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五种方法
[摘要]: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
[关键词]:优化 导入 情境 思考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其实,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等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优化低段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我认为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例1: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买气球(统计)》这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环节。
师:“六一”
儿童节快到了,你们喜欢这个节日吗?老师准备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一场庆祝“六一”的联欢会。要举行联欢会,我们得把教室布置得漂亮一些呀!大家说说看,我们该怎样布置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老师也带了一些彩色的气球来布置教室(出示各色气球),看看都有哪些颜色的气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气球)
师:要布置教室,我们就需要买好多好多的气球,到底哪种颜色的气球需要多买些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这么多的主意啊!老师想听大家的意见,该怎么办呢?
(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喜欢哪种颜色气球的人多,就多买些哪种颜色的气球。顺势揭示课题《买气球(统计)》,从而顺利有效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这堂一年级的统计教学课,是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起点和基础,也为今后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这堂课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堂课的学习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那么开始的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这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作为载体,学生们自然很乐意很积极地参与到“六一”节联欢会的场地布置这个问题上来,这个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用彩色气球来布置教室,把焦点集中在购买气球这个问题上,如此学生便快速有效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来了。
二、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例2: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猫钓鱼(0的认识)》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揭示课题)
(故事大意:有一天,猫妈妈和小猫一起到河边钓鱼。还没过多久,小猫就有些不耐烦了。这时,一只美丽的大蜻蜓飞过来了,小猫马上放下钓鱼竿,跑去追蜻蜓,可是蜻蜓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回到河边来。又过了一会儿,一只漂亮的花蝴蝶飞来了,小猫又连忙放下钓鱼竿,跑去捉蝴蝶,可是蝴蝶也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又回到河来。最后这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
你瞧!这只小猫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马上找到故事里所说的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的三心二意的小猫?(学生为找出那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认真积极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小猫钓鱼(0的认识)》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4课时的内容,这堂课主要是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认识数字“0”,理解“0”
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意义。这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学生也是刚从幼儿园过渡过来了,还保持着幼儿的许多特征,因此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爱听故事这一重要特征,充分利用故事中的有趣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来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的一开始老师说要讲故事给他们听,马上就能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新课内容的学习。
三、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例3: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来导入新课。
师:笑笑和淘气是两个天天坚持锻炼的好孩子,淘气每天都沿着这个操场跑一圈(出示操场的平面图——长方形),笑笑则每天沿着这个平静的湖面跑一圈(出示湖面的平面图——正方形),这天它们却为谁走的路远一些而争吵起来。听!笑笑说:“我每天比你走得远,要不然我怎么比你苗条?”淘气说:“
不对,不对,我走得比你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强壮?”
师:你们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谁走的多?为什么?
(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出操场和湖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以达到有效导入新课的目的。)
上面案例主要是通过设置“谁走的路更远一些?”这个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例4: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堂课时,可以通过“逛商店”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再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
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先前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摆小棒——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用什么实际用途等,都不是很清楚。没有目的性,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如果能像上述案例中的导入一样,教师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便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通过直观感知的方法导入新课,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
这种导入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投影等的演示,创造出有意义的语言情境,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维,进而学习新的知识。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教具或投影等,还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例5: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堂课时,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设计导入环节。
(教师先在桌子上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的实物或模型)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教师表演在白纸上印出圆形。)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实物、模型来发现“魔术”中的奥秘。
(原来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了。)
以上案例主要是通过解决“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的实物或模型进行积极的观察研究,以达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最终目的。假如没有实物获模型的介入,凭空进行想象教学,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的学习需要像以上案例一样,经常要借助于实物与模型,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