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6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脱贫攻坚工作心得5篇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感悟5篇
脱贫攻坚工作心得5篇
【篇一】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各地谨记使命,吹响总攻号角,拉开夺取脱贫胜利的伟大序幕。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战阶段。决战,必须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精细的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汇聚脱贫攻坚战斗力。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阶段,仅仅依靠党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们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让社会力量成为助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的“生力军”。让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参与到脱贫攻坚事业,精准实施龙头企业减贫工程、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对口扶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积极推进“互联网+”,实施电商扶贫、消费扶贫、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等工程,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参与深度脱贫攻坚。
弘扬群众奋斗激情,激发脱贫攻坚原动力。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很短的时间,距离梦想越近,挑战就越大,越需要只争朝夕。“脱贫不能等靠要,齐心摘下贫困帽”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群众要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从思想上“破贫困”,从行动上“快脱贫”,促进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积极投身干事创业。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持久发展的合力。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看速度,又要看深度,绝不能因时间紧迫,就急躁冒进。这就要求,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扶贫干部要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硬核作风真抓实干,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保证扶贫工作扎实、扶贫成效真实。这样的成绩才能经受住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篇二】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牢牢把握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基础,以组织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突出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驱动力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首要前提,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坚持推深做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工程,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机制,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创建活动,实施支部建设“登高计划”,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两委成员,坚持村党组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和县、乡联审制度,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后备力量建设,注重在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中发展农村党员、选拔后备干部。依托县、乡党校对村干部、农村党员进行全覆盖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发展的能力。
突出发挥智力支持和致富带动,打造乡村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完善人才对接,优化选派帮扶力量,把扶贫驻村帮扶对就地转为乡村振兴工作组,确保脱贫任务完成后,驻村队伍不撤、人员不减,力量不弱。推进人才下沉,实施“百千万”人才强村工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设立村级人才工作站,促进人才发挥作用。将发展顾问、扶贫小组长、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以及在招聘高校毕业生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库。推动服务“下乡”。选派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等专业人才,采取包村联户、结对共建等方式,服务乡村发展。促进人才成长。以农村紧需的电商营销、乡村旅游、农机农技专业等为重点,加强人才教育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突出提升脱贫成色和发展潜力,做好产业对接升级。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良好基础。发挥村级集体经济“酵母”作用,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通过举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培训班、开展学历教育、双技培训等,提升村干部引领发展能力。按照“一村一策”,编制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开发资源、盘活资产、合作经营、劳务带动等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实施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行动,通过上级专项资金,对优势产业进行项目扶持,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通过对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增长总量“十快村”进行评比表彰,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质量,推动乡村振兴。
【篇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项工作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攻坚态势,以“归零”的心态、“赶考”的状态、“战斗”的姿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确保实现决胜全面高质量脱贫目标任务。
认清形势,把握大势,以善始善终的“归零”心态发起最后总攻。“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说到:“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疫情防控是特殊考验,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思想不乱、靶心不散、工作不断、频道不换,防止松劲懈怠和精力转移,要以“归零”心态练就脱颖而出的过硬扶贫本领,在思想上“从零开始”、从实践中“从零做起”,慎终如初、善始善终,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去,以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善作善成的“赶考”状态投身最后总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间如梭,现在到年底只剩下六十几天,从“扶贫”到“扶志扶智”、从“输血”到“造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实干苦干。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用“作成之笔”书写“收官之考”,以实际行动在“赶考”路上向人民交出“合格”“满意”的答卷,以实干苦干诠释善作善成的人生底色,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让脱贫攻坚成效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尽锐出战,齐心应战,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战斗”姿态打赢最后总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虽然在这场“战斗”中还有许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要啃,样样都是硬仗,个个都不能松懈,并且战战都要打好打赢,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决战决胜的信心、集中决战决胜的力量、强化决战决胜的举措,激发“尽锐出战、齐心应战”的韧劲,拿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战斗”的姿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把我们最美的姿态留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上。
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最后的关键冲刺阶段,脱贫攻坚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善始善终的“归零”心态发起最后总攻,以善作善成的“赶考”状态投身最后总攻,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战斗”姿态打赢最后总攻,继续把脱贫攻坚工作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往实里做,就一定能够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实干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这表明,对于各级党员干部而言,实干是落实之源,实干是担当是本,实干是履职之要,脱贫攻坚冲刺跑的征程中要发扬实干的工作作风,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从实干做起。
实干,始于担当。“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干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担当负责的表现。党员干部要以实干的工作作风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实干既是共产党人鲜明的奋斗精神,也是中华儿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生动诠释。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的1000多万,7年时光,这数字递减的背后,是无数党员干部肩负责任,干在基层,扎根基层,与老百姓干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竭尽全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幸福指数”的生动展现,有的甚至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最好地诠释了党员干部的担当情怀,用实实在在的干劲谱写着人间最感人的故事。
实干,重在行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要拿出干的拼劲,实心实意地干,老老实实地干,在剩余的60余天里,分清主次,控好节奏,精准扶贫,明确标准,坚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全面复核、落实,紧盯目标,抓好落实。“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拿出真心,走入基层,关心老百姓尚未解决的难心事、揪心事,敢于啃“硬骨头”,愿意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将为民办事融入自身工作中,融入日常生活,为老百姓办好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脚沾泥土才能饱含深情,将自己沉下去,树立群众之事无小事的观念,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眼睛往下看,劲头往上使,主动为群众解忧虑,解难题,通过脚踏实地地办实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实干,贵在坚持。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拿出必胜的信心,咬定牙关,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久久为功,做实做细做好各项扶贫工作,用青春和激情谱写冬日里最温暖的扶贫诗歌,用奉献与坚守点燃千万贫困群众的希望之光。党员干部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紧盯目标,紧盯薄弱环节,短板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按下冲刺跑的“加速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奋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其作始简。其将毕也巨”,越到紧要关头,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更加要拿出气吞山河的磅礴力量尽锐出战,精准滴灌,严谨务实,用“无我”的实干奋斗姿态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是一项及其重大和严肃的政治任务。“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唯有拿出实干劲,用行动践初心,落实到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中,拿出实干魄力,勇于担当,走在前列,保持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我们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书写人类反贫困史上最宏伟的史诗。
【篇五】
10月17日是全国第七个扶贫日,主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一把镢头一张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厉家寨到“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九间棚,20世纪的沂蒙大地上,沂蒙人民用自力更生、苦干实干创造了战天斗地、整山治水的奇迹。不管是建塘坝、筑梯田、开荒地,还是大路入云端,水渠绕山转,脱贫攻坚的路上沂蒙人民走得坚定、干得扎实,用“变迁”书写着脱贫攻坚的“沂蒙答卷”。
思想在“变”,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发展生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田到户”到以土地入股按收益分红的“合作社经营”,从产业分散、盲目发展到统筹优化、合理布局,从立足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到借助地理优势、打造品牌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成立了“交友农机”“绿之林果树”等种类多、辐射面广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打造了平邑金银花、苍山大蒜、沂蒙黑猪等30余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依托山水、生态、文化等优势建设了一批田园综合体,打造全域旅游,为当好长三角中心城市“后花园”固本培元……如今,沂蒙大地上的脱贫攻坚答卷更坚实厚重。
环境在“变”,我们用更有力的举措整治污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农村美不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到土地光秃、臭味四溢,从碧空蓝天、溪水潺潺到雾霾弥漫、污水横流,广袤的沂蒙乡村大地也曾付出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代价。但任何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的发展,面对农村环境污染,沂蒙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下大力气整治,打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地膜回收利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集中清理、建筑垃圾规范清理;户户通、厕所革命、河长制、湖长制……如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正在沂蒙大地上形成共识。
乡风在“变”,我们用更多元的方式科学治理。“万民乡风,旦暮利之。”文明乡风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攻坚的动能引擎。发展起来的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难免会滋生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俗,难免会落入“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窠臼。脱贫攻坚思想先行,在广阔的沂蒙乡村大地上,我们开展移风易俗、敦风化俗,引导农民摒弃落后风俗;我们组建红白理事会,推行殡葬改革,倡导厚养薄葬;我们落实“四议两公开”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建设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厅,搭建农村大舞台。从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到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再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如今,多元的科学治理方式让沂蒙人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感悟5篇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感悟5篇
【篇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完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赤子情怀,不负人民期望、为人民勇扛千钧之重的责任担当,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最新教材。必须在常学常新中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在学习中要巩固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做好当前工作同谋划、共部署,齐推进。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深入思考、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起来,特别是用好抗疫斗争这本鲜活教材,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完善领导带头学习制度,用好集中学习载体,引导单位全体领导干部职工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篇二】
上学时,老师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基层干部除了要当好“多面手”,还要学好“数、理、化”,既能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脱贫致富;还要在平时学好理论知识,把党的好声音传到群众中去;更要学会化解疑难纠纷,促进团结和谐。因此,要当好群众满意的基层干部,就需要学好“数、理、化”。
“数”——算好经济账。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因此,基层干部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多下村听取群众的意见,分析产业结构,探索出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子。培养一批发展集体经济的“领头雁”,积极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培训,让致富“领头雁”带动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只有为群众打好脱贫致富的经济算盘,真正地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甜起来,群众才会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理”——夯实理论基。基层干部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不脚踏实地学好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面对群众急需咨询办理的各项业务,理论知识不扎实,推过来绕过去,最后会失去群众的信任。面对党组织传达的学习精神和政策方针,不认真去学实学透,就难以把党的好声音传到群众中去。因此,基层干部要时刻保持理论学习状态,利用学习强国、中国组织人事报、共产党员网等学习近平台深入学习,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论》第三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等,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服务群众的实践中。
“化”——化解纠纷结。基层干部在基层一线,面对着群众的经济纠纷、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等影响到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事情,化解方法不得当、不及时、不满意,就会使小问题激发出大矛盾,甚至影响到安全稳定。所以,化解矛盾纠纷难题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应多向有丰富调解经验的前辈学习调解技巧,用好《民法典》这本化解秘籍,在实际化解群众矛盾中,始终秉着公平公正、依情、依理、依法去化解,不感情用事,不搞私人关系,更要廉洁自律,唯有这样,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支持,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为基层增加稳定和谐因素。
【篇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一书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践行好“人民观”,仍要在日常工作中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期的组工干部更应该切实做好“三常”工作,当好人民的“总服务员”。
常怀爱民心,把“公仆志”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思想上把“为人民服务”的志愿书写在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范、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安全生产等各个领域中,紧贴人民心愿,依靠群众力量,不断攻克难关,在挑战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突破。行动上“沉下身子”将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开展工作前不断“充电”,不断储备和熟悉相关政策与规章制度等,杜绝“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工作开展中,放低身份,多用规章制度化解矛盾,面对疑难问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面对上门群众,要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常带微笑,少皱眉头,切实防止和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作风。工作完成后,要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总结过程中“绕圈子”的教训与行之有效的经验。
常怀律己心,主动树立好廉洁自律的先锋模范。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廉洁自律是检验组工干部品德的“试金石”,直接关系到组工干部在群众心中的评价,影响到我们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组工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培养自己坚定的政治定力,做到公权行使不越轨、不谋私、不任性,守好秉公用权的底线,起到廉洁自律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秉持公道正派、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依据规章制度办事,努力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在让领导放心的同时,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常重民意,以为民办实事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指挥棒。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鼓励领导干部不断加强为民服务意识,通过“挂包帮、转走访”、随机调研等深入群众、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难题。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将努力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优秀干部,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不断造福百姓。
【篇四】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九个专题中提到力戒形式、官僚主义。求真务实是我党干事创业的制胜法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破除形式主义的有力武器,是广大党员干部一生的“必修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之考验前所未有。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党员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处处显担当、事事见真章。
以“实事求是”之态,提高“调查研究”之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旨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搞形式、走过场,把求真务实体现在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这为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坚持身体力行、实事求是,虚心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防止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提高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锲而不舍”之志,提高“抓落实”之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党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持之以恒抓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不断化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政治过硬,还要有能力落实。今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又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六稳”“六保”、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面对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基层干部要以更大的韧劲和热情攻坚克难持续奋斗,要坚持不懈把全部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干事创业上,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不折不扣地抓落实。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以“敢于斗争”之技,提高“改革攻坚”之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完成改革攻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有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善于斗争,才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挑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年轻干部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特别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提到“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2020年10月10日,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结合自身的基层工作,深感讲好群众话是我们基层年轻干部提升群众能力亟待完成的任务,是将党和国家政策宣传到位、深入人心的“关键招”。
以“情感”为线,让“群众话”更亲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作为基层干部要能够坐“硬板凳”,到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的需求、困难、建议、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基层一年多,我越来越明白基层工作不仅是做“事”的工作,更是做“人”的工作。在今年6月份的人均环境整治活动中,有一户贫困户的家庭卫生特别差,我们几次上门劝说都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只有请我们村里的“一把手”出马,支部书记走到门口时就跟他说道:“老刘,人家来让你把卫生搞好,不是为了你好吗?你再不搞干净,我们天天在你屋头看,而且在大会上公布到你屋头来的照片和次数,看你羞不羞人嘛。把屋子搞干净了,我给你介绍婆娘也容易些噻。”然后这位贫困群众马上表态说:“那一定支持工作,马上就弄好,绝对弄得干干净净的。”回来后我联系到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发现基层干部和群众沟通时候的“土话”甚至“玩笑话”是特别有用的,而且这些话语是在变成“熟人”之后带有感情的话语,也正是我们年轻干部所欠缺的。
以“学透”为基,让“群众话”更透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庆市云阳县组织部部长曾在2019年选调生培训会上讲到,“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想事情”。刚到基层的我并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可是在后期的工作中就慢慢地理解了这句话,也让我的工作更加顺手。在刚到基层的时候,我被分到了宝坪镇最远的贫困村工作,那时候会让我在“主题党日”活动或者“院坝会”上进行一些政策宣传,可是我发现,很多群众在听完我的解说后也是一头雾水,还需要支部书记再来补充一下。为了改变现状,在散会后我拦住了一位老党员并虚心请教问题所在,他告诉我说,“你都是按照文件上的要求念,我们文化低,听不懂啊。”在听完这位党员的“批评”后,我脸一下就红了。可是我并没有因此退缩,在后期的工作中坚持先把政策“吃透”,思考这个文件上的政策在宣讲时的“群众话”应该怎样讲,并在认为自己能解说清楚后找到自己的贫困群众先“试讲”一下,直到自己的贫困群众能听明白后,我才会进行“正式”的宣传。因此,我的贫困朋友也笑着说他们是最早知道政策的“试听员”。
以“实干”为要,让“群众话”更坚定。
一言一语,不可儿戏,在和群众打交道时切忌“拍胸脯”和“踢皮球”。有些干部在和群众沟通时仅凭着自己的感觉就向群众“拍胸脯”“作保证”,完全不顾政策要求。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政策的问题又达不到目标,造成了“有面子,没有里子”,口惠而实不至。这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也会让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难以开展。还有些干部在处理工作时会“踢皮球”,要研究研究、汇报汇报、请示请示,可是研究汇报请示好几次后还是没有任何下文。群众也在“等一等”中失去了对政府的信心。故此,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和群众交流时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地将“群众话”做实,让“群众话”更坚定、有效。
“得民心者,方得天下”。作为基层的年轻干部,我们的“群众话”一定要以“情感”为线,以“学透”为基,以“实干”为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让“群众话”“声”入人心,真正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