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研读文本,认真抓好课前备课
这里所说的备课,不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指的是上课之前所做的准备。陶渊明先生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况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多么惬意的读书境况啊!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好多课文,尤其是古诗词,必须把握好这“不求甚解”的原则,否则,把一首古诗肢解得七零八落,从何谈美,又有何美可谈呢?但要求学生“不求甚解”,不等于老师可以一知半解。上课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解读文本,细细品味文本。必须经历一个把文本读厚,再由厚读薄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了上好《长相思》一课,先阅读了一万多字的评鉴《长相思》的文章,再详细了解了词人纳兰性德,查阅了大量纳兰性德的其他诗词,走进了纳兰的历史空间,还阅读了无数古诗词方面的理论著作,最后把一首三十六字的词读成了一篇一千四百九十三字的阅读感悟。正是有了这充分的课前准备,才有了后来那堪称艺术精品的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名师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有一点懈怠呢?
1、 详细了解诗人,明白创作背景“详细了解诗人,明白创作背景”
是深入学习古诗词的前提条件,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是解读古诗词的起点。在古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为诗人自我形象,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带有诗人的影子。《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解读诗歌时如果能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就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与诗人为友,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如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毕生追求的是祖国山河的统一,对《示儿》一诗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感,如果没有很好地了解作者以及南宋国破家亡的凄凉社会境遇,你就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所流露出来的拳拳爱国之心。再如杜甫因“安史之乱”携一家老小离开故土,流亡巴蜀,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若不了解这段历史及诗人的苦难,你就不会真正体会到作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所表达的那种收复河山的欣喜之情和爱国之情了。
另外,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也不同;时代不同,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即使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还有前后之分,际遇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进行了巨大的夸张,充分展示了“诗仙”的浪漫情怀。而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个“诗圣”——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他的几首写景诗都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描述美景;其他如《江畔独步寻花》等也都是如实地写景的。就是他那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听到喜讯后一家人的真实表现。就算是同一个诗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风格很不相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此时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
2、
潜心涵泳,找准教学切入点诗人了解了,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都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就得走进古诗,潜心涵泳了。每一首古诗,结合当时的实际都蕴含着无穷的意境。有的借物寄情,有的则融情于景。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咋一看,这是在写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诗题明明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呀。结合前面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这是林子方离京为官之时,杨万里为其送行所写。仔细品味,便会发现,这美丽的景色里饱含的是对朋友无限的祝福和隐隐的劝诫呀!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离京任职,那里的气候、环境都与京城不同,朋友要格外小心啊。”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福州展示才华,造福一方,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受到皇帝的重用,仕途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课本中缩成了《草》,由一首送别诗变成了纯粹的状物诗。但细读原诗,会发现诗中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 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孤帆有尽,深情无尽的境界,作者在这“天际流”的滚滚江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写的是红杏伸出院墙的景色,可歌颂的是春天无限的生机!有什么力量能限制春天的脚步呢?没有!谁都无法阻挡春天那勃勃的生机!还有一些是借景说理的作品,就更需要结合实际来加以体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进入到诗情画意之中,反复咀嚼,仔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教学古诗的切入点,深入浅出,把自己领悟的意境与学生一起分享,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理解美,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