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关于开展六稳六保工作的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总结【5 篇】
关于开展六稳六保工作的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总结【篇一】
代表委员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抓“六保”,促“六稳”,
关键是抓好落实。
全国工商联在《关于狠抓政策落实 促进“六稳”“六保”的提案》中指出,实现“六稳”“六
保”,民营企业将勇于担当,努力履行历史使命。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稳企纾困的政策措施,与近年来连续出台的惠企政策,共同构成促进民
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组合拳”。这些措施及时、精准、有力,既解民营企业的燃眉之急,
又利于长远发展,关键是抓好落实。
全国工商联调研表明,一些政策在落实上还存在痛点难点堵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没
有得到很好解决,政策效力打了折扣。为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六稳”“六保”中的重要作
用,抓好惠企政策的落实至关重要。对此,全国工商联上述提案建议,以完善制度促落实,
以巡视督查促落实,以有效参与促落实,以优化环境促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经济参考报》
记者指出,2020 年注定是个极其不平静、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
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既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要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张占斌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我们要夺
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双胜利”,这是 2020 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对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时代“大考”。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
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他指出,当前,国内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这次疫
情短期冲击很大,但中长期来看,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态势。我们要
抓住疫情的倒逼机制,加速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步伐。我国
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要把这些优势逐步发挥出来。
关于开展六稳六保工作的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总结【篇二】
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亮眼表现,为今年中国经济开
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 21.5%;3D 打印设备、
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都在 100%以上;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 45%和 35%左
右……1—2 月份,互联网经济发展良好,不仅在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民生保障等方面大
显身手,也推动新动能形成较快成长的态势。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新产业、新
业态、新模式的亮眼表现,为今年中国经济开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比如,1—2 月份
国内生产需求明显下降,就业物价压力上升,等等。即便如此,我们看到,生产需求体量可
观,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没有改变;基础工业和防疫物资保障有力,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没
有改变;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业品供应充足,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没有改变;互联网经济发展良
好,新动能较快成长的态势没有改变;宏观调控对冲政策有力有为,完成全年目标的信心没
有改变。所以说,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
面。
回望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历程,我们曾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也曾面对国际金
融危机、贸易摩擦的挑战。然而,任凭雨骤风狂,中国经济从未“停航”。各项数据表明,
中国 1—2 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不改全年
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的大趋势。
判断中国经济的潜力,既要看“点”,也要看“面”。从前两月的数据看,中国经济遭受了较
大损失,主要指标增速都在下滑。但是 1—2 月份经济体量占全年总量较小。按往年数据测
算,1—2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出口等占全年比重不足 15%,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更
低,不足 1/10。这就意味着,我们完全有机会在后期弥补经济损失。
把脉中国经济的活力,既要看“表”,也要看“里”。判断中国经济活力从表面看,1—2 月
经济受了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生产能力,丢掉了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不再具
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恰恰相反,汽车制造商转产口罩,服装产业制造防护服,5G 高清直
播医院建设,饭馆、加油站卖蔬菜……战疫期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供给能力、适应能
力和修复能力。有外媒采访了 40 位亚太和欧美地区经济学家,他们普遍对中国经济前景表
示乐观。
探究中国经济的动力,既要看“形”,也要看“势”。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明显,但消费需求并
没有消失。待到疫情控制后,被暂时抑制的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看看大家的朋友圈,计划
探亲、聚会的不在少数,盘算“下馆子”“看景点”的也有,不就是最佳证明?更何况,在传
统服务业受到影响的同时,中国的“宅经济”“智生活”“云办公”等新动能爆发增长,线上
消费和智能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不仅对冲了疫情的不利影响,更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
间。可以说,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动力澎湃,迈向全球最大国内消费市场的脚步不会停歇。
风物长宜放眼量。3 月以来,全社会用发电量明显回升,湖北以外地区规上工业企业目前的
复工率已超过 95%,中国经济正逐步回归正轨,并展现出更为强劲的韧性。正如诺贝尔经济
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所说,中国经济具备战胜风险和挑战的良好条件,长期向好的趋势不
会改变,相信经历此次疫情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将变得更加健康。
关于开展六稳六保工作的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总结【篇三】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能 “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突出重点、把握着
力点。
加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可以统筹兼顾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即使
在疫情最为紧张的时候,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生产和交通运输活动、抗疫设施建设、抗病毒药
物和疫苗科研工作也没有停摆,而是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甚
至有不少企业迅速反应,在条件和资质具备的情况下改产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用产品和设备。
可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可以创造条件统筹推进。在疫情趋稳的当下,复工复产的基本思
路就是把中央“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要求落到实处,即低风险地区尽快将防控策略调
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
地区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应当认识到,复工复产是事关就业稳定和经济社会稳
定、事关全局和未来的硬任务。比如,目前正值春耕时节,若错失时机,就可能“人误地一
时,地误人一年”,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使是疫情最重的湖北和疫
情较重的省份,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切实推进有序复工复产,必须
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鼓励领导干部勇于担当,从本地实际出发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方法。
加强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和非重点地区统筹。统筹的着力点是人口流动的管控协调及医疗力量
和重要物资的科学调配。从全局上说,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打好湖北保卫战、
武汉保卫战,必须紧紧扭住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两个关键,切实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
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要完善社区防控措施,有序扩展无疫社区居民活动空间。北京是疫情
防控的另一个重点。北京作为首都,其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中央统一
部署,北京疫情防控重在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两大环节,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尽最
大可能控制疫情波及范围。非重点地区应从大局出发,全力做好配合工作,加大支持力度。
符合条件的非重点地区,还应适时下调疫情响应级别并实行动态调整。
加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相关政策统筹。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出台了疫情防控
和复工复产的政策规定,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些政策规定特别是
应急性政策规定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各地在制定新的政策时,应顺应疫情防控
形势持续向好趋势,考虑东部地区、国有企业、大企业率先复工复产且已达到较高比例,部
分中西部地区、民营和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相对滞后的现实情况,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更加
注重宏观与微观、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协调,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及不同类型企业政策统筹,
既立足于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又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正常动态循环。
加强国内国际统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人员国际交流受限、经济循环受阻,稳外贸、稳外资
难度明显加大。疫情在部分国家蔓延,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更加不确定。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
大,也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内和国际经济统
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政策调节力度,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
保险等合规外贸政策工具,简化通关手续,推进通关便利化,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稳定外商
预期。兼顾疫情防控和对外经贸合作,在落实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创新招商引资、展会服务模式,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
关于开展六稳六保工作的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总结【篇四】
“六稳”和“六保”统一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六
稳”和“六保”都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具体体现,是在不同形势下作出的科学安排。“六
稳”和“六保”的指向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但着力点有所差异。
“六稳”坚持结果导向,立足于增长变量实现稳中求进。稳经济就要从决定经济发展的各个
变量入手,稳住每个变量。从支出角度看,经济增长主要受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影响,为此
要稳消费、稳投资、稳外贸。收入决定消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来自
就业。因此,稳消费就要稳就业。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外资是重要力量,占了我国进出口
总额近一半的份额,稳外贸就必须稳外资。金融和预期在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古
典经济学将经济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认为货币就像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
但后来的经济实践和金融危机证明金融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经济学家开始把金融活动纳入
经济增长模型。预期是影响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重要参数,进而也构成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
重要变量。因此,稳经济就要致力于稳金融和稳预期。
“六保”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经济主体实现稳中求进。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
有多个部门,经济学一般把这些部门分成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不同部门通过自己
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彼此联系,形成经济大循环,在此过程中产生经济产出。
疫情冲击下,经济大循环按下“暂停键”,各部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被冻结,
经济产出严重缩水,家庭、企业、政府部门内的经济主体收入锐减,陷入流动性危机。长此
以往,大量主体难以为继,不得不退出经济循环。如此,即使疫情过去,由于经济主体已经
消亡,经济循环难以重启,经济难以恢复。为此,疫情冲击下,必须保住各类主体,在家庭
部门,就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在企业部门,就要保市场主体。在政府部门,就要保
基层运转。在国外部门,就要保产业链供应链。而粮食和能源安全是经济循环的基本条件,
也是必须保的。
“六稳”和“六保”之间也不是孤立的,两者是彼此联系的。“六稳”是大局,“六保”是前
提,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落实好“六保”,才能实现“六稳”,也才能稳住中国经济这个大
局,实现稳中求进。通过保居民就业实现稳就业,通过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实现稳投资,
通过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外资、稳外贸。
“六稳”是工作,“六保”是任务,“六稳”的要求是做好,“六保”的要求是全面落实。在
这个意义上,“六保”是底线,“六稳”是高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六保”和“六稳”形
成了一个区间,是十八大以来区间调控思维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工作中,要坚持底线思维,
守住“六保”,争取更好的“六稳”的结果。
关于开展六稳六保工作的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总结【篇五】
“六稳”加“六保”一共十二个方面,每个都要做好,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平
均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
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那么,在“六稳”和“六保”中抓重
点,要从当务之急入手。
当务之急是保居民就业。就业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基础的力
量。消费还能带动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系统性影响。就业如果保不住,一
切都可能失守,甚至社会稳定的底线都会失守。保居民就业要精准施策,要针对农民工、大
学生等群体,服务业、外贸等行业采取针对性措施。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
央财政要加大稳就业转移支付力度,加快社保基金中央调剂进度,发挥社保保障作用。更加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稳就业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地方政府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加
强职业技能培训等。
就业的提供主体是企业,保居民就业就要保企业、保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
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最大,要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放到
突出位置。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金流量表危机,要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通过融
资性现金流来弥补经营性现金流断流,坚决阻断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蔓延。完善现有的“增
贷续贷、减税减费、补贴”政策,可设立“援企稳岗”专项贷款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成立
“援企稳岗”专项基金,入围企业以不裁员为前置条件。保市场主体还要加快改革,破除市
场准入障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活市场主体的潜能。
在全球化时代,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一分子,因此,保企业就要保产
业链供应链稳定。短期要加大对产业链的支持,可成立“产业链稳定基金”,防范关键性行
业产业链断裂风险。中长期要适应全球产业链发展新趋势,加快推进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建
立本地微循环、国内内循环、区域小循环、全球大循环,形成彼此环环相扣、层层嵌套的产
业循环系统。
这样,在“六稳”和“六保”中就有了一条保产业链供应链——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
的工作主线,通过这条工作主线,带动消费、投资、进出口,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
落实“六保”任务,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