其中几件的照片, 后来再看时便常独自幻想,这些东西当初是为什么人使用过,又以它们的视角见过怎样一场 人生……这些思考,伴随了一路行程。 有一个关于草鞋的故事是我久久难忘的。那一双草鞋安静地陈列在展馆中,与众不同之 处是鞋子前端缝有两个毛茸茸的线球。我当时好奇,这样一双鞋子怎么会出现在红军长征的 展馆里呢?当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很多时候长征战士不得已只能光着脚板前进,拥有一 双草鞋已是好运气,有哪来其他毛线缝制装饰物呢?何况,这一点心思也太女儿气了。后来, 听了讲解,才知原委。这双草鞋也是出于一个长征老兵的捐赠。他离开家乡时,妻子做了一 双草鞋给他,长征路遥,他一直舍不得穿,唯有一次横渡江水时情况紧急,他以为再无可能 回还,才穿过一次。后来革命胜利,他回到家乡,经年过去了。他的妻子早已在等待中耗尽 生命,却也没能等到他回来。 感于妻子的深情,也怀揣一份对家人的歉疚,这名老兵将妻子送他这双草鞋前头另缝上 两个绣球,使它从此独一无二。导游说,他的妻子名中带个“秀”字,想是为此吧。离开展 馆后很多天,我都一直在想这个故事。说它是故事,其实也是实情,甚至很可能是万千实情 中的一个——拥有这样多心碎故事的长征路,带有这样多鲜血牺牲的革命史,它进行下去最 终取得胜利,原因和结果殊途同归,也是最令我感动——皆因是自发自愿自求的一条路。这 是信仰的力量,跨越人间爱欲生死。时隔多年,我们已很难去完全还原当时的情景,感受当 时人的心理活动。我想,对于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行军的意义,或许唯有从这些人类普世价 值的相通上才能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