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5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范
文稿五篇汇编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
重要议题,而且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
发展擘画蓝图。。
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 2035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
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
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们党
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
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尤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
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是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
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客观地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需要通过完备有效的现代化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发挥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的必由之路。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现代
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具体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民主政治、法治体系、行政体制、基本
经济制度、先进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重要领域,要更加成熟更
加定型直至实现现代化体系。也就是说,只有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
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
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方可实现国家治
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治国治军、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国
家安全利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各种复杂国际事务等方面能力
的现代化。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必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
而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
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如果只注重其中一方面,肯定有
失偏颇。诚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所述:周之失,在于制;秦之
失,在于政,不在制。由此可见,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形成的基础,
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治理体系的建构;治理能力彰显治理体系的效
能,治理体系的效能必须通过强大的治理能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实
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
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
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政治稳
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和国家统
一,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的伟大事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扬斗
争精神,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一、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但是,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
主义是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实际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列宁就曾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
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
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承载着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和
崇高价值追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仅
仅停留于理想主义的理论批判,而是要诉诸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和历
史运动。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始
终是不可分离的,正是在不断变革现存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
思主义的真理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不断实现。共产主义运动
就是共产党人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不断地变革着现存
的社会制度、社会状态和人类生存状态,从而促进人类解放的历史实
践。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立足于一定历史前提,
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价值的历史性实践。对于共产党人来讲,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灵魂,那么社会主义就是载体;马克思主义是价
值追求,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实现方式。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
义,它只能成为空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了马克
思主义就会丢魂,就会走邪路。所以,社会主义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
的具体路径,也就是说要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要为人民大众的解放而
进行制度设计。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历史条
件不同,人民的现实需要和要求不同,这就决定了造福人民和实现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和道路可以不同,而且必须不同。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
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
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
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坚持和完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的辩证法,富于批判性、革
命性和创造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一切事
物看作凝固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不能仅仅停留于解释世界,
更要立足于改造世界。
社会发展是一个继往开来、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在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下,一个社会不断地从低级
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低级阶段为高级阶段不断积累基础和条件,高
级阶段在新的层次上解决低级阶段所带来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通过不断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
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
全会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
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
得历史性成就。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无止境,问题无止境。社会是在矛盾运
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
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
我们的全部实践,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
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
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
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
行深度调整,整理,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
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
护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
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
叠加呈现。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的问题,我
们迫切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发展提供稳
定高效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航船行稳致远。
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开
放 40 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
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
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可
以说,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坚持和完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前景的具
体路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
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总书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
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这里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和方法论不断深化改革。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领人民创造
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
量在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
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
向前进。
其次,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路径,
也不是盲目迷信国外现代化的模式,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
场,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们的历
史文化传统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
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
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
斗!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三
10 月 26 日至 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
体会议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总书记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
的工作报告,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发展擘
画蓝图。。全会胜利闭幕后,会议公报刚一发布,就引起中央党校(国
家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的热烈反响,迅速掀起了学习全会精神的热
潮。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 71 周年之际、在“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
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充分体现了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
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
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家一致表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
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在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
决维护制度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实现新时代“中国之治”过程中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
一次重要会议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充分肯定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
义,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作出
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
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探求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指明了前进方
向。
“全会彰显着党坚守初心使命、探求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人民幸
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贯努力。”办公厅主任王
洋告诉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
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展开。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全会回应了发展大势,聚焦重大问题,具有
固本培元、顺势谋势的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向着全面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往开来、阔步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一份闪耀
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重要文献。全会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实践证
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
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
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
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
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相应制度之下进行的,这一制度必
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副教育长卓泽渊告诉记者,面对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蓬勃发展,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制度需求,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此次全会是我们坚
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会议,它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
昭示方向的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
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法治的重大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
宏伟目标的根本路径,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之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确
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得到全面实施和实现。进修二部正
局级组织员刘永艳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
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团结带领
广大人民艰苦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结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
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制度的优越性必须通过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示出来和运转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制度建设
进入更高水平,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具有
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 70 年
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科研部主任林振义说,一个制度适合不适合一个国家,一套治理
体系是不是科学有效,实践最有说服力。正是这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
治理体系,保障了新中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取得举世瞩目
的伟大成就,在“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中展示出显
著优势。事实昭告世人,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制度创造力,中国共产
党有着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坚定的自信。
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制度权威,确立制度思维和制度文化,形成自觉尊
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氛围。
教务部主任王成志认为,建设一套卓有成效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
理体系,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制度建
设的根本原则,以法治化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以结构优化、产
生合力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
化为治理效能。
“这次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凸显了我们党的制度自信”。
进修一部主任樊秀萍认为,这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
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是我们党的伟大创新,
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上的根本保证。全会归纳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
治理体系具有的 13 个显著优势,对广大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提出了
新的要求。作为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全会部署的组织
者、实施者、落实者,必须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制度执行
能力。
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
国共产党人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
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中国开出了灿烂之
花、结出了丰硕之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充满光明前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基本定型与成熟。全会《决定》的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什么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达到了
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信心与决心。
三、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不
断增强制度自信
大家一致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央党
校(国家行政学院)的教职工,必须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
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在制度执行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加
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学习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要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为实现“四个建成”
的目标努力奋斗。
“要以五中全会精神指导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社会和生态文
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表示,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联系实际地学习,更
要结合部门工作和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地、深入细致地学习,深刻领会
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并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教学
科研和部门各项工作。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深刻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内在逻辑。三是深
入学习领会研究宣传好五中全会的精神。教学科研工作要以五中全会
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论断,做好五中全会精
神进科研、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
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建飞认为,国际关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
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五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推进国际关系现代化
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当今的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
舞台的中央,作为国际体系建设者的身份更加凸显,整理,而且责无
旁贷。如何扮演好新的角色,发挥好国际体系建设者的作用,这是中
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就是新时代中国给出的答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
义。”国际合作部主任董青认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更
加自信地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更加充分地挖掘对外开放办学的重要价
值,更加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故事。要统筹好国外
政要接待、对外学术交流、对外传播平台、国际组织、涉外培训等形
式和渠道,积极主动对外宣传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行政财务部主任张素峰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关键在人的现代化。作为从事行政财务管理的综合部门,必须坚
持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校姓党、
从严治校、质量立校,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提
高依法依规办事能力。积极研究财务工作规律和基本建设规律,完善
制度体系。建设一支政治成熟、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行政财务管理
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服务党校事业的能力。适应万物互联、信息化、
智能化趋势,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手段引入校园规划、基本
建设、财务管理等工作中,用高新科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安令裕认为,贯彻落实五中
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保驾护航。对于校(院)机关党建工作而言,必须坚持以
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
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
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校(院)改革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
落脚点。必须紧密结合校(院)实际,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引
领作用,推动各直属单位通过“三会一课”、集体备课会等形式,促
进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真信笃行,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校(院)各项工作开展
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四
10 月 26 日至 29 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总书记总书记受
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决定》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章节段落见改革精神、
字里行间是创新意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
十九大进一步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和“实
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可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与中国的发展进程相伴随。几十年来我们所孜孜以求的现代化,
已上升为制度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的跃升、文明的进步。
此次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深度把握了以下几对关系。
坚定自信与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自
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正是这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坚定着我们
的制度自信。此次全会历史性地提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3 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整理,又系统地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的举措,落实了把坚定
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的要求。
立足长远与回应现实。此次全会的部署,既立足于第一个百年奋
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也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长远引领效应;既接续了党的十九届三
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实践,更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的改革顶层设计。
聚焦问题与升华经验。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需要制度来摆正;政
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制度来划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需要制度来
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
治理效能。五中全会对深水区改革、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新问题进行
了梳理,与时俱进地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切中肯綮地强调
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无不内含
着一种新时代的眼光和气度。
今天,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
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
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
经验正在形成一种制度表达。我们相信,中国带来的变革、向世界传
递的声音,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呈现。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五
判定当前形势,明晰 2035 年图景,提出“十四五”主要目标
10 月 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
报对外公布。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20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2035 年远景目标、“十
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等作出部署。
一.当前形势:国际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
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
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
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
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
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
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
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
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会议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
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
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
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二.2035 年将是怎样的图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
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
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
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
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
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
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
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
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
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到 2035 年,我国的经济、科技、治理能力、文化、教育、人才、
体育、健康、生态、居民收入、安全等各方面将有明显提升。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中央明确推进“双循环”新发展
格局,外界此前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分配改革”等寄予较
多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应该把“中等收入群
体倍增”确立为 2035 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通过提升人力资本、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畅通横向流动渠道和纵向发展阶梯,让 10 亿左
右中低收入者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之后,应该提出另外一个目标,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也就是,由
现在的 4 亿人左右,用十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能够达到 8 亿-9
亿人规模。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他们的收入、扩大消费,是扩大
国内大循环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撰文表示,有机构测算,若中等收入
人口保持每年 7.2%的增速,十年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翻一番,这
种规模增长将使未来十年 GDP 增长率年均提高 0.5 个百分点。应继续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旺盛需求
潜力。
三.“十四五”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
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
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
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
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
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
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
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
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
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
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
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
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
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
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
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
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
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十三五”时期提到“经
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未对经济增速有过多强调,
而是要求“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如何呢?市场有不同的测算。
刘世锦曾表示,他们的团队一直在研究潜在增长率的问题,最后
算出来,2020 年到 2025 年的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基本上都在 6%以
下,在 5%到 6%之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报告指出,此次疫情将加速
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平台的进程,“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将下降至
5.0%-5.5%左右。不过,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消费率有望进
一步提升,创新引领的特征更趋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大国博
弈的深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趋势性、深层次的,以及我国深化改
革和“双循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我
们的规划应该要有一定程度弹性,“十四五”增长目标可设定在 5%
左右。如果我们能在“十四五”期间迎来一轮改革红利、人力资本红
利、技术革命,就能开启新的局面。
四.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科技创新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
新型城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平安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等重点内容,有望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单独章节加以呈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
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
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
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
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
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
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
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
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
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
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
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
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
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
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
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
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
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
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
业体系。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
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
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
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
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
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
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改革。
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
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
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
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
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
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
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
彻习总书记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
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
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
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
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
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
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
政军民团结。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
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
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