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8 发布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材的处理几点思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教材的处理几点思考 朱润莲 所谓处理教材就是指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 过程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教材处理要做到吃得 透钻得深,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既不流于形式,又不无限延伸。 然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总存在这样或 那样的误区: 误区一:教材是专家们编写的,并经过教材编委会的多次审查, 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因此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认 为课本是课堂的根本,教材是教学的主宰。例题乃一节课的重点所在, 我们作为普通的教材执行者怎能随意改变教材的例题呢?持这种观点 的教师还真不少,大多数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尤其在应试氛 还很浓郁的今天,他们过于迷信教材,对教材中的例题不敢作大的改动, 最多只是补充一些习题、调整习题的次序,很少更改例题。 误区二:新理念强调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知识的数学化,只有 提供丰富的生活背景,改变或调换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才能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否则数学材料就缺乏真实感和亲切感。持这种观点的教师 大多是年轻教师,有的是精力去钻求“花哨”,课堂教学气十分活跃, 但他们知识阅历浅,不能很好的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因而取得的实 效不大。他们认为例题必须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材中提供的例题都 缺乏生活味,没有现活的情境,所以应该创设富于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 才行。 误区三:教材改革不能适应课改形势的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学 生能力的的发展。因此教材中原有例题的大多不能适应课程标准的要 求,尤其是老教材中的例题,如果不重新创造例题就不能体现新的教学 理念。那么如何去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有的老师就对“老”教材中的例 题全盘否定,完全创造全新的例题,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中, 有人甚至认为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如果不对教材进行处理就不是 一节好课,于是就一味的追求动教材,以至于舍本逐末,把一些教材中 很好的内容处理的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例如:有一 位教师上《可能性》一课,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把教材上的根据 摸出球的结果,往口袋里放球这个环节改成根据摸出水果的结果,往口 袋里放各种不同的水果。学生虽然兴趣很高,但因为水果形状各异,学 生完全可以只根据水果的形状凭触觉去感知,造成结论的不真实。这种 设计忽视研究概率的基本条件,背离了教材的初衷…… 为此,笔者就教材的处理问题提几点思考性建议: 一、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原有例题。 教材既然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 并且是 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其中每一环节的处理应该说是 “精典之作”,这当中肯定有我们教材执行者吃不透的理论精髓。如果 我们去草率的修改,其效果往往欠佳。在教材的处理时,我们不能只简 单的认为把握其中的重点、难点就行了,我们必须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 的“教材观”。首先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不一定就是教学中的重点与 难点,知识目标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知识目标只是基础目标,学生的 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思考、见解等是教学的生长点,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 重教材,与其草率的去创设几个情境,不如认认真真的吃透教材。教材 中的例题,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当然也不排除 教材中的例题离我们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尊重 教的材基础上,对教材提出质疑和修改。 二、因“生”制宜,适当调整例题的知识范围 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课本中的例题具有其 重要的地位,也照顾了某一地方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学 生都适用的,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不同、学习的起点不同,所以有时我 们需要对教材的资源重新进行整合。例如农村小学对涉农问题了解得较 多,对城市中的相关素材比较陌生,城区的学生则相反,这就需要教师 对课本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增删,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新的教学理 念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教,更重要 的是考虑如何学,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有的例题仅仅针 对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时有时可能会根据 实际情况,需要对例题的知识范围进行拓展。例如《百分数意义的教学》 可配合当前银行利息调整的问题来渗透“百分点”的概念,让学生感受 到百分数与百分点的异同点。 当然也有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理解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 据学生情况降低一定难度,通过减少课堂容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 当然那些被减少知识点不是不教,而是放到下节课中去完成,将较难的 知识可以通过增加课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理解,这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 应该说是很多的。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如果本 班学生分数应用题的基础扎实,可根据教材的安排将几个百分数应用题 例题放在一至两节课中完成,如果学生基础差,我们放慢速度,一节课 学一个例题也未偿不可。 三、充分挖掘例题的深意,创造全新的例题。 例如例如【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学生在“摸 球”是本节课的必备活动,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位教 师创设了“肯德基”搞促销活动的场景,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师出示肯德基店门前广告:凡是进来用餐的顾客,都有机会从 任意一只袋子中从中摸出一只球,如果摸到的是黄球,可以得到一只免 费的鸡腿汉堡。你们想去试一试吗?先想一想你准备在哪个口袋里摸 球?学生分组,选择摸球的袋子。然后开始摸球。 师:下面我们来选择各种袋的同学运气怎样? (出示一号袋中的球:全是黄球) 师:选择在一号袋中摸球的同学运气怎样? 生:运气太好了,一号袋中全是黄球,他们一定能摸到黄球。 师:再来看选择二号袋的同学运气怎样?(出示二号袋的球: 3 个红球与 4 个黑球) 生:哈哈,他们运气还真差,因为二号袋中,只有红球与黑球, 没有黄球,所以他们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最后来看选择三号袋的同学运气怎样?(出示三号袋的球: 3 个黄球与 3 个黑球) 生:他们的运气还可以,因为三号袋中有 3 个黄球,他们还是 有可能摸到黄球的。 师:麦当劳老板看到肯得基店搞的这个活动,他也想搞个摸球 游戏来吸引顾客,但他的只打算准备了一个口袋,说:凡是来用餐的顾 客,如果从袋中摸出一个红球就可以得到一个巨无霸汉堡。 师:假如你是麦当劳的老板,你会往袋中怎样放球呢? 请小组讨论,然后再放球。 学生汇报放球情况: 生 1:我们组在袋子里放了 5 个红球、3 个绿球、2 个黄球。这 样顾客们就有可能摸到红球了。 生 2:我们组全放的红球。 生 3:我有意见,如果这样放球,每个顾客都一定能摸到红球, 这样麦当劳老板会亏本的。 生 4:我们一个红球都没有放,顾客们就不可能摸到红球了。 生 5:这样也不行,因为顾客们一个都摸不到红球,他们就不 会对游戏感兴趣,就起不到作用。 生 6:我们组在袋中,放了 5 个黄球、4 个绿球,1 个红球。为 什么只放一个红球呢?因为这样,顾客还是有可能摸到红球的,但机会 不是太多,这样又吸引了顾客,又不会使老板太亏本。 …… 实践证明,这样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很成功,因为它不仅解决了 本节课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真正做到课程的 实施者、开发者和建设者。 四、把握教材体系,瞻前顾后的处理教材 唯物辨证法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材的 设计也是如此,不仅前后知识相互联系,而且知识间逻辑关系密切,前 后知识点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处理教材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瞻前” “顾后”地处理教材。所谓“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 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 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 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 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 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例如, 五年级的老师起码要了解本班学生在三四年级已获得哪些知识点,六年 级还要学到哪些知识点,尤其是在教材不断变化的今天,教者更应去通 读学生使用过的教材,这些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何不同,各个知识点学 生要学到何种程度等等。

相关文档