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8 发布

其他(心得)之课改到了深处改制度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课改到了深处改制度 ‎ ‎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东仁堡小学 陈展红 ‎  亲历课程改革四个年头,最强烈的感受是课改这场教育创新让我们的智慧充分涌流,最深刻的体会是课改到了深处改制度,制度落实靠常规。‎ ‎  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热潮中,可改革不是一张蓝图,它是一次旅程,没有现成的经可取,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前行中困惑、迷茫不可避免,与传统的碰撞必不可少,那么单靠热情是难医百病的,要真正激发干劲,还要靠制度,必须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的障碍,才能将教育创新进行到底。‎ ‎  在课改的环境下,学校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从而形成公平、高效的学校教育秩序。现将我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大家共享。‎ ‎  校本教研    不拘一格方有效 ‎  教师不发展,学生发展就是空话。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也存在个体差异,存在不同的发展需求,据此,我校坚持以师为本,构建“多形式、多层面、多层次”的校本教研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  一、网上交流  激荡思想——《集体备课与个性备课欣赏制度》‎ ‎  为了让教师摆脱原有备课中“机械抄写”、“单兵作战”的弊端,我校从2003年9月开始实施“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电子备课方式。通过集体备课,博采众长,形成“通用教案”。在此基础上,每个教师再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通案”进行个案补充,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多变地用于课堂教学。教学后,教师还要写教学反思。学校定期在网上举办个性备课与教后反思展示会,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  二、主题聊天  不设围墙——《教学问题累积制度》‎ ‎  问题是探究的动力。为了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学校在反复酝酿后推出了《教学问题累积制度》,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教研组利用每周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会诊”等方式,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这些问题。遇到学校教师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问题,我们就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及时向上级教科研部门或课改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人手一册《教师成长手册》则帮每位教师记录下思考的点滴感受。现在,这样的主题聊天逐渐推广到课前、课后,它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  三、打开校门  开放研讨——《对外开放和交流制度》‎ ‎  打开校门搞联合教科研活动是我校推进校本教研的一种尝试。联合研讨不仅是与专家联合,而且是与兄弟学校联合。因此,学校的所有校本教研活动都面向兄弟学校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东小成为引领全区乃至全市小学教师共同成长的沃土。在这样一块土地上,让不同学校的人,不同层面的研究者,怀揣着对教育的理解进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本着这样的目的,东小的教师和各位专家、同行,带着对教育改革的热情,成为研究的共同体。学校把每月的第一周定为“对外开放周”,把每周三定为“对外开放日”,让全体教师人人开课,向校内外教师和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展示。除对外开课外,骨干教师要举行主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把教师“送上前台”‎ ‎,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提高自己。学生家长不仅来校听课评课,部分家长还被聘请为家长助教团的成员,不定期来校上课。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家长不断学习,吸纳课改新理念,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研究,实现家校联手搞课改的目标。‎ ‎  校本教研渗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常规之中,极大的改变了过去“教”与“研”分离的弊端,营造出一种让学习成为需要,让研讨成为习惯,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教师职业文化氛围。“为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不能拿昨天的模式教今天的学生。为明天的社会准备,必须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已成为我校全体教师的共识。“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追求的目标。‎ ‎  阅读经典  细细品来才有味 ‎  我校以“一生需要光明,阅读改变人生”为口号,在全校师生中开展“阅读经典名著,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建立完善读书制度,鼓励师生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汲取智慧的营养,感受人生的幸福。‎ ‎  一、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个信仰 ‎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提倡一种“人”的教育。这种“人”的教育显然不是千方百计的技术可以解决的。“人”的教育本质上还是要靠“人”—好老师,有相对完整人格和深刻心灵层次的好老师。而读书无疑是培养完整人格和丰富心灵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读书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信仰。‎ ‎  我校成立了教师读书会,制定《读书会章程》,明确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进入读书会,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读书会每月开展一次活动,交流读书或听报告、讲座后的心得体会。学校对会员发放“教师读书津贴”,让教师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特点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教育教学最前沿的书籍。学校还发放“游学津贴”,鼓励教师到高等院校听报告、讲座,了解最前沿的课改动向。‎ ‎  学校把教师参与读书活动作为“教师成长奖”的评价指标之一,有效地营造了一个读书光彩、写作有功的文化氛围,消除了教师的“读书倦怠”,让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学不断的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  二、给读书一个轻松的起点 ‎  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学生“全人”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上,道德是成人之本。阅读也许带不来分数,但用好书抢占青少年的精神领地,舒展的是童心,培养的是人格。‎ ‎  学校大量购置新书,不断充实图书馆与阅览室,还添置电子图书供师生阅读。每个教室的图书柜为学生提供书籍。学校课程设置每周周五下午两节阅读选修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读书,取心仪之书,入书香之乡。‎ ‎  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爱好,老师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低年级老师和高年级老师合作,培训一批批小故事员在阅读课上给弟妹们演讲,引领小朋友喜欢阅读;有的老师结合语文教学或自己童年的读书体会向学生推荐好书;有的老师还指导学生摘录,写读后感,并鼓励他们在表达时恰当引用,让学生感受读书的益处……‎ ‎  围绕读书,我校还安排了一系列活动:“红领巾好书义卖活动”,让孩子们相互交流,用自己看过的书换来了想看的“新书”,孩子们乐此不疲。“了不起的中国事”故事比赛,“了不起的中国人”演讲比赛,读书贺卡设计赛,读书小报评比……‎ 多渠道的展示交流机会,使学生们充分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感受书香人生的美丽。‎ ‎  通过制度规范,读书活动融入了师生的日常生活,让乐在其中之读与有的放矢之学构成一道自然和谐的文化风景。‎ ‎  开发资源    凝心聚力见实效 ‎  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就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及家庭的课程资源优势。‎ ‎  我校积极构建“家庭——社区——学校”合作和参与式的组织构架,改变以学校为轴心的组织架构,建立一种家庭、社区、学校之间平等参与、协调制衡的关系。‎ ‎  社区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环境资源。社区为学生营造适于学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包括建设校外学习基地,社会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建设社区学习室等。学校也为社区提供多种教育服务,我校是宝鸡人民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到双休日为社区免费开放资源,社区群众或在校阅览室读书看报,或在微机室上网聊天,或在操场举行文体比赛……这时总有一群又一群的“红领巾志愿者”‎ 的身影活跃其中。这样既为有各种学习需求的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为他人服务的实践平台。‎ ‎  社区也是学校管理和建设参与者。为了便于社区代表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教育议事会,议事会成员15人,其中学校3人,家长8人,社区干部2人,聘请教育专家2人。学校在教育议事会上定期汇报学校的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状况,议事会成员针对其工作方针措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意见,以此开展学校办学的自我诊断与自我调整。如学校建立绿色网吧,以解决部分无上网学习条件的学生困难;成立托管班,为无法按时接送孩子的家长解除后顾之忧等,这些都是在教育议事会地建议、监督下实行的。‎ ‎  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多方合作与参与的模式,力求完善社区参与制度,形成“教师更像家长,家长更像校长,社区更像学校”的教育氛围,让多元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发展。‎ ‎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越来越紧迫,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意义重大。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的制度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在清理旧制度和建设新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会始终保持客观、深思、冷峻的态度,以实践为蓝本,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