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8 发布

其他(心得)之课堂交往的现状与对策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课堂交往的现状与对策 ‎ ‎  课堂交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指向教学内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它能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它既包括师生间的交往,也包括学生间的交往。‎ ‎  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对话,另一种是体态语交流。一般以语言对话为主,以体态语交流为辅。语言对话形式主要有提问、应答、要求、评价、讨论等。应答包括解释、讲解、叙述、评判等。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提问、应答和讨论。课堂中的体态语是以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身体动作来交流、表达。当然,在课堂交往中还有沉默不语、犹豫不决等状态的表现。‎ ‎  一、当前课堂交往的现状 ‎  就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看,课堂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被异化,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  1.教师的话语霸权。交往的各方本应是平等的,但在实际课堂交往中,教师常处于话语霸权地位,总是以长者、权威、榜样等身份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学生,在这种前提下,课堂交往中师生关系成了“我主你客”、“我说你听”‎ 式的服从关系,教师把话语权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例如:向学生提问时,一旦学生的回答出现偏差或不流畅,就打断学生的话语阻止学生的发言,或对学生的发言不理不睬转向其他的交往对象。‎ ‎  2.浅层次低水平的交往。教师作为交往的主动一方,一般先向交往对象提出话题或问题,由于话题或问题往往缺少思维的深度,使交往处在低水平的状态。这样的课堂交往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都是不假思索,几乎不会对学生思维产生什么作用。因此这种课堂教学交往缺乏有效性。‎ ‎  3.语言重复。所谓语言重复的交往就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一方重复另一方的话语,这在教师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当学生的提问或应答已经非常清楚明白的时候,教师常常要重复一遍,看似强调重点,实则是浪费时间。‎ ‎  4.部分学生垄断。一般来说,那些成绩优秀、性格外向、在班内担任一定职务的学生往往成为课堂交往中的主角,而性格内向、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常充当听众和看客。有的学生因长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游离于正常的课堂交往活动之外,已经习惯保持沉默,失去参与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往往只看“举手者”,而“举手者”一般是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二是教师期待交往顺畅,选择交往对象时容易偏向优秀的学生。‎ ‎  5.生生交往形式化。生生交往的形式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生生辩论等,但目前生生交往在课堂交往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并出现形式化现象。比如小组讨论,由于教师对小组讨论的认识不足,在讨论内容的选择、讨论时机的把握、讨论时间的确定等方面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往往注重讨论的形式、讨论的场面,致使小组讨论低效或无效。‎ ‎  6.只顾“点”不顾“面”。在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时,直面应答的学生而不顾及所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只是面向教师,声音所及多在这两人之间,形成的是点对点式的交往。忽视了其他人的存在,影响了课堂交往的效果。‎ ‎  7.思辨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 ‎  在“一面倒”现象,就是一人发言众人附和,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反对意见。一问一答,都顺从发言者特别是教师的结论。交往缺乏深度和有效性,不能增进相互间的的交流和理解。‎ ‎  二、怎样实现课堂交往的有效性 ‎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看,有效交往常常表现如下: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交互的“场”,在“场”内每一位成员(教师与学生)都是互动的因子,不管成员个人特征和课堂行为表现如何,他们的思维都不断地跟着“场”内的话题而运转,人人都积极参与“场”‎ 内的活动。师生形成教与学的合力与共振,课堂上的生生交往显著增多,交往面覆盖每个成员,评判性交往增加,学生的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深度,所有成员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课堂交往变成一种师生自身的需要,教也乐,学也乐,体验到知识、学习、思考的美好。‎ ‎  由于教师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交往活动的控制者。因此,要提高课堂交往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定位、教学观念、课堂管理水 ‎  平、交往技巧等都对课堂交往产生影响。‎ ‎  1.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良好的心态。‎ ‎  心理研究表明: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越近,交往越通畅。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以交往的合作者、伙伴的角色来关照学生、关爱学生。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说得不清楚、说得不明白,应不责怪、不歧视、不讥讽,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乐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人格的平等,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于话题的提供者、交往环境的创设者、课堂教学的主持人,是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和欣赏者。在交往过程中,教师的心态也很重要,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待学生。良好的心态,可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是实现课堂交往有效性的前提。‎ ‎  2.要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教学目的。‎ ‎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自己手上的教学预案,也不是为了少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或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所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提高课堂交往有效性的保证。‎ ‎  因此,要正确、平等、公允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要根据话题或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的价值多少选择交往的对象,从整个“交往场”的效应来考虑,尽量照顾全体,要使交往的话题在场中得到放大,形成共振。‎ ‎  缩减交往的空间距离。课堂是学生进步与发展的阵地,是师生交往的平台,不是教师的舞台;教材是我们的中介,知识是双方交互的载体,学生的发展是目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不要老是站在讲台上指手画脚,要缩小交往的空间距离,提高亲和力。‎ ‎  3.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管理水准。‎ ‎  课堂管理是实现课堂交往有效性的关键,我们必须制订交往规则、培养交往习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管理的水准。‎ ‎  有了规则可使交往顺畅、效率提高。如: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人应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倾听,发言者不要对着教师,而应面向大家;一人发言其他人不能举手,直到发言者坐下。注视发言者和暂停举手,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发言者面向全班学生,可让学生感受到听众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师;发言者受到全体学生的注视,可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当他结束发言成为听众时更容易自觉遵守规则,这正是相互尊重的体现。‎ ‎  养成良好交往的习惯。有了规则之后就要遵守。一旦违规,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暗示,要养成发言不哕嗦,倾听不做声,先想后发言等良好习惯。‎ ‎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氛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往的品质。如果学生觉得在课堂上的存在和行为被人认可,就会感到安全和温暖,思维必然活跃、发言必然积极。所以要创设和谐、温馨、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课堂交往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  4.要掌握交往技巧,提高交往水平。‎ ‎  要学会等待。教师发问后,要有必要的等待时间,一般3秒以上,即使有学生举手,也不要急于指名做答。“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 ‎  要延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应答,正确的不要急于表扬,错误的不要急于否定,而要引导他们说出思考的过程,说说答案的由来,如:你为什么这样说,理由是什么?并对其思维过程做必要的点拨,这样对学生帮助会更大。‎ ‎  要会调节气氛。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课堂交往中根据交往的话题、气氛,适当地幽默一下,使交往氛围活跃,有利于交往的展开与推进。但幽默不能失分寸,风趣不能显轻浮,要给人以轻松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