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心得)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 ‎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在近两年本人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目标、主要任务、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 ‎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与实践 ‎  正文:‎ ‎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一支粉笔一本书”‎ 的授课方式已经成为过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构建信息平台,并能创设教学情境,建立新型的课程创新体系。实现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结合,能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与教师的主导。还将为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新途径。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我先让学生们欣赏一组展示“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各个不同风姿的图片。通过图文对照,在学生们惊叹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课题。接着,给学生们播放了全文配乐朗读的影片。深情并茂的朗读,加上动感的画面,加强了学生们的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利用这些资源的展示,让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江山如此多娇”的壮观景象。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根据上阕内容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望长城内外雄伟壮丽,美也!中国!”有的学生就工整地对出了下联:“评千古帝王气吞山河,壮哉!领袖!”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风流人物”也就容易多了。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支撑点。‎ ‎  信息技术不但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还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化、互动化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平台,使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更加熠熠生辉、精彩纷呈,让学生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媒体,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三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 ‎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便于收集信息 ‎  以前的语文教材繁、难、偏、旧,片面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不能体现人文性。“一支粉笔一本书”很难满足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语文教材的选择要十分注重实效性,遵守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言的特点。今秋的七年级上册教材就坚持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涵。同时,还注意了选文优化、组合优化,字体方面也由单一的宋体字到行楷字的过渡,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明。体系方面则改革了单一的文选,构建了语文综合体系,呈现出了新观念、新方式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了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是,起关键作用的是语文教师的理念和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如果不提高语文教师素养,培养语文教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科学理念,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展开观察、比较、体验,则整合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 资料就只能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就会丢弃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弱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只有提高了语文素养,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尝到甜头,才能使整合得以顺利开展。‎ ‎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中,要求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我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如来自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的生活情况,寻找来自生活的一些素材图片,以此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真实地调取生活素材,做到不虚构。学生通过图片资料一下子就能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放一遍,这样就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必定会写出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素材,内容不会空乏。‎ ‎  二、教学形式的整合   便于储存信息 ‎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不可低估的是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学设计、课堂创新、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人格魅力比起信息技术来说显得更加重要,是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特别需要注意 ‎  的问题。目前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受教学实践的限制,整合后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如果引进了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并用现代化的手段因材施教,不仅可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也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做为语文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语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而且达到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的《隆中对》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诸葛亮的资料并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扩充学生自己的知识资源库。‎ ‎  具体做法如下:‎ ‎  1.布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找一名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每个成员发表意见,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把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收集起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  4.教师总结点评。‎ ‎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促进了他们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直接获取了诸葛亮的第一手资料。激发了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高质量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教学形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储存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  三、教学方法的整合   便于交流信息 ‎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上说:“教室不是教师自己的舞台,而是学生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室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必须体现主动性,不是老师要我学我才学,家长要我学我才学,而是我要学,我想学。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开放性、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如果不改变现行的语文教学方法,变他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适应不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如果不变传授知识为自主探讨,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主参与到讨论、实践中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将是一纸空谈。如果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将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事无巨细的尽数罗列,音像、视频、投影一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信息包围着学生,琳琅满目的画面令学生头昏眼花,这将直接让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海洋中“迷航”,既缺乏实效,又会偏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本意。‎ ‎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上辩论台”‎ 时,我就给学生安排了一项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自主收集了大量实用、与该话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调查,把自己的体验、感受,真正地用于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方面,了解了辩论所需的条件,同时还利用多媒体构建了平台,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的动态化、结构化还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化与教学时空的扩大化。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因信息的“狂轰滥炸”而使学生迷惑。‎ ‎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应从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转型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  【1】汤向东,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  【2】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 ‎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  【4】周小山、严仙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