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8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 厚街镇中心小学   林玉兰【内容提要】小学科学课是学习科学的启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萌发自主创新意识,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成功学习的主人。【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培养  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它着重于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大胆、自主去探究,去萌发创新意识,去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和曲折。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求知欲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有探究的欲望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秀的兴奋剂,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探究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激情”情境,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惊奇、新鲜、疑问、猜测,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到科学活动的探究中去,去积极地探究其中的无穷奥妙。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我先在手里拿着一根小铁钉,一不小心掉在讲台前的地上,接着请三位同学来帮我寻找,可三位同学忙乎了一阵都没有找到。这时,我拿出一块磁铁给其中一位同学说,请它出来帮忙找吧。果然,一会儿磁铁就把小铁钉吸起来了,接着,我又请这位同学去吸文具盒里的削笔刀、小剪刀、铅笔、圆珠笔……‎ ‎,这时,同学们个个睁大眼睛,十分好奇,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东西不能吸起来呢?于是,同学们个个动起手来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二、教会学生如何观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充分细致的观察,根据材料内容的不同,采取的观察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可分为课堂观察、课外观察、独立观察,前两者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观察,后者是学生根据要探究的对象进行独立的观察,前一步为后一步打基础,后一步则是前一步的必然发展。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有时还要进行认真的对比,才能更清楚地区分出某些事物的特征、变化过程等。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鲫鱼与青蛙》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养鱼池旁,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我看到了水中有两群小蝌蚪在游动”,我要求学生再分别从形状和颜色上仔细观察这两群小动物,然后问:“这两群都是小蝌蚪吗?”,这时有的同学说:“左边那群颜色更深,肚子又大又圆,尾巴两侧有的长出了腿的才是小蝌蚪,右边那群颜色更浅些,肚子更小些,没有长腿的好像不是蝌蚪”。我当场表扬这些同学:“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左边那群才是小蝌蚪,右边那群不是小蝌蚪,是鱼的幼体。”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从外部形态对这两种小动物进行对比,再把它们一、一画下来,并布置同学们每天都要到池塘边去观察一、两次,把它们的变化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通过以上的细心观察,反复比较,同学们把容易混淆的蝌蚪与鱼的幼体区分得清清楚楚,并写出了生动具体的观察日记。学会观察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条件之一,更是自主探究的开始,观察是否得法、是否深入、是否细致,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和探究效果的好坏。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则是观察力敏锐的具体表现,是一个极大的创造,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所以教学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新型、民主、互动、共学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竞争、不盲从的学习气氛,创设充满矛盾和疑问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每个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疑,敢于创新。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教师要正确的对待学生的奇思怪想和异想天开,要通过学生这些“幼稚”的想法看到背后是创新的闪光点和无穷的潜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许多学生都举出了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修铁路时每隔一段要留一条缝隙,水烧开了会溢出,架设的电线夏天会下坠,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又会鼓起来……,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热胀冷缩,有的物体不但不热胀冷缩,反而冷涨热缩”,这个问题对我触动很大,对此我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否认态度,而是鼓励他继续往下说,他接着说:“水结成冰体积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增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听后都表示赞成,议论纷纷:“是呀,冰吸热变成水,体积反而又变小了。”“难道热胀冷缩原理不对?”‎ ‎。这时我表扬这位同学: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很有创见,说明你对问题的思考很深入、很透彻,值得大家学习,但我们说的热胀冷缩原理一般是指物体的状态没有改变这一条件下成立的,你所说的这种情况物体的状态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个问题留着我们课后再一起来讨论吧。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吗?所以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去善待孩子们的各种不同见解,去激发学生点燃起创新的火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肯定,即使有的不是本堂课研究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反之,则会熄灭孩子们刚点燃起的热情、自信、创新的火花。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儿童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就失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义。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做好引路人。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教师指着讲台上摆着的各种能发声音的材料:锣、鼓、音叉、橡皮琴、铁盒、钢管,问:“这些物体就这样放在这里不动,它们能发出声音吗?”学生个个回答:“不能。”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去摆弄这些材料,直至能发出声音为止。同学们兴高采烈,个个动手,有的去敲,有的去打,有的去弹……,在这些材料发出了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后,同学们一致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践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之一,许多情况下,没有实践能力就无法将科学探究进行下去,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能力,更能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实践操作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去,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1、《科学课程标准》2、《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策略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